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武帝以西域大宛马铜像立于皇宫鲁班门外,因改鲁班门称金马门。西汉时的文士东方朔、扬雄、公孙弘等曾待诏金马门,称“金门待诏”。调名本意即咏朝官等待君王召见。
美玉本来隐藏在石头里面,珍珠本来蕴藏在鱼腹之中,所以都隐而不露。等到美玉从石头中剖出来,珍珠从鱼腹中取出来,难道它们还隐蔽着吗?当我的文章没有写在简札上,还隐藏在内心的时候,就像美玉隐藏在石头里珍珠蕴藏在鱼腹中一样。等到文章一经出于胸中展露在外,就如同美玉从石头里剖出珍珠从鱼腹中取出一样了!
它的光辉像天上的日月星辰一般灿烂,条理像地上的山脉河流一样清楚,凡是不清楚不明白的问题,全都能说得清清楚楚,况且事物的名目一旦表示清楚了,所论述的事情也就确定无疑了。《论衡》这本书,就是衡量言论是非的标准。开口说话就要力求把话说明白,动笔写文章就应该力求把文章写清楚。
才高学富的人文章写得优美,就在于他用的词语没有人读不懂,文章的主旨没人看不明白。读了这种文章的人,就像瞎子睁开了眼睛,聋子听到了声音。瞎了三年的孩子,一旦看到父母,如果不看得一清二楚,怎么会欢喜呢?路边的大树,河边的长沟,由于明显存在,所以没有谁会看不见。
如果树不大而且又隐蔽着,沟不长而又隐藏着,指着它们让人看,即使是尧、舜恐怕也会看不清楚。人脸上有颜色的部位据说有七十多个,如果脸颊肌肤明净清洁,各种颜色都很清晰,那么即使是很细微的忧喜情绪,都可以看得清楚,给他相面的人,十个不会弄错一个。如果脸面黝黑丑陋,泥垢老厚而遮盖了脸上的各个部位,给他相面的人,十个有九个要弄错。
谒金门
阶露重。浥透寻花双凤。天色晴明风不动。薄衫金络缝。
午枕高云斜纵。一觉风流春梦。起看翻翻帘影弄。夕阳归燕共。
这首《谒金门》以“阶露重”起句,劈面便是一幅幽冷而湿润的晨景:石阶上凝着厚厚露水,像给世界敷上一层薄霜。露水之重,不惟写物态,更写心境——静极、冷极,而又含蕴欲发。紧接着“浥透寻花双凤”,词人把镜头骤然推近:一双绣有“寻花双凤”的绣鞋被露水浸透。
这一句是全篇最秾丽的设色,“寻花”与“双凤”皆暗示女主人公的身份:她必是闺中少女或少妇,鞋面精巧,心怀春情。然“浥透”二字却将这份精致一下子按进冷露之中,仿佛在说:纵有万般锦绣,也难敌清晨的幽寂。首两句一静一动,一冷一艳,既交代时令(春深露重),又暗伏情绪(幽怀难遣),为全词定下“清寒中的热烈”这一基调。
“天色晴明风不动”一句,似宕开一笔,写高空。晴明无风,世界像被无形之手按了暂停键,连最易撩动的风也屏息。此句妙在“不动”二字:它把空间凝成一块透明琥珀,把声音、气味、温度全部封存,为下片梦的“动”与“艳”预留了最强烈的反衬。
歇拍“薄衫金络缝”,镜头再次降到人身:她穿着薄罗衫子,衣上以金线盘出纤巧的花络。衣衫之“薄”与露之“重”暗暗较劲:露越重,衣越薄,体感之寒与视觉之灿便愈见冲突。金线在晴明日光中闪动,像把“不动”的世界割开一道细口,露出内里滚烫的肌肤与心跳。
过片“午枕高云斜纵”,时间已到晌午,人却犹在枕上。这一句用字极险:“高云”本在天,却被借来作枕,可见梦魂已远飏;“斜纵”二字更画出睡姿之横陈不羁,一霎把端庄闺阁变成风流云雨场。词人并不点破梦中所遇何人,只以“一觉风流春梦”六字笼之。“风流”二字极热,“春梦”二字又极短,热与短相撞,便生怅惘。此际,梦与醒的边界已模糊:身在高云之枕,魂在巫山之阳,唯有帘影替人收拾残局。
“起看翻翻帘影弄”是全词最有动感的句子。一个“弄”字,把帘影写成顽皮小精灵:它一会儿扑上玉钩,一会儿拂过花钿,仿佛替人回味梦中情景。词人用“翻翻”叠字,使光影生出羽翼,满室皆活。然而帘影愈活泼,室中人就愈孤单。
末句“夕阳归燕共”,以景结情,把视线推出室外:夕阳沉沉,双燕剪空而归。一个“共”字,明写燕与夕阳相伴,暗写人与影儿成双,而实则反衬出人之无侣。至此,晨露之冷、午梦之热、帘影之动、夕阳之远,四重境层层折进,把一段无可名状的春愁写得既富丽又清空,既热烈又幽寂。
若再向深处探脉,可见词中暗藏三重时间:一是“阶露重”之清晨,二是“午枕”之白昼,三是“夕阳”之黄昏。一日之内,由冷到暖而复冷,恰成情绪抛物线。再细按意象,又有“露”与“金”、“风不动”与“翻翻”、“高云”与“归燕”之对照,无不体现“静中藏动、艳里含愁”的美学旨趣。
最可玩味的是“寻花双凤”与“归燕”首尾映带:晨起时鞋上之凤,尚是绣死的彩禽;至暮归之燕,已是活的双双飞客。一死一生,一绣一翔,短短一日,仿佛把人间小儿女的绮思与怅惘都浓缩成一枚琥珀,供后人悬想。
于是,这首小令虽只寥寥四十许字,却像一幅精工彩绘的折扇:扇骨是清冷的一天,扇面是炽烈的一梦。展开时,金线凤羽、晴明帘影、暮云归燕俱扑入眼;收拢时,唯余掌心一点凉露,提醒着:所有风流春梦,不过是指缝间漏下的天光。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