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涅,一番风,连夜雨。要说认识还真不知道有如何经历。便是一番风,吹来不相识,吹后更不知。连夜之雨,点滴不可亲……

祝英台近

一番风,连夜雨。收拾做春暮。艳冷香销,莺燕惨无语。晓来绿水桥边,青门陌上,不忍见、落红无数。

怎分付。独倚红药栏边,伤春甚情绪。若取留春,欲去去何处。也知春亦多情,依依欲住。子规道、不如归去。

这首《祝英台近》以暮春之景为骨,以“留春”之情为魂,短短八句,却层层递进,把风雨摧花、落红成阵的“景”,与独倚红药、欲留无计的“情”打成一锅,熔铸成一曲凄婉欲绝的“送春歌”。通篇无一字明言“愁”字,而愁绪却如桥下绿水,漾漾无尽;无一语直诉“别”字,而别意却似陌上落红,片片惊心。词人用“风”“雨”“莺燕”“落红”“子规”等暮春意象,织出一幅有声有色的“春归图”,更用“怎分付”“依依欲住”等虚字,把自然物态点化成人心波澜,遂成“物色之哀”与“人生之哀”的双重交响。

一、“风雨”与“春暮”:以“收拾”二字逼出“骤衰”之势

“一番风,连夜雨”,六字两顿,节奏短促,似鼓点频催,开篇便见风雨交加之势。“收拾”一词最狠,本是人世日常动作,用于天公,便觉造物者亦似冷酷管家,一夜之内把“春”尽行装箱、封存、下架,毫不容情。“艳冷香销”四字,更以一“冷”字穿透感官:枝上残花犹艳,而艳已带冷;枝头余香未散,而香已先销。

艳与冷、香与销,本是对立,词人偏把其并置,遂生“余美难久”的战栗。莺燕平日呢喃最解人意,此时却“惨无语”,以禽鸟之“哑”衬人心之“咽”,加倍写“春亡”之寂。绿水桥边、青门陌上,本是游春胜处,今晨却“不忍见、落红无数”。

“不忍”二字,是全篇第一次正面出现的主观情绪,却用“见”字轻轻托出,似怕惊扰谁,又似已失声,只将眼睑低垂——而低垂之前,那一瞥已把“无数”落红尽收眼底。层层递进,遂使“春暮”不只是一个时序概念,而成了“美之骤然凋零”的生命体验。

二、“红药”与“留春”:以“怎分付”三字勒住千般挣扎

上片写景,下片写情,过片却用“怎分付”三字,硬把景与情拧成麻花。“分付”本是“安排”“处置”之意,加一“怎”字,便觉两手空空,四顾无策:欲把春“分付”给流水,流水无情;欲把春“分付”给东风,东风已去;欲把春“分付”给双燕,燕已“惨无语”。于是只剩“独倚红药栏边”。“红药”即芍药,春末最后之艳,殿春而开,故俗名“将离”。

词人以“将离”之花自况,便见“留春”之无望:花自身亦旦夕即谢,又安能留春?“伤春甚情绪”一句,似问似叹,把“愁”字拆成“甚”与“情绪”,便觉胸中只是一团麻,无名状、不可理。以下“若取留春,欲去去何处”,连用两个“去”字,形成“去去”叠语,声情愈急:春若欲去,我欲留之,而留之不得;我若欲随春而去,又不知“去去何处”。

此一问,把“伤春”推向形而上:人不仅伤“春”之消逝,更伤“自身”之无所依泊;不仅哀“美”之短暂,更哀“生命”之无法定格。于是“也知春亦多情,依依欲住”——春本无情,而词人偏要赋予其“多情”,使其“依依欲住”,这是以我心投射彼物,化无情为有情,亦反衬“我”之更无情:连“春”都想留下,而我竟无计可施。至此,词人心力已竭,却忽借“子规”一声,把全篇推向最高潮。

三、“子规”与“归去”:以“不如”二字收束,却向空无一击

子规即杜鹃,鸣声似“不如归去”。词人用“道”字,似鸟亦似人,似劝春亦劝我。前面“欲去去何处”一问,本已悬在半空,此处却用“不如归去”作答,看似给出答案,实则把“无地可去”之哀推向“无处可归”之绝:春欲归,尚可归于天涯;我欲归,更归向何处?是归红尘?红尘已老;是归山水?山水未招;是归故乡?故乡只在梦中。

于是“不如”二字,成了最温柔的绝望:看似退让,实则把“留春”之执念彻底放弃;看似解劝,实则把“人生无根”之剧痛一刀划破。全词至此戛然而止,却余声袅袅,似子规啼血,犹在耳侧。那血,是春之血,亦是人之血;那啼,是鸟之啼,亦是词人之啼。落红已尽,绿水犹寒,倚栏之人,唯闻一声“不如归去”,却早已泪尽,不得归处。

这首词的魅力正在于“层层设问,步步落空”。从“收拾做春暮”到“不忍见落红”,是第一层“眼见美之毁灭”;从“怎分付”到“去去何处”,是第二层“心想留而无路”;从“春亦多情”到“不如归去”,是第三层“情寄于物而终归空无”。

三层皆用“虚字”转捩:收拾、不忍、怎、若、也知、不如……这些看似柔弱的虚字,恰如关节,使全词血脉流转,又似小锤,一下一下敲在人心最软处。词人不愿直说“我愁”,却让“风”“雨”“莺燕”“落红”“子规”次第说话;不愿直说“我无依”,却让“春” itself 成为“多情却不得不去”的镜像。

于是“伤春”遂成“自伤”,“留春”遂成“自留”,“春归”遂成“我归”——而我终无可归,唯余一声“不如归去”,与暮霭同沉。读罢掩卷,仿佛仍见那桥边绿水,陌上残红,以及栏边一丛将谢的芍药,在风里轻轻颤栗:那是春之将死,也是人之将老,更是千年之后,我们每一个人面对流光、面对美、面对生命终须一逝时,共同的、无可如何的颤栗。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