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词牌名,起源为唐明皇在骆谷听到雨淋銮铃之声,遂命张野狐以此声创作曲名,又名“雨淋铃”“雨淋铃慢”,原为唐教坊曲名。唐郑处诲《明皇杂录》:“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人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弟子善吹觜篥者张野狐,惟此人从至蜀。上因以其曲授野狐。
洎至德中,车驾复幸华清官,从官嫔御多非旧人。上于望京楼下命野狐奏《雨霖铃》曲,未半,上四顾凄凉,不觉流涕。左右感动,与之欺欷。其曲今传于法部。”据此可知,此曲是唐玄宗安史之乱后奔蜀途中所作,由于在“马嵬之变”中处死了杨贵妃,玄宗作此曲以寄思念之情、死别之恨。
王充的书浅显易懂。有人说:“善辩的人讲出来的话很深刻,擅长写文章的人他写出的文章就深刻含蓄。考察一下经典上的文章,圣贤的言论,都博大精深,优美文雅,很难一下子就看明白,现在阅读它的人,必须依靠注解才能读得下去。
这大概是由于圣贤的才智博大,所以他们说话,写文章就跟普通人不一样。美玉隐藏在石头里,珍珠蕴藏在鱼腹中,不靠玉工和珠师,谁也没法采到。因为宝贵的东西都是隐蔽而不外露的,所以考辩真伪的言论也应该深奥难懂。
《讥俗节义》这本书,是想使俗人觉悟,所以它的主旨清楚,是些通俗易懂的文章。而《论衡》这本书,为什么也是这样呢?莫非是你的才能浅薄到了极点,根本写不出含蓄深刻的东西来吗?不然你的文章那么浅显,和那些经典截然不同呢?
雨淋铃
窗影珑璁,画楼平晓,翳柳啼鸦。门巷渐有新烟,东风定、人扫桐花。峭寒斗减,看旅雁、争起蒹葭。溯断云,多少悲鸣,数行又下远行沙。
应是故园桃李谢。送清江、一曲阑干下。染翰为春羁,嗟双鬓、客舍成华。绣鞭绮陌,强携酒、来觅吴娃。听扇底、凄惋新声,醉里翻念家。
《雨淋铃》全词以“春晓”为发端,以“念家”为归穴,中间却以“羁旅”作顿挫,遂在短短的百十余字中,藏下三层时空:画楼平晓之“此时”,绣鞭绮陌之“昔时”,故园桃李之“他时”。词人用“雨”与“铃”两重意象,将听觉的滴沥与视觉的珑璁交织在一起,使“春愁”既有润物无声的渗透力,又有金属般的尖锐感。
首句“窗影珑璁”,一笔写尽天光未透、雨丝如帘的幽微景象;珑璁本指玉声,此处移作光影之状,便使静物带上了脆响,为后文“铃”字埋伏。“画楼平晓”四字,看似平叙,却暗含“晓寒”与“人起”两层动作,楼中之人既被雨声惊醒,又被鸦声催起,于是“翳柳啼鸦”遂成一幅有声之画。柳色方青而曰“翳”,正见烟雨迷离;鸦啼本苦而曰“啼”,又见客心先寒。
“门巷渐有新烟”一句,是全篇的呼吸口。烟自灶突,新烟则指晨炊初起;炊烟既起,便知隔巷人家已炊饭,而我独无,羁旅之味在此一逗。“东风定、人扫桐花”再进一层:东风之“定”不是风止,而是风力已稳,故能吹落桐花;花之落非自然飘零,而是有人扫之,则庭院之整洁反衬出主人之寂寥。
“峭寒斗减”四字最耐咀嚼,“峭寒”是体感,“斗减”是心理:一夜春寒,本已难敌,今见扫花人,更觉孤清陡减。“看旅雁、争起蒹葭”转从仰视,雁阵横空,与人之滞留恰成反照;“争起”二字,写出雁之迫不及待,亦写出人之欲归不能。
“溯断云”三句,是全词最激烈处:断云者,云之零落者也,然其下尚有“多少悲鸣”,则雁声、鸦声、雨声、铃声一时俱会,竟成天地同悲之交响。“数行又下远行沙”一句,将雁阵之“人”字、沙痕之“人”字、客子之心形,三者叠印,遂使“远行”二字力透纸背。
过片“应是故园桃李谢”一句,凭空遥想,却用“应是”二字锁住,见得只是揣度,未必真见;桃李之谢,本属自然,而在客子眼中,便是韶华虚掷之象征。“送清江、一曲阑干下”忽作跌宕:清江之水,本自东流,阑干一曲,却似人为之挽住;江水无情而似有情,正见人之有情而实无情。
“染翰为春羁”五字,将“春”与“羁”并置,遂使春色亦成囚笼;“嗟双鬓、客舍成华”再进一层,客舍本无年华可言,而曰“成华”,则年华之逝乃双鬓之衰,又乃客舍之尘,层层剥落,字字惊心。
“绣鞭绮陌”三句,忽作强颜欢笑之笔,绣鞭者,少年之饰;绮陌者,冶游之地;吴娃者,当垆之女;强携酒而觅吴娃,本欲借红裙销块垒,而“听扇底、凄惋新声”,则歌扇一转,仍是《阳关》旧曲,于是“醉里翻念家”一句,势如破竹,把前面所有的铺陈、顿挫、跌宕,一齐逼向“家”字。全词至此,声泪俱下,而结以“翻念”,见得醉时尚可暂忘,闻歌则无可逃遁,故其痛尤烈。
细按此词,其艺术最动人处有三:一曰“以动写静”。全篇写晓色,却无一句正面描摹晨光,只从鸦啼、烟起、花落、雁征、云断、江曲、扇歌层层推毂,而晓之“渐”与“定”自见。二曰“以乐写哀”。绮陌吴娃,绣鞭美酒,本是行乐之事,却反衬出客子之哀;而哀之极处,又借“凄惋新声”转出,遂使哀乐相生,倍增其哀。三曰“以繁笔写简情”。通篇意象繁缛,几乎每句一景,而归根到底,只是一句“醉里翻念家”。正如七宝楼台,拆碎下来,片片皆春愁之鳞爪;而一经合拢,仍是“家”字二字,牢不可破。
若再究其声律,《雨淋铃》本唐教坊曲名,后为慢词,其音节掩抑低回,最宜写伤别。此词上片多用入声字作收,如“鸦”“花”“葭”“沙”,短而促,似雨滴阶;下片多用平声字作收,如“谢”“华”“娃”“家”,长而曼,似江流去。短促之后继以曼长,遂使情感由郁结而转浩荡,而终归呜咽。
尤妙在“多少悲鸣”之“鸣”字,本为平声,却承以上句“溯断云”之“云”字平声,两平相叠,声如裂帛,把前面所有压抑的羁愁,一并放出。至末句“醉里翻念家”,连用“里”“念”两上声,继以平声“家”字,上声高呼猛烈之后,忽以平声宕开,便有“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势,而客子之血泪,亦随之滔滔无尽。
总此观之,词人既以工笔铺陈晓景,又以泼墨挥洒乡情;既以繁声摹众响,又以简语摄核心。读罢掩卷,似闻雨声未歇,铃声犹在,而一缕归思,已自词中袅袅升起,直透千年,仍令人惘然若失。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