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贝凡站在虚拟纪念碑前,最后的代码流光如同叹息般消散在空气中。

他收回目光,转身走入身后破败却戒备森严的避难所深处。

这里曾是旧时代一座庞大数据中心的底层,如今是反抗军“伊甸”的临时指挥中枢。

空气里混合着机油、灰尘和一种永不消散的、属于地下深处的潮湿气味。

薪焰市的毁灭,如同一个巨大而血腥的句点,割裂了时代。

雨涵与何予函,这对一体双生的领袖,以其极端疯狂与坚韧理想交织的壮烈,将反抗的烙印深深打入幸存者的灵魂,也彻底暴露了“规矩”那非人、残酷的本质。

她们的牺牲并非终点,而是将斗争推向了一个更广阔、更黑暗的舞台。

她们一手创造的混乱变革主义,被后人称为马克思煽动主义,旨在通过用暴论和阴谋论煽动阶级对立与仇恨、制造混乱等手段,以达成彻底的社会变革。

比方说,我们可以通过顺应女拳认为男性时时刻刻都在压迫女性的理论基础——

引导、蛊惑她们“暂时跟穷男人联合起来,先反抗对女性更具有威胁性的有钱的男人,在之后再跟没钱的穷男人对抗”,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但同时,她们也强调这种主义只能是暂时性的、在一定的特殊时期中所必要的,最重要的是在之后进行拨乱反正,辩证的否定马克思煽动主义。

马克思煽动主义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之后,就该被扫进旧纸堆里,肯定它的积极意义并且承认它的消极意义,以力图将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至于月贝凡,这个在薪焰市毁灭前因出国留学而幸免于难的青年,并非偶然成为新一任领袖。

他曾是薪焰市训教局(教育局)精密“调教”出的优等生,思维本应被塑造为秩序完美的螺丝钉。

然而,雨涵在薪焰市掀起的惊涛骇浪,何予函在废墟上重建的尝试与最终幻灭,像一颗颗炸弹,将他被灌输的世界观炸得粉碎。

他看到的不是混乱,而是一种挣脱枷锁的、近乎绝望的勇气。

他并非战斗人员,他的武器是缜密的头脑、被压抑已久的同理心,以及一种在绝对秩序下孕育出的、对“规矩”漏洞的敏锐直觉。

雨涵和何予函本体死亡后,分散各地幸存的反抗力量群龙无首,陷入巨大的悲痛和迷茫,不承认她们在全球制造的克隆体接替领袖位置的合理性。

是月贝凡,这个看似文弱的年轻人,率先站了出来。

他利用自己对旧世界网络架构和资本运行逻辑的深刻理解,重新搭建了分散、加密的通讯网络——“蜂巢遗脉”,避开了“规矩”惯常的监控模式。

他整理、分析了雨涵和何予函留下的所有公开及隐秘记录,包括那些近乎疯狂的计划和惨痛教训。

他没有全盘接受,而是冷静地提炼核心。

“我们不能成为下一个薪焰市,或浴淋市。”

月贝凡在第一次幸存者集会上,通过加密线路对分散各处的骨干们说,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雨涵领袖用毁灭证明了‘规矩’的绝对力量,也用毁灭证明了纯粹硬抗的终点。何予函领袖则展示了在框架内寻求改变的极限。我们需要第三条路。”

他将新的根据地设定在一座名为“锈蚀城”的庞大废弃工业都市。

这座城市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中心,而是旧时代工业链条中最肮脏、最基础的一环:全球电子垃圾的最终处理场。

数以亿计的废弃终端、服务器、处理器被倾倒于此,由无数被社会抛弃的“清道夫”在其中艰难刨食,试图回收微薄的贵金属。

这里环境极度恶劣,重金属污染渗入每一寸土壤和水源。

信息污染同样惊人,无数废弃设备残留的杂乱信号形成了天然的干扰屏障,某种程度上干扰了“规矩”的绝对监控。

“锈蚀城就是我们新的土壤。”

月贝凡阐释他的理念,“在这里,‘规矩’的掌控并非无懈可击。它的经济模式建立在最底层的血肉之上,它的信息层充满了‘噪声’。”

“我们要做的,不是点燃一场他们轻易就能扑灭的烈火,而是成为渗入系统内部的锈蚀,缓慢、持续、从最底层开始瓦解。”

他的领导风格与雨涵的狂飙突进截然不同,他极少发表煽动性演讲,而是专注于构建一套去中心化的、基于信任和共同利益的协作体系。

他改良了Gestalt蜂巢网络技术的碎片,创建了“心链”——

一种弱化版的、强调情感共鸣和信息加密共享的网络,用于在绝对信任的小规模团队间进行协调,避免被大规模追踪。

他吸纳了锈蚀城的“清道夫”,他们的技艺是反抗军最好的掩护。

那些废弃的零件被巧妙改造,不是变成武器,而是变成了一种名为“思絮”的装置。

这种装置可以捕获并放大锈蚀城内无处不在的信息杂波,将其编织成一种能微妙影响情绪、植入怀疑种子的“信息迷雾”。

它可以缓慢渗透进入锈蚀城乃至更广阔区域居民的潜意识,对抗“规矩”无处不在的潜移默化的操控。

这是对“赤乌毒”理念的继承和彻底改造,更隐蔽,更长期。

斗争是漫长的,是在垃圾山和锈蚀管道中无声进行的。

月贝凡的脸上很少出现笑容,薪焰市的毁灭像一座山压在他心头。

他知道自己走的是一条更险峻的钢丝,每一步都可能引来如同薪焰市那样的、毫不留情的抹除。

有时,在深夜,指挥中心的旧屏幕上会闪过雨涵过去一些疯狂演讲的残影,或是何予函在办公室疲惫却坚定的眼神。

月贝凡会静静看一会儿,然后低声自语,既是对她们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警示:

“疯狂是武器,但非唯一。秩序是假象,但可利用。你们用存在和毁灭照亮了道路,现在,该我们用另一种方式,走下去。这份意志,绝不会在此断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