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片先用喻体描写绿笺的形状、颜色和花纹,然后写绿笺的文化功用。下片写闺中美人怀相思念远之情,用绿笺写信,但此信无法寄达情人那里,所以她卷帘遥望,愁满天涯。此词虽为游戏之笔,但写出了人情,写出了意境,是咏物词中有境界、有情趣的佳作之一。
路上有个狂人,把刀戳在地上等着;野泽中有只猛虎,磨着牙在望着。知道或看到的人就不敢再向前走了。如果不知道或者没有看见而继续往前走,那么就会被狂人杀掉,被老虎吃掉。匡人包围了孔子,如果孔子真能先知,那就该早早地换一条路走,以避开这场灾祸。孔子因为事先不知道,所以才遇上匡人,遭了这场灾祸。以孔子被围这件事来说,圣人不能先知,这是第四条证据。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受到威胁,颜渊最后逃出来。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如果孔子先知,就应该知道颜渊一定没有遇害,匡人一定没有弄死他。看到颜渊回来了,才知道他没有死;没有看见他回来的时候,说认为他死了。圣人不能先知,这是第五条证据。
眼儿媚(绿笺)
碧筒新展绿蕉芽。黄露洒榴花。蘸烟染就,和云卷起,秋水人家。
只因一朵芙蓉月,生怕黛帘遮。燕衔不去,雁飞不到,愁满天涯。
碧玉筒中取出蕉芽般嫩绿的信笺,上面金粉点点,饰有红石榴花的精美图案。饱蘸墨汁挥毫将信笺写满,那思念的语言如同白云一样翻卷,希望能让秋水那边的人儿听见。
只因那张如芙蓉银月般的俏脸,时时在我心中浮现,怕这影像消散,我甚至不敢眨眼。遗憾,这载满我心声的信笺,燕衔不去,大雁不传,让我的忧愁布满天涯。
“碧筒新展绿蕉芽。黄露洒榴花。蘸烟染就,和云卷起,秋水人家。”词开篇便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清新脱俗的秋景图。碧筒,指蕉叶,苍翠欲滴,恰似新竹之筒;绿蕉,蕉叶舒展,恰似初绽之芽。蕉叶之新,不仅在于其色之碧,更在于其态之嫩,仿佛刚刚破土而出,带着大自然的清新与生机,给人以新生之感,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水墨画,将夏日最后的生机与初秋的清新完美融合。
黄露,指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映照下泛着柔和的光晕,洒在那火红的榴花之上。榴花本就娇艳欲滴,似燃烧的火焰,而黄露的点缀更添几分灵动与娇俏。露珠与榴花相互映衬,红的更红,黄的更黄,色彩对比鲜明,宛如天工开物,将大自然的斑斓展现得淋漓尽致。
蕉叶、榴花,一绿一红,一高一低,一叶一花,相互搭配,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而“蘸烟染就”则更具诗意,烟雾如轻纱漫卷,为这画面增添了一抹朦胧的美。蕉叶、榴花仿佛被烟雾轻轻蘸染,那绿似被晕染开的墨,那红仿若被烟雾熏染过的朱砂,深浅不一,浓淡相宜,如同画家在宣纸上随意挥洒,却自有天然之趣。
它们在烟雾的笼罩下,似真似幻,似近似远,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空灵与神秘。“和云卷起”则赋予了画面动感,云卷云舒,随意飘动,与蕉叶、榴花相呼应。那云似乎与蕉叶、榴花融为一体,蕉叶似被云托起,榴花似在云中绽放,整幅画面仿佛动了起来,不再是静态的画卷,而是有了生命的律动。而“秋水人家”更是点睛之笔,将这画面延伸到人之所居。
“秋水”描绘出秋日里湖水的澄澈与宁静,水碧如玉,波光粼粼,仿佛能照见人的心灵。而“人家”则将这自然之美与人间烟火气相融合,让人不禁想象,那临水的人家,或许正炊烟袅袅,或许正传来欢声笑语。这秋水环绕的家园,既有的自然清幽,又有人间的温暖,是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是心灵的栖息之所。
“只因一朵芙蓉月,生怕黛帘遮。燕衔不去,雁飞不到,愁满天涯。”词的下阕笔锋一转,由景及情,抒发了词人深深的愁绪。一朵芙蓉月,是如此的娇美,透过帘幕,洒下清冷的光辉。词人唯恐那黛色的帘幕遮挡住这美丽的月光,失去这难得的美景。“黛帘”本是一种深色的帘子,给人一种沉稳、厚重之感。
而“生怕”一词,突出了词人对这美好之物的珍惜与爱惜,生怕失去,小心谨慎。一朵芙蓉月,虽美,却也易逝,如同这世间的一切美好事物,总是难以长久。这种对美好易逝的遗憾与惋惜,化作了一种愁绪,萦绕在词人心头。而“燕衔不去,雁飞不到,愁满天涯”更是将这种愁绪推向了高潮。
燕子虽灵巧,却衔不走这愁绪;大雁虽高飞,却飞不到这愁的尽头。愁绪如同无边的天涯,无边无际,无法排遣,无法逃避。天涯,本就遥远,而愁绪满天涯,更显其深重。仿佛这愁绪,如同那无尽的秋水,弥漫在这天地之间,将词人紧紧包裹,让他无法挣脱。这种愁,是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无奈,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是对未来未知的恐惧,是对内心深处孤独的呐喊。
《眼儿媚·绿笺》以细腻的触笔描绘了秋日的美景,又以深沉的情感抒发了内心的愁绪。景中含情,情中绘景,二者相互交织,浑然一体。词人通过对秋景的精细刻画,将自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秋水人家之中,感受到这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而同时,又通过对愁绪的抒发,将内心的复杂情感表达得真挚而深刻,让人不禁对这美好易逝、人生无常产生深深的感慨。整首词意境优美,情感真挚,文字优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赏析。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