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迁鸾早年登进士第,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等职。因直言敢谏,曾因上疏弹劾权臣丁大全被罢官,后复起用为枢密院编修官。晚年虽受重用,但因与贾似道政见不合,最终辞官归隐。
马大人还出现在语文题里,捎带生平往事。
孔子说:“鱼类可以钓到,兽类可以射获。至于龙,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它能乘着云风上天。今天见到老子,他大概就像龙一样吧!”圣人知道物也知道事,老子和龙,一个是人,一个是物,龙的活动从上到下,从下到上,都是事,孔子为什么不能知道呢?
如果老子是神,龙也是神,圣人也是神,那么神的活动应该有共同的规律,他们的精气可以互相沟通,为什么会不知道呢?以孔子不知道龙和老子这件事来说,圣人不能先知,这是第十二条证据。
水调歌头(隐括楚词答朱实甫)
把酒对湘浦,独吊大夫醒。当年皇览初度,饮露更餐英。服以高冠长佩,扈以江蓠薜芷,御气独乘清。谁意椒兰辈,从臾武关盟。
哭东门,哀郢路,悄无宁。人世纷纷起灭,遗臭与留馨。一笑远游轻举,三叹道长世短,晦朔自秋春。洗眼看物变,朝菌共灵椿。
这首《水调歌头》(隐括楚词答朱实甫)以屈原的《楚辞》为蓝本,巧妙地运用其意象与情感,把饮酒吟哦的情境、对屈原的凭吊,以及对世事的感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别具深意的词作,展现了词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把酒对湘浦,独吊大夫醒。”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庄重的氛围。词人站在湘江之畔,手持酒杯,仿佛穿越时空,与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相对。一个“独吊”将词人深沉而复杂的情感倾泻而出。屈原一生怀才不遇,最终投江自尽,他的清醒在那个时代显得格外可贵,也格外孤独。词人以酒对湘浦,是在向屈原致敬,也是在感怀自己的处境。
“当年皇览初度,饮露更餐英。”词人回忆起屈原的生平。屈原在《离骚》中曾提到自己以餐英饮露为志向,象征着一种高洁的人格和清高的节操。这句词不仅体现了对屈原生活态度的赞美,也暗示了词人自身的追求和向往。在那个污浊的世界里,屈原选择了超脱世俗的方式,保持内心的纯净。
“服以高冠长佩,扈以江蓠薜芷,御气独乘清。”进一步描绘了屈原的高雅形象。高冠长佩是屈原的标志性服饰,江蓠薜芷象征着他高洁的品格,而“御气独乘清”则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屈原以兰花、草木为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种对自我的坚守令人钦佩。词人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屈原那伟岸的身影,感受到了他那高洁的灵魂。
“谁意椒兰辈,从臾武关盟。”这句词批判了那些背叛祖国、勾结敌人的丑恶行径。在当时,楚国面临着秦国的威胁,而一些贪生怕死之人却背叛了国家,屈原对此深感痛心疾首。“椒兰”本是楚辞中常用的意象,象征着美好之物,但在这里被用来讽喻那些背信弃义之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屈原的忠诚与爱国精神。
“哭东门,哀郢路,悄无宁。”词人的情感在这里达到了高潮。东门是屈原离开郢都时的情景,而在《哀郢》一诗中,屈原更是表达了对楚国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哭”“哀”二字强烈地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悲愤和无奈。楚国的衰落让他心痛,而那些无辜百姓的命运更是令他难以释怀。这种情感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反思。
“人世纷纷起灭,遗臭与留馨。”词人从屈原的悲剧中引申出对人生的感慨。人世间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有的人在历史中留下了臭名昭著的记录,而有的则如同屈原一样,留下了千古传颂的美名。这种对比让词人对人生的功名利禄产生了深深的思考。名利不过是过眼云烟,唯有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精神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一笑远游轻举,三叹道长世短,晦朔自秋春。”词人在这里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的态度。“一笑”“三叹”之间,既有对屈原不幸命运的惋惜,也有对人生短暂的感慨。道虽长,而人生却短,这种无奈让词人选择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去面对。时光如白驹过隙,岁月在更替,而真理却永恒不变,词人通过对时间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
“洗眼看物变,朝菌共灵椿。”结尾处,词人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来观察世事的变迁。“洗眼”意味着要以一种清醒的头脑去看待这个世界,而“朝菌”与“灵椿”的对比则更加突出了生命的短暂与永恒的对比。朝菌朝生暮死,象征着生命的渺小和短暂;灵椿则千年不朽,代表着永恒。词人在这里提醒我们,要以一种豁达的心境去面对生命的无常,不要被世俗的纷扰所羁绊,而要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这首词的主题围绕着对屈原的凭吊和对人生的思考展开。词人通过对屈原生平经历的回顾,表达了对他高洁品格的赞美和爱国精神的敬佩。同时,词人也借屈原的悲剧命运,反思了自身的处境和人生的意义。从对屈原的缅怀到对人生的感悟,词人的情感经历了从悲愤到豁达的转变。他在对历史的回顾中寻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对人生的思考中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这种情感的起伏让整首词充满了深沉的力量和厚重的韵味。
隐括手法的运用:词人巧妙地运用了“隐括”的手法,将屈原的《楚辞》进行了改编和升华。他并没有简单地抄袭原文,而是根据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对原文进行了重新组合和诠释。这种手法不仅保留了《楚辞》的神韵,还赋予了词作新的生命。通过对《楚辞》意象的巧妙运用,如“高冠长佩”“江蓠薜芷”等,使词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增强了词作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对比手法的运用:词中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如“遗臭与留馨”的对比,“朝菌”与“灵椿”的对比等。这种对比突出了屈原人格的伟大和崇高,也深化了对人生短暂与永恒的思考。通过对对比的巧妙运用,词人让词作的表达更加鲜明和深刻,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词人的情感倾向和思想内涵。
情景交融:词人将饮酒吟哦的情境与对屈原的凭吊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情感与景物相得益彰。湘江之畔的饮酒、东门的哭声、郢路的哀叹等场景,都与词人的情感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悲壮而苍凉的氛围。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词人的情感世界之中,增强了词作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这首《水调歌头》(隐括楚词答朱实甫)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词作。通过对屈原的凭吊和对人生的思考,词人表达了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运用隐括手法对《楚辞》的改编,让词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增强了其文化内涵。情景交融的手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了词作的艺术表现力。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是词人对历史与人生的深情礼赞。
这首词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将屈原的高洁形象、词人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的思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屈原的伟大精神,也让我们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