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论述事理的人,如果违背了事实而不举出证据,那么,即使道理讲得再动听,说得再多,大家也还是不相信的。我论述圣人不能像神一样先知,在先知的人中间,并不是只有圣人才能预见,这不只是凭空瞎说,也不只是凭才智类推得巧妙。我的这种看法是有证据的,而且可以证明事实确实是这样。有哪些事实可以用来证明它呢?
孔子向公明贾打听公叔文子,说:“真的吗,公叔文子不说话、不笑、不要别人的东西吗?有这样的事吗?”公明贾回答说:“这是由于告诉你的人把话说过了头。公叔文子在该说的时候才说,所以人们不讨厌他的话;高兴的时候才笑,所以人们不讨厌他笑;符合礼义才索取,所以人们不讨厌他索取。”
孔子说:“难道真是这样吗?难道真是这样吗?”天下的人,能做到像伯夷那样的廉洁,不拿别人一点东西,但是从来没有不说话、不笑的人。孔子既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愿作出正确的判断,心有疑问不能相信,又不能看得非常透彻、非常远,以弄清楚事实,问了公明贾之后才知道了真实情况。孔子不能先知,这是第一条证据。
陈子禽问子贡说:“孔老夫子每到一个国家,必定知道这个国家的政治情况,是他自己打听来的呢?还是人们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他是凭着温良恭俭让这些美德得来的。”温良恭俭让是高尚的德行。用高尚的德行对待人,人们就亲近他。人们亲近他,那么人们就会告诉他了。
既然如此,那么孔子就是由于人们告诉他才了解政治情况的,并不是神而自知的。齐景公问子贡说:“孔老夫子是个贤人吗?”子贡回答说:“他乃是圣人,哪里只是个贤人呢?”齐景公不知道孔子是圣人,子贡订正了他的名称;陈子禽也不知道孔子是用什么办法知道政治情况的,子贡确定了它的实情。
既然回答齐景公时说“他是圣人,哪里只是个贤人”,那么子贡对子禽也应当说“他是神而自知的,不是听别人说的”。就子贡回答陈子禽的话来说,圣人不能先知,这是第二条证据。
颜渊饶火做饭,灰尘掉到饭甑里,想放开它不管饭就不干净了,想把有灰的饭倒掉就要糟踏一些饭,所以就把它挑出来吃了。孔子远远地看见了,认为颜渊是在偷饭吃。圣人不能先知,这是第三条证据。
醉落魄
单衣乍著。滞寒更傍东风作。珠帘压定银钩索。雨弄新睛,轻旋玉尘落。
花唇巧借妆红约。娇羞才放三分萼。樽前不用多评泊。春浅春深,都向杏梢觉。
这首词宛如一幅细腻的春日画卷,将词人对初春时节的敏锐感知与细腻情感融入字里行间,通过对春景的描摹,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沉醉其中。
“单衣乍著。”词的开篇,寥寥五字,便勾勒出初春的景象。人们刚刚换上单薄的衣服,这个细节生动地反映出天气的变化。初春时节,寒意尚未完全消散,人们根据气温的微妙变化,谨慎地换上单衣,既想感受春天的温暖,又担心寒冷的突然回归。这种矛盾和小心翼翼的心态,被词人以最简洁的语言捕捉并呈现出来,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温差渐变的季节之中。
“滞寒更傍东风作。”紧接着,词人进一步描写了春寒的特点。“滞寒”一词用得极为精妙,它传达出寒气的滞重感,与冬天那种冰冷刺骨的寒意有所不同。初春的寒,似乎带着一种黏滞,不易散去,它缠绕在东风之中,随着东风的吹拂而愈发明显。东风本应是温暖的使者,然而此时却与滞寒相伴,展现出初春时节天气变化的复杂性。这种对气候细节的精准捕捉,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微妙变化,更透露出词人内心对这种变化的敏锐感知和细腻体验。
“珠帘压定银钩索。”这句则将视角转向了室内。“珠帘”本是华丽的装饰,但词人并没有止步于其表面的华丽,而是通过“压定银钩索”这一细节,赋予了珠帘一种宁静而沉稳的氛围。珠帘低垂,银钩轻锁,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富有诗意的空间感。室内与室外的春景相互呼应,通过珠帘的阻隔,又增添了一份含蓄与朦胧。读者仿佛能透过珠帘的缝隙,窥见室外的雨丝、新晴以及飘落的玉尘,形成了一种虚实相生的美感。
“雨弄新晴,轻旋玉尘落。”“雨弄新晴”描绘了一幅雨后初晴的画面,雨丝似乎还在顽皮地嬉戏,不肯立刻散去,而天空却已经渐渐放晴。这种天气的瞬息万变,正是初春的典型特征。紧接着,“轻旋玉尘落”则是对初春雪花的生动描写。初春时节,气温尚低,有时会出现雪花与春雨相伴的景象。
词人用“轻旋”来形容雪花的飘落姿态,它们在空中轻盈旋转,宛如玉尘一般洒落下来。这种独特的景象,不仅丰富了初春的意境,更增添了一份清冷、高雅的美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雪花纷飞的初春世界之中,感受着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
“花唇巧借妆红约。”下阕开始,词人的笔触转向了春天的花卉。“花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朵比作娇艳的嘴唇,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花朵的鲜嫩与娇美。而“巧借妆红约”则赋予了花朵一种灵动的美感和一种对美的追求。它们仿佛在精心打扮自己,巧借春天的红艳来增添自己的魅力,与春天的氛围相互交融,相互映衬,既展现了花朵的自然之美,又赋予了它们一种人为的精致和巧思,使春天的花卉更具生命力和吸引力。
“娇羞才放三分萼。”这句进一步细腻地描写了花朵绽放的状态。花朵刚刚绽放出三分花萼,带着一种娇羞与矜持,恰似初出闺阁的,少女含羞带怯,欲言又止。这种对花朵绽放程度的精准把握,不仅展现出初春花卉的生机与活力,更赋予了花朵一种情感与性格,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三分萼中蕴含的无尽诗意和对春天的期待与渴望。
“樽前不用多评泊。”在这样的春景之中,词人似乎在劝诫人们无需过多地评头论足。“不用多评泊”体现了一种豁达与自在的心态。在春天的大美面前,一切言语和评判都显得多余。人们只需沉浸在这美好的春光之中,感受它的美好,享受它的滋养。这种对自然之美的纯粹欣赏,反映了词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一种超脱世俗评价的豁达情怀。
“春浅春深,都向杏梢觉。”最后这句,以杏梢的变化作为春天的晴雨表,无论是春浅时分的萌动,还是春深时刻的繁盛,都能在杏梢的细微变化中被察觉。杏树以其敏锐感春的特性,成为了春天的使者,它的每一丝变化都在无声地传递着春的信息。词人通过这一细节,将春天的渐进过程和春意的浓郁程度巧妙地联系起来,使整首词的意境更加完整和深邃。同时,这种以物候变化展现季节更迭的写法,也体现了古代诗词中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细腻描绘。
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精妙的用词和丰富的意象,将初春的寒冷、雨雪、花卉等元素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立体、富有情感的初春画卷。词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准捕捉和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初春的美丽与神奇。在这首词,中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词人的智慧与情感,每一个意象都闪耀着诗意的光芒,让人在赏析中不断发现新的美感,领略到古代诗词所独有的韵味与魅力。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