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言未欢,小砑红绫笺纸传。一字一字一行字,一行一行一并行。短是短了些,但思绪引愁长。

社会习惯喜好珍贵古代而不重视现代,认为现代的书不如古代的书。实际上古代现代是一样的,著书人的才能有高有低,言论有对有错,不分好坏而只是珍贵古代的书,这就是说古人比今人贤明。

考察东番的邹伯奇、临淮的袁太伯和袁文术、会稽的吴君高和周长生这些人,地位虽然达不到公卿那么高,但确是才智博大精深,是一批文雅的英雄人物。看邹伯奇的《元思》、袁太伯的《易章句》、袁文术的《咸铭》、吴君高的《越纽录》、周长生的《洞历》等书,连刘子政、扬雄也不能超过他们。

人的才智有浅有深,这是不分古今的;文章有假有真,这是不分新旧的。广陵的陈子迥和颜方,当今的尚书郎班固,兰台令史杨终、傅毅这些人,虽然没有大部头著作,但他们写的赋颂记奏,言辞极有文采,赋就同屈原、贾谊的一样,奏就同唐林、谷永的一样,把它们放在一起来比较长处,其优美程度是一样的。

当今他们没有出名,假如在百代以后,他们就是刘子政和扬子云一类的人物了。韩非写的书,李斯引用来议论事理;扬子云作《太玄》,侯铺子随着就宣扬它。

韩非与李斯同在一个老师门下,扬子云和侯铺子共在一个朝代,亲眼目睹奇异之书,不根据作品的年代而改变评价标准,实事求是,凡是好的都仰慕不已,不因为是同时代的人就认为经历平凡而瞧不起,喜爱奇特的书没有止境,所以奇特的书名声久传不绝。

扬子云反其意而用《离骚》中的话,并不能完全相反,一篇文章往往由于被非难,反而使它更加突出。《六略》著录有一万三千卷,即使不能全都见到,其宗旨还是大体可以知道的,所以借其中某些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考订并加以评论。

如梦令

小砑红绫笺纸。一字一行春泪。封了更亲题,题了又还坼起。归未。归未。好个瘦人天气。

一、字面与情境之再发现

“小砑红绫笺纸”七字,先设一幅精丽的画面:砑,以石碾磨使纸坚滑;红绫,轻软带纹的丝织品。词人写信用的是最纤最丽的材料,暗示写信人身份之幽微、心事之珍重。春日本该红香翠软,而“一字一行春泪”却将红笺染作泪缬。泪与字同落,行行皆是断句,字字皆成血点。

“封了更亲题”,封缄之后又复拆开,再添数语。此动作在词中凡三转:封、题、坼。封,是决断;题,是缱绻;坼,是不舍。三转之间,时间被拉长,心理被放大,一腔欲寄还休的踌躇,被压缩在短短十二字里。

“归未。归未。”两字叠问,一似远处舟人报更,一似深闺自语。它不是普通的问候,而是把全部相思逼到一个音节上,逼成回响。

“好个瘦人天气”一句最为峭拔。瘦人,兼指形体与天气:人因伤别而憔悴,天因春尽而清瘦。风物与人事互相投射,遂觉罗衣宽带、花枝减绿,连天色也薄了几分。

二、意象之深层结构

红与泪的色彩冲突

红笺之“红”乃暖色,泪之“春泪”却含凉。冷暖交迸,遂有“春泪”二字之奇。春虽回暖,泪仍带寒,正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绪。

封—坼的循环

信笺之开合,是一种“微动作叙事”。每一次开封,都是再揭伤疤;每一次重题,都是再割柔肠。循环愈多,时间愈显黏稠,思念愈显沉重。

瘦人天气的通感

“天气”本无情,而曰“瘦人天气”,是把气候拟人,又把人体物化。于是风也清癯,日也黯淡,飞花亦似病靥。通感的极致,在于让“瘦”成为一种弥漫宇宙的氛围。

三、结构之旋梯

《如梦令》词调短小,句式多为叠句、叠字,天然适合表现回环往复的情绪。词人充分利用调性:首句平稳铺陈,次句泪洒骤起;三句、四句作“封—题—坼”之螺旋;五句、六句以“归未”重叠,声促而意长;末句突然跳脱,以景结情,留下一片空蒙。整首词犹如一架螺旋楼梯,步步旋升,步步逼窄,终至“瘦人天气”之幽绝顶端。

四、抒情主体的隐身与显影

全词未明言“我”,而“春泪”“亲题”“瘦人”已使闺阁身份呼之欲出。她是谁?是汴梁城中独倚危楼的思妇,是渡头舟尾盼归的商女,抑或是词人自己化身?模糊反而扩大了共情半径,使千载之后的读者亦能代入那一握红笺、一行春泪。

五、文化符码之互文

“红绫笺”在唐宋是贵品,常见于宫体诗与花间词;“春泪”则暗用“春衫泪”旧典;“归未”叠用,似从《诗经·君子于役》“曷至哉”化来;“瘦人天气”又令人想起李易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人把诸多文化碎片熔铸成一帧极小的情境,却反射出巨大的古典回声。

六、语言节奏与呼吸

首句七字,舒缓如捻纸;次句五字,急骤如落泪;三句六字,一顿一挫;四句七字,再顿挫;五、六句两字叠呼,短如抽噎;末句七字,忽作长叹。全词仅三十余字,却有四次情感波峰,读来似闻心跳。

七、扩写:未曾写出而暗含之事

——那封信最终寄出了吗?

词中未提。我们只见“题了又还坼起”,便知信犹在案头。也许翌日清晨,她将再次开封,再添一句“昨夜春寒,加衣否”;也许黄昏风起,她终于把信封交给驿使,却在转角处又追上去,撕碎投入江流。

——“归未”之问,有答吗?

答在词外。若归期有信,便不致“一字一行春泪”。正因无期,才需日日重问。那远行人或许在千里之外,也正展读另一封红笺,也同样泪渍春衫。两纸泪痕,隔空相映,却终不能合成一处。

——“好个瘦人天气”之后,人当如何?

也许她会登楼远眺,直到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也许她索性卷帘,把残红扫尽,任燕子衔去。然而词人只把镜头停在那最瘦的一瞬:风露日深,衣带渐缓,而信仍未寄。

八、结语

这首《如梦令》以极小篇幅,写极深情绪。它像一颗桃核,外壳不过三十余字,内里却藏着层叠的旋梯、回旋的暗室、通感的回廊。词人用最精丽的物象、最微末的动作、最轻软的语言,织就一张极密的网,把“等待”本身化为可触可视的纤痛。千年之后,我们展卷仍觉纸上有湿意,仿佛那红笺刚从春泪里捞起,墨迹未干,而“归未”之声,犹在耳畔。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