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应物,柳以花白乎?柳花白直接描绘了柳絮的颜色,即白色。在春天,柳絮飞舞时,其洁白的颜色非常显眼,如同雪花般轻盈。此为一解,当还有柳花白不仅描述了颜色,还营造出了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柳絮飞入青烟巷陌,与周围的景色形成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

三解在诗词中,柳花白往往还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如施岳的这首词中,柳花白与愁锁断桥、伤心事等意象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无奈。

兰陵王

柳花白。飞入青烟巷陌。凭高处,愁锁断桥,十里东风正无力。西湖路咫尺。犹阻仙源信息。伤心事,还似去年,中酒恹恹度寒食。

闲窗掩春寂。但粉指留红,茸唾凝碧。歌尘不散蒙香泽。念鸾孤金镜,雁空瑶瑟。芳时凉夜尽怨忆。梦魂省难觅。

鳞鸿,渺踪迹。纵罗帕亲题,锦字谁织。缄情欲寄重城隔。又流水斜照,倦箫残笛。楼台相望,对暮色,恨无极。

“柳花白。飞入青烟巷陌。”这两句以简洁的笔触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初看,“柳花白”三字,清新而自然,仿佛一幅水墨画的起笔,白得纯粹且醒目,给人以轻盈、飘逸之感。在这春末夏初的时节,柳絮如同春日的精灵,带着春天最后的柔情与不舍,随风起舞。

而“飞入青烟巷陌”更是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神秘。青烟似雾,朦胧迷离,巷陌则是那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所在。柳絮飞入青烟巷陌,似是无意闯入,却又显得恰到好处,仿佛是大自然与人间的一次温柔邂逅。在这看似随意的描写中,词人的情感也悄然流露。这柳絮的漂泊,或许暗示着词人内心的漂泊无依,亦或是对远方的某种牵挂与思念,为整首词奠定了淡淡的忧愁基调。

“凭高处,愁锁断桥,十里东风正无力。”词人登高望远,视野开阔,却只见忧愁如锁,紧紧缠绕在那断桥之上。断桥自古以来便带有一种凄美之感,它见证了无数的离别与重逢,承载着无数的悲欢离合。而此时,它被愁绪笼罩,更显得凄凉。

“十里东风正无力”,东风本是春的使者,带来生机与希望,可在这里,它却显得无力,无法吹散这愁云,无法带来生机与慰藉。这无力的东风,或许也暗喻词人内心的无力与无奈,面对心中的愁绪,面对远方的牵挂,他无能为力,只能任其在心中蔓延。

“西湖路咫尺。犹阻仙源信息。”西湖是杭州的名胜,是无数文人墨客向往之地。在这里,词人却说西湖路虽近在咫尺,但却阻断了仙源的信息。这“仙源”到底是何处?是词人心中的理想国,还是远方的爱人所在,亦或是那早已逝去的美好时光?不得而知。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西湖路虽近,却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阻挡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这种咫尺天涯之感,让词人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近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这种距离感更增添了词人内心的无奈与悲哀。

“伤心事,还似去年,中酒恹恹度寒食。”词人点明了这伤心事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年复一年。去年的寒食节,词人也是这样,因酒而病,恹恹无力,度过那令人伤感的节日。寒食节本是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日子,本就带着一丝伤感与哀思。

而词人“中酒恹恹”,更是加深了这份伤感。这种情感上的重复与累积,使得词人的伤痛愈发深重。而那“还似去年”,则透露出一种无奈与无力感,仿佛词人被困在了时间的循环之中,无法摆脱这伤痛的纠缠。

“闲窗掩春寂。但粉指留红,茸唾凝碧。”词人又将视角拉回室内。窗户是闲掩的,显得有些冷清与孤寂。在这春日的寂静中,屋内却有几处温馨的痕迹。粉红的指印留在窗棂上,茸毛上还凝着碧绿的唾液。这细腻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了往昔的欢愉时光。

或许是恋人在此处留下的印记,或许是曾经的欢声笑语还在耳边回荡。可如今,这些痕迹却显得格外刺眼,它们让词人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当下的孤独与寂寞。这份对比,让词人内心的伤痛更加强烈。

“歌尘不散蒙香泽。念鸾孤金镜,雁空瑶瑟。”歌声已逝,唯有那尘埃还带着歌声的气息,在香泽中徘徊。而那鸾镜之中,只剩下孤影,瑶瑟之上,无再雁来往。鸾镜与瑶瑟,本是爱侣间的信物,象征着爱情的甜蜜与美好。

可如今,镜中无伴,瑟上无音,这空荡荡的景象,如同一把利刃,刺痛了词人的心。他思念着远方的爱人,那爱人的音容笑貌,那曾经的山盟海誓,都在这寂静中浮现在眼前,却又无法触及,只能化作深深的怨恨与无奈。

“芳时凉夜尽怨忆。梦魂省难觅。”美好的时光在那凉夜中一点点流逝,而词人的怨恨与追忆却如同潮水,越积越深。在这无尽的怨与忆中,词人只能寄希望于梦。可就连梦中的魂灵也难以寻觅到往昔的幸福,那美好的一切似乎都被时间无情地吞噬,只剩下无边的黑暗与寂静。这句词将词人的绝望与无奈推到了极致,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深入骨髓的悲伤。

“鳞鸿,渺踪迹。纵罗帕亲题,锦字谁织。”词人开始思念远方的书信。鳞鸿,本是传递书信的使者,可如今却渺无踪迹。罗帕上虽有亲笔题字,可又有谁来织就那回应的锦字呢?书信本是远隔千里之人交流情感的纽带,可如今这条纽带却断裂了。词人的内心充满了对远方人的思念与牵挂,而这份牵挂却无法通过书信来传达,这让他更感无助与绝望。

“缄情欲寄重城隔。又流水斜阳,倦箫残笛。”词人满心的情意,想要寄出,却被重重城郭阻隔。这城郭不仅是物理上的障碍,更是心灵上的隔阂。而那流水、斜阳、倦箫、残笛,更是增添了几分凄凉与无奈。流水无情,斜阳渐沉,倦箫残笛之声,如同在诉说着无尽的哀怨。这些意象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让词人的忧愁更显深重。

“楼台相望,对暮色,恨无极。”词人在楼台上遥望远方,暮色沉沉,而他的恨也如同这暮色,无边无际。楼台相望,却无法相见;暮色茫茫,却无法驱散。这份恨,是对命运的无奈,是对远方的思念,是对当下境遇的不满。这恨如同一座大山,压在词人的心头,让他无法喘息。而那“无极”二字,更是将这份恨放大到了极致,让读者也能感受到词人内心的那份沉重与绝望。

整首《兰陵王》在施岳的笔下,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每一笔都饱含深情,每一处细节都耐人寻味。词人以柳花、青烟、西湖等自然景物为背景,以断桥、闲窗、鸾镜等生活物象为依托,将内心的愁绪、思念、怨恨层层铺展开来。这愁绪从春日的生机中萌生,在回忆的温馨中加深,在书信的缺失中愈发强烈。

而那思念,则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从当年中酒的寒食节到如今的春寂之日,从室内的孤影到楼台的遥望,始终萦绕在词人的心头。怨恨更是在这无尽的思念与愁绪中生根发芽,从对远方的牵挂到对当下的不满,从对书信的期待到被重城阻隔的绝望,最终化作那无尽的恨意,直冲霄汉。

施岳用他那细腻的笔触,将这愁、思、怨、恨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张力的意境。在这意境中,自然与人文相互映衬,过去与现在相互交织,现实与梦幻相互融合。读者仿佛置身于词人的情感世界,随着他的笔触,一同感受那份春日的忧愁、远方的思念、心头的怨恨与无尽的绝望。而那每一句词,每一个意象,都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这道情感的长河,让它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令人回味无穷。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