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漏天机句,不教疑世人。咏柳,这是一篇咏柳的佳作,围绕体态、情韵两方面突出新柳“娇”的特征。这个“娇”包括了外形的娇小柔美,更主要是内在的多情。所谓“驻金镳,系兰桡”,体现出新柳为了让情人有更多的时间话别,不惜为他们牵住马匹、芳舟。正因为新柳如此可爱,才引得行人对它念念不忘,以至不管烟雨风尘,千里返乡也要重来攀折到那早春的柳枝。

公孙龙写《坚白》之论,剖析言辞,致力于语句的曲折,没有在道理上进行探讨,对于治国毫无益处。齐国有三邹子的著作,内容似汪洋而无边际,书中言辞少有证据,却多有惊人耳目的言论。考察具有大才的人,大都夸张狂妄,没有真实正确的验证;浮华虚妄夸大荒诞,没有详细明察的内容。

商鞅辅佐秦国,写了《耕战篇》;管仲辅佐齐国,写了《轻重篇》。他们的著作有益于使老百姓富足使国家强盛,使君王自强敌人削弱,公孙龙与邹衍的书不能与它们并称,而太史公把它们一起记载下来,让世人感到疑惑,不知道依从什么。考察张仪和苏秦处在同一时代,关于苏秦的死,张仪本来是知道的。

张仪了解苏秦的情况很清楚,应该依照张仪的说法,来确定他死亡的真实情况,而《史记》的说法却不明确,记载了有关苏秦之死的两种说法。东海郡的冯商也曾续写《史记》,《苏秦列传》大概是冯商写的吧?否则,为什么两种说法矛盾得那么厉害呢?

江城子

嫩黄初染绿初描。倚春娇。索春饶。燕外莺边,想见万丝摇。便作无情终软美,天赋与,眼眉腰。

短长亭外短长桥。驻金镳。系兰桡。可爱风流,年纪可怜宵。办得重来攀折後,烟雨暗,不辞遥。

杨柳初染上嫩黄,刚描绘出翠绿,凭着娇好的姿色,又向春天索要更多美丽。燕子在它旁边飞舞,黄莺在它身边唱曲儿,都喜爱看它万根青丝迎风摇曳。即使不说它多情,也配称得上柔丽,它的各种美态都是上天赋予。你看它芽如眼、叶如眉、枝如腰,样样都似美女。

它在短长亭边长、它在短长桥边立,能把征人的骏马拴,能把游子的舟船系。春天里,它正值风流的年纪,犹如惹人爱怜的芳龄少女。这样的姿色、这样的年纪,让人无心长远离,纵使要经千里烟雨路遥,总要归来将它攀折到手里,再踏行程也无顾忌。

这首《江城子》以“嫩黄初染绿初描”一句破空而来,像一幅刚刚启封的江南春景册页。词人运笔极轻,却见设色极浓:柳条之“嫩黄”与草色之“新绿”皆用“初染”“初描”写其乍醒未匀,仿佛造化也怕惊了春意,只肯用极淡的笔痕先作点染。

一个“初”字叠用两次,便把时间压缩到“将生未生”的一瞬,把“春”写得像婴孩的睫毛,一颤一颤,教人屏息。紧接着“倚春娇,索春饶”两句,词人忽换作第一人称口吻,把春景化作一位娇憨女郎:她侧身凭栏,向天地“索要”更多的妍丽。此二句妙在把自然人格化,又把人的情感物化——春色既是少女,少女亦成春色,彼此借色,彼此生香。

“燕外莺边,想见万丝摇”,一笔拓开空间,由近景推至远景:燕子剪空的弧线之外、黄莺滑亮的歌声之侧,是“万丝”柳条在风里轻摇。“想见”二字尤有味,词人并不直写柳浪,却从莺燕的空际之声、之影,逼出柳条之摇曳,让读者以耳代目、以虚证实,顿觉满纸风声。

下片“短长亭外短长桥”,句式回环,似把上片的长镜头忽然切换成一组蒙太奇:远亭、近桥、玉骢、兰舟,一并涌入画面。“短长亭”“短长桥”皆以重言见妙:既状建筑之参差,又寓人生之聚散。词人未写离筵,而离筵已在。

“驻金镳,系兰桡”两句,写人与马、人与舟的关系,以动词“驻”“系”暗示“留”与“别”的双重主题:金镳驻马,是男子欲去未去;兰桡系岸,是舟子将行又止。一“金”一“兰”,色泽对比,既见贵介风流,又见水国温柔。“可爱风流,年纪可怜宵”是全词最旖旎的一笔:词人把“风流”与“可怜宵”并列,仿佛说那少年(或少女)的风流韵致,只合付与“宵”——春宵、良宵、迢迢遥夜。

句中“年纪”二字尤耐寻味,它把时间坐实在“年少”,而“可怜宵”又把时间拉长到“一生只一夕”,于是刹那与永恒猝然相撞,生出无限低徊。

末三句“办得重来攀折後,烟雨暗,不辞遥”,词人把自己也放进画面:他预许重来,要在“烟雨暗”中再度“攀折”今日之柳。古人折柳赠别,而词人却言“重来攀折”,便暗含“再逢”之愿。一个“办”字,有“拼将”之意,写出决心;“不辞遥”三字,更把空间距离化作情感浓度——纵千里烟波,亦不足道。

最奇的是“烟雨暗”三字,它既是未来之景,又似当下之心:烟雨迷蒙,柳色将暗,而人心亦黯黯。词人以景写情,又以情染景,遂使结拍一片空濛,似真似幻。全词至此,声情从“嫩黄初染”的明快转入“烟雨暗”的低徊,恰似春昼倏忽成阴,少年心事忽被离愁打湿。

若将全词比作一幅手卷,则开卷是“嫩黄”“绿描”的纤秾小品;卷中是莺燕、柳丝、玉骢、兰桡的绮丽长卷;卷末却留出大片空白,只以淡墨烘染烟雨,令读者在“不辞遥”的怅望中,听到自己心底的回声。

词人用笔之轻,设色之艳,结构之回环,情绪之顿挫,皆使这首小令兼具晚唐之绵丽与北宋之疏隽。它写春景而不滞于景,写艳情而不落于亵,写离思而不陷于苦,只把一段“风流可怜”的少年心绪,托付给无穷无尽的烟柳桥亭,遂成千古不磨的“春愁样本”。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