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花柳映林帘,多多少少,不掩其形。这是一首春情词,只能说重在参与。“柳映疏帘花映林”这句词的画面感很强,它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春日的美景。柳树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透过疏落有致的窗帘投射出摇曳的影子。而外面的花朵繁盛,与远处的树林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充满生机的春景图。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容易让人联想到诗人或作者在描绘此景时内心的宁静与愉悦。

阳货想让孔子来拜见他,孔子不去拜见,阳货就送给孔子一只蒸熟了的小猪。孔子探明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谢他,不料在半路上碰见了阳货。孔子本来是不想见到阳货的,所以既然去拜会,却又打探他不在家的时候才去,这种情况说明孔子坚决不想见到阳货。可是回来时,却在路上碰上了他。以孔子碰见阳货这件事来说,圣人不能先知,这是第六条证据。

长沮、桀溺两人合作在一起耕地,孔子从旁边经过,派子路向他们打听渡口在什么地方。如果孔子知道渡口在什么地方,就不该再去询问。辩护的人说:“这是想考察一下隐士的品行。”既然孔子先知,那他就该自己知道,用不着考察。如果不知道而去问他们,这正好说明他不能先知,这是第七条证据。

孔子的母亲死了,因为孔子不知道他父亲的坟墓在何处,所以就把他母亲临时葬在五甫衢。别人看见就认为是正式埋葬了。大概是因为没找着与他父亲合葬的地方,在临时埋葬他母亲时,礼仪很郑重,所以别人就认为是正式埋葬了。邻居邹曼甫的母亲把孔子父亲的坟墓所在地告诉了他,然后才得以把他的父母合葬在防山。本来在防山就有他父亲的坟地,而孔子却把他的母亲临时葬在五甫衢路旁,圣人不能先知,这是第八条证据。

合葬之后,孔子先返回家里。门人后回来,雨下得很大。孔子问:“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啊?”门人回答说:“防山的墓倒塌了。”孔子不再说什么,门人说了好几遍,孔子才泪流满面地说:“我听说,古时候是不修墓的。”如果孔子先知,应当事先知道防山的墓会倒塌,等到门人回来的时候,应该是流着泪等着他们。门人到家之后才知道墓倒塌了,圣人不能先知,这是第九条证据。

浣溪纱

柳映疏帘花映林。春光一半几销魂。新诗未了枕先温。

燕子说将千万恨,海棠开到二三分。小窗银烛又黄昏。

“柳映疏帘花映林”,这词句宛如轻启了一扇通向江南春景的门扉,一抹柳色映于淡色疏帘之上,随风轻摇,似在诉说着春日慵的懒与柔情。帘外繁花似锦,与远处的林木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远近参差、色彩斑斓的画面。初春时节,万物复苏,柳枝吐新绿,花儿绽新红,这般生机蓬勃之景,却被词人以细腻的笔触轻轻定格,让人在刹那间感受到了春光的可贵。

“春光一半几销魂”,春已过半,时光的脚步悄无声息却又不可阻挡。词人在这半春时光里,已经沉浸得几近销魂。销魂,这词用得极妙,它道出了词人对春日的痴迷与眷恋,仿佛春光中蕴含着一种魔力,让人的心神为之所夺。春日里,阳光温柔地洒在身上,微风带着花香拂过面庞,仿佛一切尘世的喧嚣与烦恼都被隔绝在外。词人在这春光里,或许曾与友人共赏美景,畅谈诗词;或许曾独自漫步于小径,沉思过往。这“几销魂”之感,既有对春之美的沉醉,也有对时光易逝的淡淡感怀,让人不禁对这春日的每一刻都倍加珍惜。

“新诗未了枕先温”,词人沉浸在创作之中,一首新诗尚未完成,夜幕已然降临,榻上枕已微温。这句词不仅描绘出了词人创作时的专注与忘我,也透露出了春夜的宁静与温馨。春夜,月色朦胧,星辰闪烁,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词人的笔尖在纸张上沙沙作响。或许是为了寻找一个最贴切的词,或许是为了构思一个绝妙的意象,词人沉吟不已。当诗思渐沉,倦意袭来,才发现夜已深沉。那温热的枕,承载着词人对诗意的执着追求,也记录着这春夜的美好。

“燕子说将千万恨”,燕子归来,呢喃细语,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愁思与怨恨。燕子是春的使者,它们的归来本应带来欢乐与希望,然而在这词中,却成了传递愁绪的使者。或许是因为词人的心境本就带着几分惆怅,或许是春日里的某些人事变迁触动了词人的心弦。这“千万恨”并非空穴来风,它或许是对故人的思念,对旧日时光的怀念,又或许是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无奈。燕子的轻声细语,在这春日的氛围中,被词人赋予了特殊的情感色彩,让这份愁怨愈发显得真切而动人。

“海棠开到二三分”,海棠花初绽,开得不多,恰似娇羞的少女,含苞待放,只露出了二三成的娇颜。海棠花向来以其娇艳之美著称,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都对其情有独钟。在这词中,海棠的初开,增添了一份清新的美感,也象征着青春的萌动与生命的希望。然而,海棠花的二三分开放,又暗示着一种尚未完全绽放的遗憾。它与燕子的“千万恨”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了一种春日里的复杂情感氛围。这海棠,似乎是在等待着什么,又似乎是在诉说着什么,让人心生遐想。

“小窗银烛又黄昏”,时光流转,又到了黄昏时分。小窗内,银烛点燃,微光闪烁,映照出屋内的静谧与安宁。黄昏,是白昼与黑夜的交界,是希望与梦想的分水岭。在这词中,黄昏的到来,不仅是时间的更替,更是一种情感的升华。银烛的光亮,驱散了室内的黑暗,却无法驱散词人心中的那一抹愁绪。

烛光摇曳,似在为这春日的黄昏添上一笔淡淡的忧伤。词人独自对着这银烛,或许是在回味今日的春光,或许是在思索明日的风雨,或许是在回忆往昔的种种。这黄昏的银烛,成了词人情感的寄托,它静静燃烧着,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时光的流转。

整首《浣溪沙》,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春日画卷,画面中有柳有花,有燕有烛,有春光的美好,也有时光的惆怅。词人将自然之美与内心之情交融在一起,让读者在欣赏春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词人那微妙而复杂的情感波动。这是一首充满诗意与画意的词,它让我们在品味词句之间,仿佛穿越了时空,与词人一同走进了那个春日的黄昏,一同感受着那春光的温暖与时光的悠长。

在赏析这词句的过程中,我们仿佛漫步于一片春的园林,柳枝轻拂,花朵绽放,燕语呢喃,海棠含羞,银烛闪烁。每一个细节都如同一颗晶莹的露珠,折射出春日的光辉与词人的深情。我们不禁为这春日的美好而感动,为词人的才情而折服。这《浣溪沙》如同一首悠扬的古曲,在岁月的长河中回响,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了一方静谧的精神家园,让心灵得以栖息。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