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调名之来源历来说法不一。通常认为,此调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因李白有应制《清平调》三首传世,故后世之人易将《清平调》与《清平乐》混为一谈。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云:《松窗杂录》云:“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繁开。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李龟年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焉用旧词为。’命龟年宣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承诏赋词,龟年以进,上命梨园弟子约格调,抚丝竹,促龟年歌,太真妃笑领歌意甚厚。”
张君房《脞说》指此为《清平乐》曲。按明皇宣白进清平调词,乃是令白于清平调中制词。盖古乐取声律高下合为三,曰清调、平调、侧调,此之谓三调。明皇止令就择上两调,偶不乐侧调故也。况白词七字绝句,与今曲不类。
而《尊前集》亦载此三绝句,止目曰《清平词》。然唐人不深考,妄指此三绝句耳。此曲属越调,唐至今盛行。今世又有黄钟宫、黄钟商两音者。欧阳炯称,白有应制《清平乐》四首,往往是也。
清平乐
柳丝摇露。不绾兰舟住。人宿溪桥知那处。一夜风声千树。
晓楼望断天涯。过鸿影落寒沙。可惜些儿秋意,等闲过了黄花。
这首《清平乐》以秋意为主线,将离情、流光、身世之叹尽数织入一川烟柳、一夜风涛、一痕雁影之中。全词仅八句,却层层递进,愈转愈深,像一幅用淡墨扫出的“秋晓望归图”,看似轻倩,实则笔力沉雄;字面上无一字及“愁”,而愁自露浥柳丝、风撼千树、雁落寒沙之间弥漫而出。下面分句细绎,再串成整体意境,以见词人怎样把“秋意”写得既空灵又刻骨,把“人生一瞬”写得既悄然又惊心。
“柳丝摇露”,起句四字便见秋之“润”与“脆”。柳至秋末,叶稀而丝长,露结如泪,丝弱不胜,故“摇”字一出,已兼写风与露之重量;柳丝本以“绾”舟,古人折柳赠别,柳即是“留”,而今“不绾兰舟住”,则一“不”字将“留”意击碎,写尽“欲留而不可留”之怅。
兰舟既去,人去,秋亦随之去,而词人不写舟行之远,却用“人宿溪桥知那处”一笔宕开:行人今夜泊于何处?溪桥无数,烟水无际,不知其处,亦不欲知其处,唯知“一夜风声千树”耳。
这句最见炼字之狠:风本无形,却借“千树”写出其形,借“声”写出其势;风过林杪,如涛似怒,竟似替词人彻夜咆哮,把“不知其处”的焦煎、把“留不住”的愤懑,尽数吹入树梢,使自然之声成为人心之声。于是上片四句,由“露”而“风”,由“柳”而“树”,由“舟”而“人”,由“不知”而“一夜”,空间层层推远,时间却压缩于一瞬,形成“外松内紧”的张力,为下片“晓望”埋下心理伏笔。
“晓楼望断天涯”,过片用“望”字接住“风声”之末势。风收而天霁,词人独上小楼,极目所向,惟见“天涯”——“天涯”本虚,而“望断”使之实;目力尽处,仍是虚空,则“望断”二字遂成无尽之叹。此际秋空高远,一雁横空,“过鸿影落寒沙”,写雁不写声,只写“影”,且影不落于水波、洲渚,而落于“寒沙”,沙之所以“寒”,乃因夜来风声所孕之霜气,亦因词人内心之荒寒;雁影一瞥,如墨点落地,顿成永恒之黑,暗示离人消息,亦暗示秋之将逝。
于是自然转出末句:“可惜些儿秋意,等闲过了黄花。”这一句把前面所有景物统统收摄到“秋意”二字,又一笔荡开,说“秋意”本不多(些儿),却被“等闲”轻轻抛掷,如抛掷一段可珍之岁月、一段可珍之情感;而“黄花”即菊花,秋之标志,亦词人自况。
菊花之盛极而衰,不过旬日,人生之盛年亦犹是;词人不说“人老”,却说“秋意”被“过了”,便见人亦被秋“过了”,时间反客为主,人竟无力挽留,其愧、其悔、其哀,皆在“可惜”“等闲”四字中默默横流。
至此,全词无一字正面写“我”,而“我”无处不在:在摇露之柳丝,在不绾之兰舟,在彻夜之风声,在望断之晓楼,在雁影之寒沙,在过了之黄花。秋意即人意,自然之秋即人生之秋,内外交融,遂成一片空灵澄澈而又痛彻心扉的幽境。
若再扩而观之,词中暗寓两层“错过”:一是与人之错过——“不绾兰舟”,一是与秋之错过——“等闲过了黄花”。两层错过又互为镜像:人之去如秋之去,皆在“一夜”“顷刻”;人之不可留如秋之不可留,皆在“些儿”“等闲”。于是个人之别愁与宇宙之永恒在一首小令里合奏,微而巨,促而缓,正是宋人小令最擅胜场之处。
词人用字极省,而留出的空白极多:柳丝之下,可有残月?溪桥之上,可有酒旗?晓楼之外,可有远山?读者皆可自补,而补处仍不夺主线之“秋”。这种“以虚击实”的笔法,使一首小令具有了长调的容量,可谓“尺素寸心,藏丘壑于微澜”。
总言之,词以“露”起,以“黄花”收,中间经柳、舟、溪桥、风声、晓楼、天涯、雁影,步步换景,句句换意,而所有景物皆被词人镀上一层“清寒”之光,遂成“清平”之题中暗寓的不平;“乐”字反衬出深哀,更见宋人“以淡写浓”之工。
读罢掩卷,惟觉风声犹在,雁影犹横,而黄花已老,秋意已空,人之微命亦如那“些儿”秋意,被无形之手轻轻“等闲”抛掷;于是自家心底,亦起一阵与词人共享的、无可如何的霜风。此则小令之所以虽小,而终能摇人心旌,历久不散者。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