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解释《春秋》,说是效法每年十二个月的。《春秋》按鲁国十二公编年纪事,如同《尚书》有一百篇一样,一百篇无所效法,十二公怎么会有所效法呢?解释《春秋》的人说:“二百四十二年历史中,‘人道’周全,‘王道’完备,表彰好的,谴责坏的,整顿乱世,使它返回正道,没有比得上《春秋》的。”
如此说来,通过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为人之道和治国之道正好全部讲透了。一国的军队有六师一万二千人,就完全可以攻伐敌寇,横行天下了,有令即行动有禁即停止,不一定是效法了什么东西。孔子编写《春秋》,只记载了鲁国十二公,正像一国的军队有六师一样;将士有一万二千人,正像《春秋》纪年有二百四十二年一样。
六师一万二千人,就完全可以组成一国的军队,那么孔子通过《春秋》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的纪事,也完全可以阐明自己的道理了。论说此事的人喜欢把道理说得神乎其神,把意义夸大得毫无边际,认为不这样做就会遭受祸殃,所以经传的篇数,都被说成是有所效法的了。考订核实根本,评论那些文章的含义,孔子编写《春秋》和那些贤人写书,并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圣人写经,贤人写书,意义和道理讲尽了,文辞完备了,就构成了篇。他们编写一篇,就把同一个种类的内容归在一起,把章节互相连接起来。如果种类不同,论说不一样,就另外写成一篇。意义不同文章就不同,事情改变了篇目也就更换了,根据事情的意义来写作,有什么效法模仿的意思呢?
有人解释《春秋》记载的二百四十二年,认为上寿九十年,中寿八十年,下寿七十年,孔子是根据中寿年数的三代而作《春秋》的,三八二十四,所以是二百四十年。又解释说这是汉朝享国年数的一半。又解释说这二百四十二年,为人之道周全,君王治国之道完备。如果根据中寿三世而确定年数的这个说法正确,那么所谓把“人道”、“王道”讲透的说法就不对了;如果说所谓把“人道”、“王道”讲透的说法正确,那么根据中寿三世而确定年数的说法就错了。
风入松
麹尘风雨乱春晴。花重寒轻。珠帘卷上还重下,怕东风、吹散歌声。棋倦杯频昼永,粉香花艳清明。
十分无处著闲情。来觅娉婷。蔷薇误罥寻春袖,倩柔荑、为补香痕。苦恨啼鹃惊梦,何时翦烛重盟。
这首《风入松》词牌,本擅写绵渺之思,而作者以“麹尘风雨”起势,便先布下一层幽暗的底色。“麹尘”是酒曲上所生之绿霉,色微黄带青,古人用以形容初春嫩柳之色,亦常借指轻尘。此处“麹尘风雨”四字,将视觉、触觉、嗅觉一并搅碎:雨丝如尘,风挟尘飞,天地一片溟濛,春光遂被“乱”得支离破碎。
然而“春晴”二字又倏然跳出,似在风雨罅隙中漏下一缕薄金,使全句于颓黯中仍含暖意。此种“乱春晴”之景,正是词人心绪的外化:既盼晴,又畏晴;既恋春,又惧春之易逝。于是“花重寒轻”四字,一收一放,写枝头繁英因雨而垂重,而料峭春寒却终究压不住花之盛放。花愈重,愈显其不胜风雨之态;寒愈轻,愈衬出春意之不可遏。两重矛盾,一并托出词人欲留春而春自去的无奈。
“珠帘卷上还重下”一句,是全篇动作之枢纽。“卷上”欲迎东风,“重下”又恐东风,一“卷”一“下”,写尽闺中人欲拒还迎、欲说还休的迟疑。而“怕东风、吹散歌声”七字,更将无形之风写得似有形之贼,竟能偷走曲中的灵魂。
歌声为何如此脆弱?只因它承载着极盛的欢愉——“粉香花艳清明”六字,以香气、花色、节候三层渲染,将清明时节的秾丽推到极致。然而“棋倦杯频昼永”一句,又陡然跌入无聊:枰上残子倦不可收,手中酒盏频频相劝,而日影迟迟,长昼如年。盛筵与虚耗,艳景与倦容,两相映衬,愈觉春情之不堪把玩。
过片“十分无处著闲情”,是全词气脉之转关。“十分”二字,极言闲情之满溢,却偏“无处著”,遂有“来觅娉婷”之举。看似主动寻芳,实则仍是被闲情所驱。而“娉婷”之影,尚未清晰,先以“蔷薇误罥寻春袖”一笔,写花之牵衣,实写人之留情:蔷薇有刺,刺勾衣袖,似有意挽留词人;而词人亦甘被留,故需“倩柔荑、为补香痕”。那“柔荑”之指,本是替花补衣,却又何尝不是在替自己补缀一段欲断未断的春梦?“香痕”二字,虚指花粉,实指心印,一经补缀,便成永念。
结拍“苦恨啼鹃惊梦,何时翦烛重盟”,将全篇推向哀婉之极致。鹃啼本易唤起归思,而此处之“惊梦”,却未必是夜梦,更可能是白日之梦——那由“粉香花艳”交织成的、不肯醒的春梦。梦既惊碎,唯盼“翦烛重盟”。李商隐诗云“何当共剪西窗烛”,本指重逢之约,而词人却用“何时”二字,将希望推入渺茫:风雨未歇,啼鹃不止,纵有重盟之日,又不知是几番花落之后?于是全词便在“重盟”的悬想中戛然,留下风雨余音,如杜鹃之啼,久久不散。
若细绎此词之结构,可见词人极善用“收—放—收”之法:起首以风雨收束春晴,继而以“珠帘卷下”收束歌声,再以“无处著闲情”收束艳游,最后以“何时重盟”收束全幅希望。每一收束,皆似截断,却于截断处暗生波澜,遂使层层幽怨,回环无尽。
而其意象之运用,亦极见匠心:麹尘之黯、珠帘之晶、蔷薇之艳、啼鹃之哀,五色纷陈,而终归于一缕“闲情”。此闲情非独儿女之私,亦是人生对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无力挽留。于是风雨不止,春愁不息,读罢掩卷,惟觉窗外亦有鹃声,声声是“不如归去”,而归去何处?词人未言,读者亦难作答。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