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对月下什么心思?有无穷之景取不尽,但少闲人如吾等你。中秋对月,何止是仰望?分明是把一腔幽思,托与冰轮,任它照遍九州,也照见我心底未敢触动的褶皱。有无穷之景取不尽——桂影婆娑,一瞬长成万里琼枝;蟾光潋滟,顷刻化作千江雪浪;我把眼睛当作筛子,仍滤不尽这漫天泼下来的银色。
但少闲人如吾等你。等你在槐风蛩露之间,把尘劳拍遍;等你在酒醒茶香之后,把姓名遗忘;等你以一身白,抵住夜色的磨碾;等你以一双赤脚,踩碎世味的砒霜。于是今夜,我索性再偷得几点星辉,补我残卷,补我漏瓦,补我裂裳;再把剩余的月光,折成一只空信封,不题字,不落款,只贴一枚邮票——那邮票是我未忍呼出的名字,轻轻一吹,便顺风飘去……
酹江月(中秋对月)
奁霏净洗,唤素娥睡起,平分秋色。雁背风高孀兔冷,露脚侵衣香湿。银浦流云,珠房迎晓,鬓影霜争白。玉尊良夜,与谁同醉瑶席。
忍记倚桂分题,簪花簪酒,处处成陈迹。十二楼空环佩杳,惟有孤云知得。如此江山,依然风月,月底人非昔。知音何许,泪痕空沁愁碧。
这首《酹江月·中秋对月》以中秋月夜为背景,通过描绘清冷孤寂的月色,抒发了词人对往昔的追忆、对故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全词意境空灵,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是一首典型的借景抒情之作。以下从意象、情感、结构、语言四个角度进行赏析。
一、意象清冷,月色如霜,境由心生
词一开篇便以“奁霏净洗”四字,写尽中秋之夜的澄澈与洁净。“奁霏”指镜匣中的尘埃,此处借指夜空的浮云,一“净洗”便显出天高云淡、万籁俱寂的秋夜景象。继而“唤素娥睡起,平分秋色”,将月亮拟人化为素娥(嫦娥),仿佛她从沉睡中醒来,与人间的秋色平分清辉。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不仅赋予月亮以生命,也暗含词人对月之孤独与清冷的共鸣。
“雁背风高孀兔冷,露脚侵衣香湿”一句,意象更为丰富。雁背高风,写秋之肃杀;“孀兔”即嫦娥独居月宫,象征孤寂;“露脚侵衣”则写夜露之寒,仿佛连香气也带着湿冷的触感。这些意象层层叠加,构建出一个清冷、孤寂、略带哀愁的月夜氛围,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二、情感深沉,怀旧与失落交织
“银浦流云,珠房迎晓,鬓影霜争白”三句,写月色之下,时光流转,人事已非。“银浦”即银河,“珠房”疑指月宫或星辰之所,皆为天上之物,暗示人间与天上的距离。而“鬓影霜争白”一句,尤为动人,写词人于月下自照,鬓发已白,与霜色争辉,既是年华老去的感叹,也是心境苍凉的外化。
“玉尊良夜,与谁同醉瑶席”一句,情感转折明显。中秋本是团圆之节,而词人却独对明月,无人共饮。一个“忍”字,引出下片对往昔的追忆:“忍记倚桂分题,簪花簪酒,处处成陈迹。”曾经的中秋,他们曾在桂树下分韵赋诗,簪花饮酒,欢声笑语,如今却都成了“陈迹”,不可复追。这种强烈的今昔对比,使孤独与失落感愈发沉重。
三、结构紧凑,情景交融,层层递进
全词结构严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层层递进。上片以清冷月色为背景,营造出一种空灵寂静的氛围;下片则转入对往昔的追忆与现实的感慨,情感由隐而显,由淡而浓,最后以“知音何许,泪痕空沁愁碧”作结,情感达到高潮。
“十二楼空环佩杳,惟有孤云知得”一句,写昔日繁华之地如今已空寂无人,连那环佩之声也再不可闻,唯有天边的孤云知晓这份寂寞。这种“物在人非”的写法,极具张力,令人动容。
“如此江山,依然风月,月底人非昔”三句,是全词的情感核心。江山依旧,风月如常,但人事已改,昔日共度良宵的知音已不在身边。这种“物是人非”的感慨,是古典诗词中最动人的主题之一,而词人用极简洁的语言,将其表达得深沉而含蓄。
四、语言凝练,音韵凄婉,余味悠长
全词语言精炼,几乎无一字可易。如“露脚侵衣香湿”一句,一个“脚”字,将露水拟人化,仿佛它悄然走来,侵入衣襟,连香气也带着湿意,极具质感。又如“泪痕空沁愁碧”,一个“沁”字,写出泪痕之深,愁绪之浓,且“愁碧”二字,色彩与情感交融,令人回味无穷。音韵上,全词多用入声字与仄声字,如“湿”“白”“席”“迹”“昔”“碧”等,音调短促,增强了词作的凄婉之感,读来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五、从个人孤独到普遍人生的哀感
这首词虽然写的是个人在中秋之夜的孤独与怀旧,但其情感却具有普遍性。中秋作为团圆之节,本应是家人相聚、友人欢饮之时,而词人却独对明月,旧友云散,知音难觅。这种“节物依旧,人事全非”的体验,几乎每个人都曾遭遇。正因如此,词中的“月底人非昔”不仅是对某个具体人的怀念,更是对逝去时光、对青春、对一切美好却不可复得之物的哀悼。
“知音何许”一问,问得极轻,却极重。它不仅是问“你在何处”,更是问“我这一生,是否还能再遇知音”。这种对理解与陪伴的渴望,是人类最深层的情感之一。而“泪痕空沁愁碧”则把这种无法言说的孤独与哀愁,化作一滴泪,渗入夜色,渗入词纸,也渗入读者的心中。
《酹江月·中秋对月》是一首典型的“以景寄情”之作。它不写热闹的团圆,不写节日的欢愉,而是借中秋之月,写尽人世间的孤独、失落与无常。词人用清冷的意象、深沉的情感、凝练的语言,构建出一个既空灵又哀婉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月亮不再是团圆的象征,而是孤独的见证;中秋不再是欢聚的时刻,而是思旧的引子。正因如此,这首词才超越了节日的局限,成为一首关于人生、关于时间、关于失落的永恒挽歌。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