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是作者?那你是写网文的,还是出版的?”白乐秋抛出这个问题时,心里带着一丝探寻的意味。

能在这种场合出现,还坐作者席的,身份是唯一的突破口。

他对答案抱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期待。

“我是写网文的。”陈璐的回答很干脆。

白乐秋的眼睛亮了一下,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网文好啊!我有一个……好朋友,也是写网文的!”

他带着某种分享的心情。“你们两个要是碰上了,肯定聊得来!他……嗯,想法也很多。”

陈璐也被他这种由衷的欣喜感染,脸上浮现出浅淡的笑纹,反问道,“那你呢?网文还是出版?”

“我?”白乐秋略微放松地靠在椅背上,姿态比之前自然了些,带着点自嘲的坦诚。

“说来惭愧,最早也是抱着梦想一头扎进网文的。只是……吭哧吭哧写了几个月,扑街扑得妈都不认识,实在没那个本事。”

他笑了笑,似乎那段“扑街”经历如今看来并非全是苦涩,“后来机缘巧合,试着写点别的,算是勉强挤进了出版的门槛吧。”

“哈!巧了,”陈璐眼睛弯了弯,有种找到同类的亲切感,“我认识一位朋友也是,网文试水受挫,后来反而在出版那边闯出了点名堂。你们这‘转型成功案例’啊!”

白乐秋被她的“转型成功案例”说法逗乐了,语气也轻松下来:“这么说,我跟你那位朋友的共同话题,看来是少不了了。”

“说不定呢?”陈璐偏头想了想,带着点调侃,“不过我寻思着,像你们这样觉得‘此路不通’就另辟蹊径的,估计也不算太少吧?”她指的是转换跑道的人。

“这个嘛……”白乐秋沉吟了一下,目光投向舞台中央那片静谧的空间,语气认真了些。

“数量我不太确定。但我觉得,‘网文’和‘出版’,这两条看似泾渭分明的河,其实没必要筑起太高、太厚的堤坝。”

“为什么?”陈璐好奇地追问,身体也微微向他这边侧了侧,专注的神情取代了之前的拘谨。

白乐秋收回目光,看向她充满探究的眼睛,不疾不徐地说,“因为文学——我们不谈那些需要细细咀嚼的诗词歌赋,就单说‘小说’这一门——它的根,到底扎在哪里?”

他顿了顿,似乎在寻找最贴切的表述。

“无论载体是线上飞速更新的章节,还是散发着油墨香气的纸页;无论是动辄几百万字的长篇巨构,还是中短篇的精巧故事……说到底,它们的生命力,不都最终要看读者是否愿意去捧起、去阅读、被打动、并在某个时刻会心一笑或为之沉吟吗?”

陈璐微微蹙起的眉头在听到后面时渐渐舒展开来,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你的意思是……小说的‘根’,其实不在于是载于网络还是印成铅字,而在于它所承载的故事是否源于生活,又能回归人心?就像那些……”

勾栏瓦舍里最早的话本,之所以能流传开来,不正是因为它们满足了大众寻求娱乐和情感共鸣的需求吗?

民间说书人讲得精彩,百姓就爱听;写书匠人编得入情入理,人们就爱读。

“没错!”白乐秋点头,对陈璐能如此迅速抓住核心感到一丝惊喜,心中那点亲切感又加深了一层。她的思考方式透着一股敏锐的直觉。

“形式可以是千变万化的船和桥,故事的内核,人心的共鸣,对情感的探索和描绘,才是这条河床最深、最厚实的那一层泥沙。

有人喜欢坐快艇顺流直下,体验酣畅淋漓的速度感;也有人偏爱慢船飘荡,细细品味两岸的风物人情。

但都是在同一条大河流淌,都是为了到达那个‘被看见、被理解、被打动’的渡口。”

他拿起面前主办方准备的瓶装水,拧开喝了一口,润了润有些干燥的嗓子,继续说:“就说故事结构吧。

网文讲究钩子要快、矛盾要明、冲突要密,因为追更的读者需要持续的新刺激来‘续命’。

出版书呢,整体结构一次交付,节奏可以更舒缓些,埋线可以更长,意蕴可以更深,读者能慢慢咀嚼。

这是形式差异带来的必然侧重点不同。但不管是哪种结构,最终能否让读者买账的根本是什么?”

他看向陈璐,像是在提问,也像是在确认共同的认知,“是逻辑要通吧?人物得立住吧?情感要真实吧?

内核要有那么点能让人想一拍大腿‘诶,是这个理’或者‘唉,这不就是我嘛’的东西吧?

​​无论以何种速度航行,船本身得结实,舵手得明白方向,否则再花哨的船型,也是行不远的。​​”

陈璐听得入神,指尖无意识地在膝盖上轻轻敲着节奏,那是她沉浸思考时的习惯。

白乐秋从口袋里掏出手机看了看时间,又扫了一眼开始陆续填充更多座位的会场,声音略微放低了些。

“而且,你知道吗?我甚至觉得,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其实也在互相影响、互相推动。

比如出版作品中对心理描写的细腻挖掘,可能影响网文作者尝试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网文里对‘节奏’的极致追求和读者即时反馈的机制。

也可能让一些严肃文学作者思考,如何在保证深度的同时,增加叙事的吸引力,更好地抓住读者……”

陈璐点头,非常认同,“确实是这样!界限在变得越来越模糊,也正因此,才有了这次‘跨界交流大会’的基础吧?毕竟,本质上,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用故事连接人心。”

她说出这句话时,眼神清澈而认真。

不知不觉间,话题已从一个简单的“身份确认”,深入到对创作本质的探讨。

她感到一种久违的畅快——和一个思路清晰、能抓住要害的人聊自己熟悉领域的东西,是种享受。

紧张和尴尬早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甚至忘了保持“人设”这回事。

白乐秋看着她明亮的眼睛和毫无保留的表达,心头也不由得轻轻一动。

这女孩不仅外貌出众,思维也如此清晰敏捷。

更难得的是,她能精准地提炼要点,并用对方容易理解的比喻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在对话中是非常讨人喜欢的特质。

那萦绕不去的熟悉感,似乎又找到了新的、令人愉快的支撑点。

就在他们刚打开话匣子,思维碰撞出火花,气氛变得融洽轻松之时,会场入口方向传来一阵比之前更响的喧哗声。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入场,说话声、找座位的脚步声、互相打招呼的寒暄声渐渐汇成一股声浪,由远及近地涌了过来。

他们的这个角落,也将不再宁静。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