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鱼近英台。全词以六桥春色起笔,通过“桃雨”“鳜鱼”“画船”等意象勾勒湖光,展现“短棹轻蓑”的渔事闲趣。下阕转写暮色苍茫,“鸥沈暗渚”“鹭起烟矶”渲染黄昏渔归之境,结句“三十六鳞过却,素笺不寄相思”化用鱼传尺素典故。作品以昼夜时序为脉络,在山水描摹间寄托文人隐逸情怀,体现宋代文人词的典型艺术特征。木兰花慢,祝英台近,绝妙好词啊。也不怕梁山伯误会,只怕分不清谁是谁。

花港观鱼地处西湖西南,三面临水,一面倚山。是一个占地三百余亩的大型公园。西山大麦岭后的花家山麓,有一条清溪流经此处注入西湖,故称花港。南宋时,内侍卢允升在花家山下建造别墅,称“卢园”,园内栽花养鱼,池水清冽、景物奇秀。以后,卢园荒废,此景亦衰。清康熙南巡时,在苏堤映波桥和锁澜桥之间的定香寺故址上,重新砌池养鱼,筑亭建园,勒石立碑,题有“花港观鱼”四字。

祝英台近(花港观鱼)

六桥春浪暖,涨桃雨、鳜初肥。正短棹轻蓑,牵筒荇带,萦莼丝。依稀。岸红溯远,漾仙舟、误入武陵溪。何处金刀脍玉,画船傍柳频催。

芳堤。渐满斜晖。舟叶乱、浪花飞。听暮榔声合,鸥沈暗渚,鹭起烟矶。忘机。夜深浪静,任烟寒、自载月明归。三十六鳞过却,素笺不寄相思。

这首《祝英台近·花港观鱼》以西湖花港观鱼为抒情背景,却将“观鱼”这一日常游览行为,提升为对自由生命状态的凝视与对人间情思的超越。全词仅百字,却层层转折,由春深花暖写到夜深月冷,由肥鱼翻浪写到“素笺不寄”,在热闹与空寂之间拉开巨大的情感张力。

上片以“六桥春浪暖”破题,六个字中暗藏三重信息:地点(六桥)、季节(春)、气候(暖),而“浪暖”一词尤妙,它把触觉移诸视觉,使读者仿佛感到湖水带着桃花的体温拍击堤岸,为整幅画面定下温润的基调。

“涨桃雨、鳜初肥”一句,用“涨”字写雨势,用“肥”字写鱼态,雨与鱼因一个“桃”字发生因果关联:桃花飘落,腐为肥泥,滋养水中生物,于是鳜鱼脂厚。词人敏锐地捕捉到自然暗渠里的生命循环,把“落花”的哀感反转成“育物”的生机,一开篇便埋下“忘情”的伏笔。

“正短棹轻蓑,牵筒荇带,萦莼丝。”词人自身出现了,却不写形貌,只以“短棹轻蓑”四字勾勒出一叶扁舟、一领蓑衣,工具与穿着的轻便反衬出人心的松快;“牵”“萦”两个动词,写渔人随手把水草挽在筒边,任其缠绵,暗示人与水草平等,皆是被春浪“暖”着的生命。

下文“漾仙舟、误入武陵溪”一句,陡然推开时空:花港本是人工名苑,却被词人借陶渊明“武陵源”典故,化作避秦绝境,于是“观鱼”不再是赏玩,而成“误入”——都市喧嚣被留在红尘,舟中人已潜行到另一重时间维度。紧接着“何处金刀脍玉,画船傍柳频催”,以问句作转:既然来到武陵,为何又闻“金刀脍玉”?原来“画船”里正设盛宴,厨刀切鱼如玉,柳阴下丝竹频催。

词人用“金刀”“玉脍”这类富贵辞藻,与自身“短棹轻蓑”形成冷热对照:别人以鱼为口腹之欲,我却以鱼为观化之媒;别人急管繁弦,我却静听春浪。一“催”字,既写宴会热闹,也暗含尘世催促,反逼出下文“忘机”主题。

过片“芳堤。渐满斜晖”,只六字,却有时间推移:日影西斜,芳草堤上光线一寸寸变金,词调随之由和婉转入微急。“舟叶乱、浪花飞”,写风势骤起,水面游船如叶,被浪头抛掷;“乱”“飞”二字,以动荡之景映出内心乍起的波澜。

然而词人并未让情绪失控,而是紧接着写“听暮榔声合,鸥沈暗渚,鹭起烟矶”。“榔”是渔人敲船木以驱鱼,暮色中数声相续,鸥鹭或沉或起,一“沉”一“起”之间,天地由喧闹归寂静,由动荡归平衡。“忘机”二字遂如晨钟定音,既指鸥鹭无机心,也指词人自诫:莫让相思成为新的“机”。

“夜深浪静,任烟寒、自载月明归”,一句中自含三境:时间夜深——触觉烟寒——视觉月明,扁舟所载,唯有清光,把“武陵”的幻想彻底让位给“西湖”的真实,也让“观鱼”回到“观心”本身。结拍“三十六鳞过却,素笺不寄相思”,尤耐咀嚼。三十六鳞,古谓鲤鱼,亦可泛指所有掠过眼前的水禽水兽;“过却”写它们倏忽远去,不留痕迹。

词人由此顿悟:连相思也可如鳞,任它自去,不必裁素笺、托双鱼。至此,上片“金刀脍玉”的人间烟火,终于被夜深月冷的“不寄”所超度,情感在最高潮处戛然转白,留下大片空白,让读者在鳞迹与素笺之间,听见自己心底的微叹。

纵观全篇,词人用“暖—肥—萦—误—催—乱—飞—沉—起—静—寒—归—过—不寄”十四个动词与形容词,构成一条由春温到月寒、由动到静、由色到空的情感抛物线。其语言密度极高,几乎每句都含双关或典故,却层层递进,毫无堆砌之感;其视角亦不断转换:时而在舟中,时而在岸上,时而在武陵,时而在月下,仿佛摄影机的长镜头,把花港的一日压缩成一场心灵的远游。

更可贵的是,词人虽以“不寄相思”收束,却并非否定情感,而是将“相思”从具体对象中释放出来,升华为对万化如斯的悲悯——正如春浪之暖、桃花之肥、鳞迹之过,皆瞬息即逝,若强以素笺拘禁,反成滞碍。于是“观鱼”最终成为“观生”:看见生命如鳞,自去自来;看见情思如月,自明自暗;看见自己如扁舟,载得动、也放得下。读罢掩卷,但觉三十六鳞已过,而湖面空明,不留一字,却胜却人间无数锦书。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