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当解青衫褪屏香,是花无缘为我妆。不比:青衫初解香犹在,花不缘人枉自妆。似也不是,却是没了几番味道。

《新语》这部书是陆贾写的,是使董仲舒深受影响的著作,说的都是君臣政治得失的道理,书中的言论可以采用施行,叙事流畅足以供人观赏。鸿材大智之人的言论,可以与经传并列,即使是古代圣人的言论,也不能对它有什么超过和增加。陆贾的著作,不见遗散残缺,而董仲舒说通过举行雩祭可以感动上天,堆制土龙可以招致降雨,让人很难理解。

旱灾到来就举行雩祭,而郊祭时不以鲧配祭,难道这是晋侯的过失吗?这是由于政治偏离了正道,导致阴阳之气不调和。晋国废除了郊祭时对鲧的祭祀,晋侯因此病重卧床不起,采用了郑子产的主张,祭祀了鲧,晋侯的病就好了。如果确实没有举行雩祭,没有堆制土龙,让晋侯遭祸,这样说是可以的。

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招致了旱灾,就应该用改善政治的办法来使旱灾消除。政治上失误,又去举行雩祭,堆制土龙,有什么益处呢?《春秋》公羊氏的说法是:“君王行为骄横,就足以招致旱灾。”阴阳之气相混杂,旱涝灾祸交替发生,天道本来就是如此的,为什么要去举行雩祭、设制土龙呢?

是因为举行雩祭神高兴吗?有时候虽然下了雨,然而酷热的天气并没有改变,旱灾没有消除,举行雩祭能消除旱灾回复原状的道理,又如何运用呢?况且天气的寒温与旱涝灾害相同,都是由于政治所引起的,其罪过在于人。唯独为大旱祈求福佑,而不为寒温求神保祐,不明白是什么缘故。

如果应当报答寒温的恩德而又去举行祭祀,那么也应该用举行雩祭、设制土龙的办法来改变天气的寒温了。高才博学的人,对雩祭可以感天,土龙可以致雨这两种观点请姑且存疑吧。

清平乐

锦屏香褪。寒隐轻衫嫩。燕子护泥飞不稳。庭掩百花难认。

双双绣带微风。海棠此夜帘栊。愁损一番寒食,小窗淡月残红。

这首《清平乐》以“锦屏香褪”四字开篇,便先将读者引入一个幽闭、衰落而又暗香浮动的空间。“锦屏”是室内陈设的华美屏障,“香褪”则是嗅觉的残痕;华美的东西已经失去了新鲜的气味,仿佛连香气也被时间磨去了棱角。作者不写“香散”“香冷”,而用一“褪”字,便使嗅觉生出颜色,像一匹染了芳香的锦缎在日光里渐次褪色。

视觉与嗅觉的叠合,暗示着闺阁深处的女主人长久地独处,连薰香都已“疲倦”。紧接着“寒隐轻衫嫩”,写肌肤之感:时令乍暖还寒,薄薄的春衫贴在身上,生出嫩寒。一个“隐”字,将寒意写得似有若无,却又无处不在;既是天气之寒,也是心境之寒。轻衫之“嫩”与寒意之“隐”互相映衬,愈见人之娇怯、景之凄迷。

第三句“燕子护泥飞不稳”,由室内移向庭院,笔致忽然振起,却又旋即跌落。“护泥”指燕子衔泥营巢,本为春日生机盎然的象征,然而“飞不稳”三字,使轻快的燕子也显得慌乱、仓皇,好像连天地都失去了平衡。这一句表面上写景,实则映人:燕犹如此,人何以堪?于是顺势带出“庭掩百花难认”。

繁花本是最易辨认的,可是在重重帘幕、蒙蒙心绪的掩映下,竟“难认”。花与人之间,被一种无形的“掩”所隔断:既可能是庭院深锁、门户重重,也可能是泪眼迷离、意绪阑珊。词人并不明言“我”为何立于庭前,却借“难认”二字,将人与花之间的怅惘、人与春之间的隔膜,一并写出。

过片“双双绣带微风”,情绪似乎稍有回暖。绣带成双,暗示女子衣饰的精致;“微风”则使静止的画面忽然流动,带起一缕若有若无的希望。然而下一句“海棠此夜帘栊”,又陡然收束:海棠本是明媚春花,可当它被锁在“帘栊”之中,便只能成为夜色里一抹幽暗的剪影。词人不说“隔帘花影”,而用“此夜”二字,把时间限定在一个无法逃脱的点上:今夜的海棠,注定只能在窗棂与帘幕的夹缝里与我相望。花之幽闭,正是人之幽闭;花之无语,正是人之无语。

于是逼出最沉痛的两句:“愁损一番寒食,小窗淡月残红。”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两日,古人多于此日禁火冷食,追思逝者。词中的“愁损”,不仅指躯体因愁而消瘦,更指灵魂因愁而耗损;“一番”二字,含有一种周期性的、无可逃遁的痛苦——年年寒食,年年愁。

至于“小窗淡月残红”,则是全篇最静穆、也最凄艳的收束:淡月无声,残红无言,月色与花色俱已“残”,而它们所映照的人心,又怎能不残?月之淡,显出光的稀薄;花之残,显出色的衰歇;窗之小,显出空间的局促。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微缩的、即将熄灭的世界。词人虽未掉一滴泪,却使读者感到满纸泪痕;虽未发一声叹,却使读者感到长吁短叹。

统观全词,作者始终不正面抒写“我”的形貌与心事,而借“锦屏”“轻衫”“燕子”“百花”“绣带”“海棠”“寒食”“淡月”“残红”等一系列物象,层层晕染。从嗅觉写到触觉,从视觉写到空间感,从节序写到时间感,步步推进,又步步收紧。词中没有激烈的动词,没有昂扬的调子,却形成一种“暗香浮动、月移花影”的凄迷之美。

它像一幅工笔淡彩:底色是褪了色的锦,上面覆一层轻寒,再覆一层薄月,最后以点点残红作收。色彩越来越淡,情绪却越来越浓;景物越来越小,哀感却越来越大。读者被引入一个微之又微、却又深不见底的情感漩涡:那不仅是闺中少妇的春愁,更是人类面对流逝、面对孤寂、面对无可挽回之美时,共同的、永恒的颤栗。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