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姝媚
蔷薇花谢去,更无情、连夜送春风雨。燕子呢喃,似念人憔悴,往来朱户。涨绿烟深,早零落、点池萍絮。暗忆年华,罗帐分钗,又惊春暮。
芳草凄迷征路。待去也,还将画轮留住。纵使重来,怕粉容销腻,却羞郎观。细数盟言犹在,怅青楼何处。绾尽垂杨,争似相思寸缕。
蔷薇花已凋谢落地,天公无情又送来一夜的风雨。燕子呢喃私语,像记挂我这憔悴的人儿,在庭院中飞来飞去。绿水升涨,柳烟浓郁,杨花早已凋落,飘入池塘化作浮萍败絮。暗将当年回忆,罗帐中我们分钗互记,害怕春天一过你就要告别离去。
伤别路上芳草凄凄,你当时恋恋不舍,几次要走却又将车儿停在原地。唉,纵使君能再来,只怕我已粉容失色,羞于见你。细细地想来,我们的山盟海誓还记在心里,可我能到何处的青楼中寻觅到你?挽尽垂柳枝条,揽尽杨花飞絮,怎比得上我心中相思之苦千头万绪。
这是一首惜别的恋情词。上片写暮春风景。词的开头,用“蔷薇花谢”,点明春末。为了突出离人的忧郁心情,他说:连夜的春风春雨,是对么无情。就是那呢喃的燕子,在豪门朱户之间飞来飞去,也似乎在怀念情人的憔悴。
接着说,春池水涨,烟雨茫茫,把池塘里的点点浮萍,早已打散了。这里也暗寓着人生的离别。下面直接点明暮春惜别。时光易逝,在这恼人的暮春,正是我们分别的时候。“罗帐分钗”,金钗两股各分一股,作为定情之物。在闺房中分钗惜别,点明主题。
下片,写离别时的情景。芳草遮住了凄迷的征程。“凄迷征路”,是说在离人的眼中,前路是那样凄凉迷惘。“待去也,还将画轮留住。”临走了,是那么难舍难分,还想把我的车轮留住。接着他又叙述了女方内心深处的感情,她说:“纵使重来,怕粉容销腻,却羞郎觑。”
对女方刻划细致,说即使你能够再来,那时恐怕我已香消容减,我很害怕你见了我那个难堪的模样。 “细数盟言犹在,怅青楼何处。”这是写男方的思想活动,我们的海誓山盟,还是永远存在的、末二句用垂杨系不住车轮,那折断的柳条,很像我们一寸一寸的相思的情怀。
整首词,没有用典,写得如此柔情婉转。上片写景,对蔷蔽花、春风、春雨、燕子、浮萍,都赋予了生命,用我们常说的话来说,叫做寓情于景。下片写别离,生动地写出了女方的羞惧和男方的深深怀念之情。词中点明了女方是青楼中的艺女。
我们现在读这首词,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古代的某些艺女。每个艺女都有她的辛酸史,许多人也都有从良的愿望,可又无法脱离苦海,柳永一生就为这些有深情的艺女而歌唱,死后又是艺女们集资把他安葬的。所以不能把这首词当作黄色作品来读,作者不是西门庆,他对这个女人是含有深切的真情的。
这首词恰似一幅暮春时节的幽怨画卷,徐徐展开在读者眼前,词中每一句皆蕴含着细腻且深沉的情感,让人沉醉其间难以自拔。词人以细腻的笔触,浓墨重彩地渲染出一抹暮春时节的相思愁绪,那是一种深沉而又缠绵的情感,如同春日的细雨,无声地滋润着每一个读到它的人的心田,让人不禁为这词中所蕴含的那份深情所动容。
“蔷薇花谢去,更无情、连夜送春风雨。” 开篇之句,便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凄凉而又无奈的氛围之中。蔷薇花,以其娇艳的姿态,本是春日里一道绚丽的风景。然而,它终究难逃凋零的命运。那无情的风雨,夜以继日地侵袭着,不仅带走了蔷薇花的芬芳,更将整个春天的生机一并送走。
词人在此,并未赋予风雨任何的情感色彩,它只是以一种冷漠而又有力的姿态,宣告着春天的结束。这种毫无怜惜之情的风雨,仿佛也在暗示着词人内心深处那份无法抗拒、只能默默承受的悲哀。就如同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些美好总是会在不经意间被无情的现实摧毁,让人猝不及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消散在岁月的长河中,而无力挽回。
“燕子呢喃,似念人憔悴,往来朱户。” 词人的目光在风雨之中寻觅,最终落在这双出双入的燕子身上。燕子那轻柔的呢喃之声,仿佛是在诉说着对某人的思念与牵挂。它们在朱红色的门户之间穿梭往来,似乎是在寻找着那个曾经熟悉而又如今或许已改变的人。燕子尚且如此,词人的心中又怎能不涌起无尽的感慨与哀愁呢?
“似念人憔悴”这五个字,不仅赋予了燕子以人的情感,更反衬出词人自身如今憔悴的容颜。曾经的那个他(她),或许是在岁月的打磨之下,变得愈发消瘦与疲惫。那份憔悴,是相思之苦的外在表征,是内心深处无尽牵挂与思念的无声诉说。而燕子那不经意间的往来徘徊,更是增添了几分凄凉与落寞。它们似乎也在为这人间的离别而惋惜,为词人此刻的孤寂而感到哀伤。
“涨绿烟深,早零落、点池萍絮。” 此时,词人的视野又转向了那一池春水。随着春天的离去,水面上的景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碧绿的水面上,烟雾弥漫,显得愈发幽深而神秘。那曾经在水面上翩翩起舞的花瓣与柳絮,如今早已零落成泥,只能在水面上随波逐流,化作一点又一点的浮萍。这一景象,实在是令人伤感不已。
曾经的繁华与美好,在时间的流转之下变得如此脆弱不堪,瞬间就被摧毁得支离破碎。词人的心中,想必也在随着这一变化而起伏不定。那些曾经与爱人共度的美好时光,如同这落花与柳絮,已经成为了过去,只能在记忆之中留下一丝淡淡的痕迹。
而如今,面对着这满池的浮萍,词人的心中又怎能不泛起无尽的悲凉呢?自己的心,也仿佛随着这零落的花瓣与柳絮,飘散在了这片曾见证过无数美好与酸涩回忆的天地之间。
“暗忆年华,罗帐分钗,又惊春暮。” 经过这样一番对眼前实景的描绘与感慨,词人终于将笔触转向了内心深处的记忆深处。那些曾经一同走过的年华,如电影般在眼前闪现。罗帐之中,两人曾经共度的甜蜜时光,那分钗的场景,是如此清晰而又深刻地烙印在了词人的脑海之中。分钗,这一动作,在古代文学中往往象征着离别。而此刻,词人再次回忆起这一细节,心中自然是百感交集。
时光匆匆,转眼之间春天便到了暮尾,而自己的青春年华,也仿佛在这不经意间悄然逝去。这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曾经美好时光的怀念交织在一起,让词人的心中充满了惊慌与无奈。曾经的爱,曾经的欢笑与泪水,都随着这暮春的景色,渐渐远去,只留下一份沉重而又难以言说的思念,压在心头。
“芳草凄迷征路。待去也,还将画轮留住。” 下阕开始,词人又将目光投向了那芳草萋萋的远方。那些征人离去的道路上,芳草丛生,将一切掩映得迷迷蒙蒙,仿佛是在诉说着离别的伤痛与无奈。词人想要离开这充满回忆的地方,去追寻那远去的身影,却又在即将启程之时,犹豫不决。那画轮,那精致而又华丽的车轮,似乎也在沉醉于这曾经的深情厚意之中,不忍离去。
画轮的停留,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行为,更是词人内心深处的挣扎与不舍的象征。尽管知道远方或许有着无数的未知与艰辛,但心中那份对爱人的牵挂,却如同一条无形的锁链,将词人牢牢地拴在这片曾经充满爱意的故土之上。无法割舍,无法前行,只能在这原地,默默地承受着这离别的痛苦与折磨。
“纵使重来,怕粉容销腻,却羞郎观。” 词人在这里又开始展开了自己的想象。哪怕将来有一天,那个爱人真的能够归来,词人却也害怕了。害怕自己的容颜已经被岁月侵蚀得不再美丽,曾经的娇羞与妩媚,已经变成了憔悴与疲惫。那种羞涩,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外貌的改变,更是因为这漫长岁月所带来的心理上的距离与陌生。曾经的那份深情,在时间的洗礼之下,是否会变得淡漠?
曾经的那份默契,在分离的折磨之下,是否还能如初?词人的心中充满了恐惧与不安。这种矛盾的心理,是相思之苦的极致表现,它将词人内心的纠结与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既渴望着重逢,又害怕着重逢带来的种种变化,这种复杂而又真实的情感,让每一个有过相似经历的人都能够感同身受,不禁为之动容。
“细数盟言犹在,怅青楼何处。” 词人在这无尽的遐想之中回过神来,开始在记忆的深处细细地搜寻着那些曾经彼此许下的盟言。那些甜言蜜语,那些海誓山盟,依然历历在目,清晰得仿佛昨天才刚刚发生。然而,曾经的青楼,曾经的那些欢声笑语,如今却不知在何处。青楼,本是欢聚之所,但如今却只剩下了空虚与寂寞。
那种怅惘与失落,如同潮水一般涌上心头,让词人无法自拔。曾经的一切,如今都只能在回忆之中追寻,那种无力感,那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无奈的叹息,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词人在回忆与现实的边缘徘徊,试图在那模糊的边界之中找到一丝慰藉,但却始终徒劳无功。
“绾尽垂杨,争似相思寸缕。” 最后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情感推向了高潮。那随风轻摆的垂杨,仿佛也知晓了词人的愁苦,用它的纤细枝条不断地缠绕,试图将这人间的美好留住。然而,它却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心中那如丝如缕的相思之情。相思,是如此细腻而又绵长,它深深地扎根在了词人的内心深处,无法拔除。无论外界的景物如何变幻,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那份相思之情都始终如一。
它就如同一条缠绕在心头的绳索,紧紧地束缚着词人的心灵。垂杨的缠绕,不过是自然之景的一种表达,而相思之苦,却是词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相思的深沉与持久,更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让读者在最后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词人那份难以排遣的愁绪与深情。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