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获押送大都途经南康军(今江西星子县)时所作,采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脚。全词上片通过描写庐山凄凉秋景,暗喻故国倾覆之悲;下片借景抒情,抒发对国运衰微的痛心与重整山河的希冀。词中“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等句,展现了文天祥不屈的斗志和忠贞气节。
上片以“夜深悉听,胡笳吹彻寒月”开篇,通过“寒月”“胡笳”等意象,勾勒出庐山的萧瑟秋景,暗合词人身陷囹圄、山河破碎的境遇。下片转入抒情,以“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血”表达对故国的耿耿忠心,结尾“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则突显绝境中仍存复兴信念。
有出过考题,可以参考其内容。
酹江月(南康军和苏韵)
庐山依旧,凄凉处、无限江南风物。空翠睛岚浮汗漫,还障天东半壁。雁过孤峰,猿归危嶂,风急波翻雪。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
堪嗟漂泊孤舟,河倾斗落,客梦催明发。南浦闲云过草树,回首旌旗明灭。三十年来,十年一过,空有星星发。夜深悉听,胡笳吹彻寒月。
这首《酹江月·南康军和苏韵》是南宋爱国词人文天祥后期的重要作品之一,全词借景抒怀,以庐山的亘古不变,反衬身世之飘零、国运之倾颓,情感沉郁顿挫,气象苍凉壮阔。词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无限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人生无常的深沉哲思。全词意境苍茫,情感深挚,语言凝练,格调高远,是宋末词坛上不可多得的慷慨悲歌之作。
一、起笔写景:庐山依旧,天地无情
“庐山依旧,凄凉处、无限江南风物。”开篇一句“庐山依旧”,以庐山的亘古不变为切入点,奠定全词的苍茫基调。庐山,自古为江南名胜,雄伟壮丽,气象万千,是中华文化中“隐逸”“高洁”的象征。然而词人笔下的庐山,却并非清幽秀美,而是“凄凉处、无限江南风物”。一个“凄凉”,将自然景物染上主观情感色彩,暗示词人身世之悲、家国之痛。江南风物虽美,然在词人心头,却尽是“凄凉”之景,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哀之深切。
“空翠睛岚浮汗漫,还障天东半壁。”“空翠睛岚”写山色空蒙、云气缭绕,本应是秀美之景,却以“浮汗漫”形容,似有无边无际、不可捉摸之感,暗喻国势飘摇、前途未卜。“还障天东半壁”,则一笔宕开,由景入史。庐山高耸,仿佛遮挡了东天半壁,实则是借山写人,暗指南宋偏安一隅,仅存“半壁河山”。“障”字有力,既是山之高耸,亦是人之坚守,透露出词人对国家残局的忧思与不甘。
二、借景抒怀:雁过猿归,风急雪翻
“雁过孤峰,猿归危嶂,风急波翻雪。”这三句是全词最富动感的画面,亦是情感最激烈的爆发。“雁过孤峰”,雁为候鸟,春秋迁徙,象征漂泊无依;“猿归危嶂”,猿猴归山,本属自然,但“危嶂”二字,透出险峻与不安;“风急波翻雪”,则写江上风浪如雪,气势汹涌,仿佛天地翻覆。三者皆动景,构成一幅动荡不安的江山图景,实则是词人心境的外化:国破家亡,身世飘零,前路茫茫,如雁之无依,如猿之失群,如舟之覆雪。
“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此一句陡转,似从绝望中透出一线希望。天地尚未老去,山河依旧,江南地灵人杰,未必没有复兴之望。这是词人对民族气节的坚守,对家国未来的信念。文天祥一生抗元,虽屡败而不屈,正是这种“乾坤未老,人杰犹在”的信念支撑着他。此句虽短,却如雷霆万钧,振起全篇精神,是悲慨中的昂扬,是绝望中的希望。
三、转入身世:孤舟漂泊,客梦催发
“堪嗟漂泊孤舟,河倾斗落,客梦催明发。”下片转入身世之感。“堪嗟”二字,一声长叹,直贯而下。“漂泊孤舟”,既是写实——词人身在军旅途中,舟行江上;亦是象征——人生如寄,身世飘零。“河倾斗落”,写天象之变,银河西斜,北斗沉落,暗示时间流逝,夜已将尽,亦隐喻国运倾颓,不可挽回。“客梦催明发”,则写旅人梦中惊醒,天将破晓,不得不继续上路。一个“催”字,写出被动与无奈,仿佛连梦境都不容人停留,现实更无情地催人前行。
“南浦闲云过草树,回首旌旗明灭。”“南浦”是送别之地,古人常以此写离愁。“闲云过草树”,云本无心,却似有情,缓缓飘过草木之间,反衬词人之孤独与无根。“回首旌旗明灭”,则一笔拉回现实。旌旗者,军旗也,明灭者,或隐或现,暗示战事未息,烽火未断。词人回首来路,只见旌旗残影,旧部星散,令人怆然。此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有对往昔战斗岁月的追忆,亦有对现实孤军奋战的悲叹。
四、收束全篇:三十年华,空有星星发
“三十年来,十年一过,空有星星发。”此三句是全词最沉痛之处。词人回顾一生,三十年光阴,如白驹过隙;而“十年一过”,则似指其人生中数次重大转折:或指抗元十年,或指被俘北上,或指旧友凋零。岁月蹉跎,事业无成,唯余“星星发”——鬓已星星,英雄老矣。一个“空”字,道尽万般不甘与无奈。文天祥时年已逾四十,虽非老态龙钟,然国破家亡,身陷囹圄,纵有报国之志,亦无回天之力,唯余白发与孤忠。
“夜深悉听,胡笳吹彻寒月。”结句以景结情,余韵悠长。“胡笳”是北地胡乐,音色哀婉,常用于边塞诗中,象征战乱与异域。“吹彻寒月”,则写笳声回荡在寒夜月色之中,凄厉入骨,令人心折。词人独坐舟中,夜不能寐,唯闻胡笳声声,仿佛将整个江南的悲怆都吹入骨髓。全词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无尽苍凉,令人掩卷长叹。
五、总结:慷慨悲歌,忠魂不灭
全词以庐山起笔,以胡笳收束,上片写景寓情,下片叙事抒怀,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有“乾坤未老”的昂扬,亦有“空有星星发”的悲慨,既有“人杰犹在”的信念,亦有“漂泊孤舟”的孤独。文天祥以其忠烈之骨、赤子之心,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融为一体,写就这首沉郁顿挫、气贯长虹的悲歌。
此词不仅是一人之悲,更是一代之悲;不仅是一时之叹,更是千古之叹。它超越了时空,成为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不屈精神的象征。正如庐山之“依旧”,忠魂亦不灭;正如胡笳之“吹彻”,浩气亦长存。文天祥虽兵败被俘,以身殉国,但其精神,正如这词中“地灵人杰”之信念,永照汗青。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