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长命为百岁,差九归一,却是难得。何逢原(一一○六~一一六八),字希深,乐清人。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进士。授秀州司户参军,未赴,改承奉郎,后迁秘书省正字。因上疏谏言被降职为池州通判。后复入朝,升起居舍人。

因借教授秦桧之子秦熺之机,怒斥秦桧盗权擅政,投降卖国,被罢黜出朝,谪为处州通判,朝野皆为之不平。其后历任嘉州知州、湖北常北茶监事、成都路转运判官、潼川路提点刑狱公事等职。外官十余年,执法严明,不畏权势,赈济百姓,安抚民心。精通义理之学,为宋永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把任职做官有成就成效显著的人称为贤人吗?用什么来检验任职做官的功绩和成效呢?如果是根据老百姓归附他来检验,然而老百姓是可以用虚假的恩惠来讨好的啊。阴阳之气调和,老百姓安居乐业,是决定于时运。风调雨顺,老百姓安定,即使是不成材的统治者也会碰上太平治世;时运不和,即使是圣王也会遇上乱世。

如果根据阴阳之气是否调和来检验贤与不贤,那么尧就会由于洪水成灾而被贬斥,汤就会由于当时的旱灾而被认为统治才能是最下等的了。如果功效指的是具体的事情,那么亲身干这些事的人,功效就会显著可见;运用先王之道来出谋画策的人,功绩就会被埋没而不为人所知。鼓声不合于宫、商、角、徵、羽五音,然而五音没有鼓声配合就不和谐。

老师不属于“五服”之亲,然而“五服”之亲没有老师的教导就不懂得互相亲爱。水不属于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然而五种颜色没有水来调和就不鲜明。“道”是具体攻效的根本,具体功效是“道”的表现,根据有具体功效的人称为贤人这条原则,这就是说掌握“道”的人反而被当作不成材的人了。

汉高祖得到天下,赏赐群臣的功劳,萧何是受赏赐的群臣中的第一名。为什么呢?汉高祖论功劳的大小,用猎人驱使猎狗来作比喻。猎狗本身捕获了禽兽,功劳却归于猎人。群臣奋力战斗,他们好比是猎狗;萧何沉着稳重,他好比是猎人。一定要根据成绩来称之为贤人,这就是说萧何毫无功绩了。这是根据功效不可以检验贤人的第一点。

传言玉女(寿何逢原母夫人九十一)

阿母今朝,飞下琼楼金阙。先教玉女,为传言细说。蟠桃手种,尚记此春时节。三千春後,开花初结。

宴罢瑶池,洗娥眉、已半雪。九旬偷度,笑韶光一映。仙翁日月,算与人间全别。从今一岁,年年三月。

词一开篇,“阿母今朝,飞下琼楼金阙”,以“飞下”二字破空而来,便将寿诞之日的老夫人写得如西王母自瑶池驾临,顿现天外飞仙之姿。“琼楼金阙”本指天帝所居,移用于人,极言其尊贵;而“飞下”又含“俯垂尘寰”之意,既写寿母之崇高,亦寓儿孙之荣幸。紧接着“先教玉女,为传言细说”,词人借“传言玉女”之口,点题“传言玉女”,又使寿筵之上恍有天乐悠扬,玉女凌波,将祝嘏之辞化作仙音。短短两句,已将寿堂化为阆苑,把人间礼节提升到仙境仪轨,可谓“一起便高”。

“蟠桃手种,尚记此春时节”一句,把寿母比作西王母蟠桃园中亲手植桃之人,极写其寿算悠长。“尚记”二字尤妙:既写记忆之清晰,又见岁月之轮回;仿佛三千年前亲手所种之桃,如今仍历历在目。传说中蟠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实,词人却偏说“三千春后,开花初结”,以“初结”暗点老夫人九十一生日,意谓:仙桃方初次结实,而人寿已臻九秩,以仙家之时间刻度,衬托人间之长寿,夸而不诬,神奇而亲切。一“初”字与“九十一”遥遥相映,使祝寿之意含蓄而隽永。

下片以“宴罢瑶池”另起,写寿筵既终,西母将返,临行对镜,轻“洗娥眉”。词人妙在以“洗”字写出“铅华尽褪”,以“半雪”写出“鬓发如银”,既绘出九旬人瑞天然之老态,又透出仙家“雪为肌骨玉为神”的洁净光辉。“九旬偷度”四字,尤为神来之笔:一个“偷”字,把漫长的九十载写得似在一瞬,似被时光老人悄悄“偷走”,而寿母却“笑韶光一映”,回眸之间,春光犹在。此一笔,写尽老夫人雍容豁达之胸襟,亦寓儿孙惜阴之感,可谓“以乐景写深情”。

末段“仙翁日月,算与人间全别”,再次推开一层:寿母早已与“仙翁”同其日月,其寿算自不能以尘刻度之。此处“仙翁”可泛指天上群仙,亦可暗指老夫人之夫婿(若其先逝),词人一笔双绾,既祝寿母,亦慰逝者,而“全别”二字,将人间甲子一笔抹倒,为下文“从今一岁,年年三月”蓄势。

结拍两句,乃全词最高潮:从今而后,人间每届三月,便是瑶池春暖、蟠桃再结之期,岁岁可为寿母之春。以“三月”点春,以“年年”示长久,既切寿宴之“时令”,又寓“不老长生”之祝福。词至此,祝寿之意已超越寻常吉语,而具“与天地同久”之宏阔气象。

通篇以“仙”为骨,以“春”为魂,以“桃”为信,以“月”为鉴,把一位九十一岁的老太太写得如在云端,而又可亲可近。词人善用“仙凡互映”之法:写仙家之物,皆映合寿母之德;言寿母之寿,又每借仙家之时间。于是,凡语尽化仙语,仙语又皆情语。尤其“年年三月”四字,把个人之寿辰与宇宙之阳春合而为一,使祝寿之情从“一家之喜”升华为“与春同在”之永恒,这便是宋词小令中罕见的大手笔。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