治平歌舞升,是岁起义仓。今天的词再寿周耐轩,但补了义仓,更问庐陵米作何价。有故事,僧问清源:如何是佛法大意?源云:庐陵米作么价?

这一则公案讲述的是吉州清源山行思和尚与一位僧人的对话。行思和尚曾亲自参拜六祖大师,并深得祖师器重。他主张“圣谛亦不为,不落阶级”,即真正的佛法不在于言语和概念的束缚,而是超越一切形式和阶层的。

当僧人直接询问“佛法大意”时,行思禅师并未直接回答,而是用一句家常话“庐陵米什么价?”来回应。这句话看似与佛法无关,实则蕴含深意。它打破了僧人对佛法大意的期待和预设,引导僧人从日常生活中去体悟佛法的真谛。

太平治业无象,野老家风至淳。只管村歌社饮,那知舜德尧仁。

摸鱼儿(寿周耐轩府尹,是岁起义仓)

问庐陵、米作何价。棠阴又绿今夏。活人手段依然在,独乐园中司马。初度也。算几处篝香,手额你多谢。风亭月榭。尽隐橘观棋,折荷筒酒,花竹秀而野。

阶庭树,满目鱼鱼雅雅。千金难买清暇。纷纷征榷尘如梦,谁有似公闲者。天怎舍。趁绿鬓朱颜,须入凌烟画。海天不夜。管岁岁安期,采蒲为寿,高宴碧桃下。

邓剡这首《摸鱼儿》,表层是寿词,骨子里却是一篇“小史记”。它把“寿周耐轩”这一私人场合,与“是岁起义仓”这一公共事件并置,借私人祝寿之酒杯,浇公义民生之块垒。全篇以“问米价”起,以“宴碧桃”结,一实一虚,一忧一乐,中间层层铺排,把一位地方官的德政、人格、风采、神采,写得既雍容又生动,既庄雅又亲切。通篇用典而不隔,设色而不艳,骨力清刚,意象深远,可谓“寿词”一格中的别调。

首句“问庐陵、米作何价”,突兀而起,似市井寒暄,实是大手笔。庐陵(今江西吉安)为作者与周耐轩共同的乡土,一开口便把“乡音”“乡情”“乡忧”同时唤醒。米价是民生最敏感的晴雨表,词人不去写“寿筵”“华堂”,却先问米价,便把“寿”字从私人庆乐提升到“活人”高度,为下文“义仓”伏脉。一句“棠阴又绿今夏”,写时令,更写德政。

“棠阴”用召伯甘棠之典,暗点周耐轩如召伯之憩棠,遗爱民间;“又绿”二字,言外有“年年如此”之意,把“去思”与“今荫”缩龙成寸,极见功力。三、四句“活人手段依然在,独乐园中司马”,正式点出“义仓”。“活人”二字,下得沉重而响亮,是褒,更是期许;“独乐园中司马”,借司马光退居洛阳而心忧天下之典,写周耐轩虽守一郡,而怀抱天下,虽居“独乐”,而志在“众活”。两句把“仓”与“政”、“仁”与“智”合写,语意挺拔,立一篇之主脑。

“初度也”三字,是过片,也是“寿”字正面点出。却不说“寿”,而写“几处篝香,手额你多谢”,以百姓自发焚香顶祝之景,侧面烘托。一个“你”字,口吻极亲切,仿佛村老隔岸招手,声口如画。“风亭月榭”以下,转入郡斋闲适之景,却句句带“民”带“政”。

“隐橘观棋”,暗用《襄阳耆旧传》中庞公“橘中弈”故事,写其胸次洒落;“折荷筒酒”,用李青莲“碧筒杯”雅事,写其风趣;“花竹秀而野”,一句“秀而野”,把“官斋”与“野趣”合写,见其虽居城市,而心近自然,政亦近民。数句于闲处着色,却色色不离“德馨”,可谓“以闲写忙,以雅写政”。

下片换头“阶庭树,满目鱼鱼雅雅”,用韩愈《符读书城南》“鱼鱼雅雅”之句,写子弟森立,家风雍穆。一笔带过“千金难买清暇”,既写周耐轩之“闲”,更反衬“纷纷征榷尘如梦”。南宋末年,税网繁密,征榷(专卖)之使,络绎于道,百姓如在梦中。

词人用“尘如梦”三字,写尽征榷之扰,而接以“谁有似公闲者”,把“闲”字提高到“举世皆忙我独闲”的高度,写出一种“以闲为仁”的政治哲学:惟其能“闲”,才能“不扰”;惟其“不扰”,才算“活民”。两句一扬一抑,一开一合,笔力极重。

“天怎舍。趁绿鬓朱颜,须入凌烟画”,是全篇最跳脱、最明亮的祝福。凌烟阁绘功臣像,本是武德、贞观故事,词人却用来期许一位文守,见出对周耐轩的极高评价,也见出国步艰危之际,对“活人”之臣的极度渴望。“海天不夜”四字,忽作横放,把“寿”字推向永恒,推向宇宙:不但人间寿,而且“海不夜”“天不舍”,把个人寿命、政治生命与天地元气打成一体,气象廓然。

结尾“管岁岁安期,采蒲为寿,高宴碧桃下”,用三神仙故事:安期生赠枣、东方朔偷桃、王母宴碧桃,一“管”字,有“年年如此”“永永无极”之意,把祝寿之辞,写得飘然仙举,却仍回扣“活人”之旨:惟其“活人”,所以“天寿”;惟其“天寿”,所以“岁岁”可见“安期”,可宴“碧桃”。通篇以“寿”始,以“寿”结,而中间却横亘着一条“义仓”的长江大河,使“寿”字不流于谄媚,而成为一种“德政永年”的象征。

艺术上,此词有三长:

一是“以史笔入词”。短短一百余字,把“义仓”一事之始末、之意义、之反响,层层写足,却无一字正面叙述,全从侧影、虚处、闲话中烘托,深得《史记》“互见”“暗写”之法。

二是“以民情为寿”。通篇不写“寿”而“寿”字自见:百姓焚香、子弟森立、风亭月榭、海天不夜,皆成为“寿”的注脚,使“寿”从“一人”扩展到“一郡”,扩展到“一世”,扩展到“永恒”。

三是“以淡语写浓情”。如“问米价”“你多谢”“鱼鱼雅雅”,皆口头语、眼前景,一经点染,便成奇峭。这种“以俗为雅”,正是江西诗派“脱胎换骨”手法的词化。

要之,邓剡此词,把“寿”写成“政”,把“政”写成“仁”,把“仁”写成“永年”。它既是一阕优雅的祝寿词,也是一篇“义仓记”,更是一卷“活人图”。在南宋末年“征榷尘如梦”的黑暗背景下,它像一方碧桃,花开不夜;又像一仓新米,活我苍生。

词人用温柔的辞藻,写刚毅的政德;用神仙的意象,写人间的希望。于是,周耐轩之寿,便与庐陵之米价、海棠之新绿、阶庭之玉树、海天之碧桃,共同化作一首“德音不辍”的长歌,在历史的长风里,悠悠回荡。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