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一畔,清明湖上曲游春。南宋周密词或为创调之作,调见其《蓣洲渔笛谱》。以周密《曲游春·禁苑东风外》为正体,双调一百二字,前段十句五仄韵,后段十一句七仄韵。另有双调一百三字,前段十句五仄韵,后段十一句七仄韵等变体。代表词作有施岳《曲游春·清明湖上》等。

该词创作于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清明时节。

曲游春(清明湖上)

画舸西泠路,占柳阴花影,芳意如织。小楫冲波,度麹尘扇底,粉香帘隙。岸转斜阳隔。又过尽、别船箫笛。傍断桥、翠绕红围,相对半篙晴色。

顷刻。千山暮碧。向沽酒楼前,犹击金勒。乘月归来,正梨花夜缟,海棠烟幂。院宇明寒食。醉乍醒、一庭春寂。任满身、露湿东风,欲眠未得。

施岳的《曲游春·清明湖上》如同一支细腻的画笔,精心勾勒出了西湖清明时节的绚丽风光,同时也细腻地描摹出词人内心微妙的情感波动,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如诗如画的春日西湖之畔,感受着词人眼中的美景与心事。

“画舸西泠路,占柳阴花影,芳意如织”,词开篇便将读者引入西湖的春日画卷之中。西泠桥是西湖的标志性景点之一,而词人选取的正是此处作为起始点。一艘艘画船在西泠桥附近的水面上缓缓行进,“画舸”一词不仅描绘出船只外观的精美华丽,更增添了一份雅致的氛围。

沿着西泠桥前行,沿途的景色令人目不暇接:道路两旁,柳树成荫,柔软的柳枝随风轻轻摇曳,仿佛在向过往的行人招手致意;繁花似锦,娇艳的花朵们争奇斗艳,花影在地面上斑驳陆离。 “占”字巧妙地运用,仿佛这些画船正是这美景的主宰者,它们在柳阴花影中穿梭,将自己与周围的自然美景融为一体。

而“芳意如织”更是将春日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繁盛的春景如同精美的织锦,层层叠叠,密密匝匝,让人无从分辨其起始与终止,满目皆是春的绚烂与繁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烘也托出词人对眼前美景的沉醉与喜爱之情,为全词奠定了一个明媚而欢快的基调。

“小楫冲波,度麹尘扇底,粉香帘隙”,视线跟随画船的行进逐渐聚焦于船上的细节。小楫划动,轻轻划破水面的平静,荡起一圈圈涟漪。船上的人们或是手持团扇,或是隔着船帘向外张望。团扇扇面通常绘有各种精美的图案,而扇底所拂动的空气似乎都带着淡淡的酒曲香气,这香气与女子身上散发出的脂粉香交织在一起,从船帘的缝隙中隐隐透出。

“小楫冲波”描绘出画船行进时的动态之美,桨声水声与周围的自然之景相得益彰,更添一份灵动的气息。而扇底的麹尘香与帘隙中的粉香则从嗅觉上丰富了这幅画面,细腻地勾勒出船上女子的优雅与娇媚,她们的脂粉气息与这春日的自然香气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别样的风情,仿佛连这湖水也被这香气所感染,变得更加温柔而富有生机,让人不禁对船上的人儿产生几分好奇与遐想。

“岸转斜阳隔,又过尽、别船箫笛”,随着画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景色也渐渐变化。当船只转弯时,斜阳被岸边的景物所遮隔,阳光不再直射,给人一种光影流转的美感。而此时,词人的耳朵却被远处传来的箫声笛声所吸引。 “又”字暗示这种箫笛之声在此前已有出现,而现在再度听闻,更添几分悠扬与婉转。

这箫笛之声似乎与画船的行进节奏相互呼应,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艺术的完美融合。它打破了湖面的宁静,却又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韵味,让整个西湖都被笼罩在一片悠扬的乐声之中。

词人虽然未对箫笛之声的来源做过多描写,但读者可以想象,或许是在另一艘船上,有人在吹奏着乐器,以乐声表达对这春日美景的赞美与陶醉,而这份乐声又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使整个西湖变成了一个充满诗意与艺术氛围的大舞台,每一处景色、每一声乐曲都在诉说着春日的无限魅力。

“傍断桥、翠绕红围,相对半篙晴色”,画船行至断桥附近,这一处无疑是西湖的又一标志性景点。断桥残雪是西湖十景之一,其独特的景致早已闻名遐迩。此时虽值清明,断桥之上并无残雪,但周围的景色依然美不胜收。桥的两侧,翠绿的植物环绕,红艳的花朵点缀其间,色彩鲜明而又和谐。

船靠近断桥时,词人抬眼望去,只见半篙的晴空倒映在水面上,与周围的翠色、红色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半篙晴色”这一意象极为巧妙,它不仅描绘出水面倒映天空的景象,更通过“半篙”这一限定词,传达出一种恰到好处的美感,仿佛这晴色也被西湖的景致所陶醉,不愿完全展现,而是留下了些许的韵味与遐想。

而船与断桥的相对,更增添了一份宁静与和谐,仿佛两者在无声中进行着一场关于美的对话,彼此欣赏,彼此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让词人不禁驻足留恋,也让读者对这西湖的美景更加向往。

“顷刻,千山暮碧”,词意在此转折,从细腻的近景描写过渡到对更广阔自然景致的描绘。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转眼间夕阳西下,暮色降临。原本色彩斑斓的山峦在夕阳的映照下,逐渐被一层淡淡的暮霭所笼罩,呈现出一片深沉的碧色。 “顷刻”一词突出了时间的快速变化,也暗示出词人对这美景的沉醉,以至于忽略了时间的流逝。

而“千山暮碧”则从宏观的角度展现出西湖周边的自然风光。千山连绵,本就气势磅礴,而暮色中的碧色更增添了一份宁静与幽远。这种从近到远、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角转换,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也使读者的视野得以拓展,从之前的关注画船与湖面的美景,延伸到对整个西湖周边自然环境的欣赏,让人心胸为之开阔,仿佛与这自然融为一体,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与博大。

“向沽酒楼前,犹击金勒”,在暮色中,词人的目光又被远处的酒楼所吸引。沽酒楼是人们聚会、、饮酒欢乐的场所,在古代文人心中往往有着特殊的含义。而此时,有人在酒楼前依然在击打着马的金勒,金勒发出清脆的声响,在暮色中回荡。“犹击金勒”这一细节描绘出一种不舍之情,或许是楼中的饮酒者尚未尽兴,不愿离去,又或许是有人在等待着远方的故人归来。

这一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更增添了一份人文的气息。酒楼作为人类活动的场所,与自然的山峦、湖水形成鲜明的对比,却又和谐地共存于这西湖之畔。而勒金的声响则打破了暮色的宁静,给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一份动感,仿佛是在宣告着人类在这自然美景中的存在与活动,也让人联想到酒楼中或许正在进行的酒宴歌乐,与湖面的宁静、山峦的暮色形成了一种动静相宜的美感,使整个画面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

“乘月归来,正梨花夜缟,海棠烟幂”,夜幕降临,词人乘着月色踏上归途。此时的西湖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梨花在月光的照耀下,洁白如缟,海棠在夜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仿佛被一层轻纱所覆盖。 “乘月归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浪漫的氛围,月色如水,洒在湖面上,也洒在归途中的词人身上。

而梨花与海棠作为春天的代表花卉,在这样的夜晚更具有一种梦幻般的美感。梨花的洁白与海棠的娇艳相互映衬,一静一动,一明一暗,在月夜的背景下构成了一幅朦胧而又美丽的画面。 “夜缟”与“烟幂”的意象运用极具诗意, “夜缟”形容梨花的洁白无瑕,如同夜晚的白色丝织品,给人以纯净、清冷之感;而“烟幂”则描绘出海棠在夜雾中的朦胧之美,仿佛被一层轻烟所笼罩,让人看不真切,却又更加引人遐想。

这种对花卉在特定环境下的细腻描写,不仅展现了词人敏锐的观察力与丰富的想象力,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月夜的西湖之中,感受着花香与月色的交融,体会着词人归途中的那份惬意与宁静。

“院宇明寒食,醉乍醒、一庭春寂”,回到住所,词人发现家中的院落依然明亮,但周围却是一片寂静。寒食节是古代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有祭扫、踏青等习俗,与清明节密切相关。 “院宇明寒食”点明了时节,同时也暗示出词人可能在游玩过程中有所沉醉,直到此时才从醉意中初醒。

而一庭的春寂,与白日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这种静谧更凸显出春夜的宁静与深沉。曾经的欢声笑语似乎还回荡在耳畔,而此刻却只剩下满院的月色与花影。词人通过这种对比,巧妙地烘托出内心的孤独与感慨,仿佛在告诉读者,热闹总是短暂的,而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反思才是永恒的。这种从繁华到寂静的转变,也反映了词人对人生、对世事的深刻感悟,使读者在欣赏词的美感的同时,也能引发对自身生活与情感的思考。

“任满身、露湿东风,欲眠未得”,词的结尾,词人任由夜露沾湿全身,却依旧难以入眠。这里的“露湿”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更是词人心境的写照。露水的潮湿象征着词人心中的那份潮湿与沉重,或许是白天的所见所闻,或许是夜晚的寂静与孤独,又或许是那无尽的春思与感慨,使他夜不能寐。

“东风”一词则再次点明了季节,也为这寂静的夜晚增添了一份温柔的气息。然而,这份温柔却无法抚平词人心中的波澜,他只能在庭院中徘徊,任由露水沾衣,直到夜深人静,那份难以言说的情感依然在心中徘徊。这种结尾方式,给读者留下了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词人的情感还在延续,而读者也在这无声的结尾中,感受到了词人对春日、对人生、对情感的无尽眷恋与思考。

施岳的《曲游春·清明湖上》以其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意象、深邃的情感,成功地将西湖的春日美景与词人内心的世界完美融合。从画船的行进、自然的美景、人文的活动到深夜的寂静、内心的感慨,词人将这一切都巧妙地纳入词中,使读者仿佛经历了一场春日的西湖之旅。

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体验到了词人的情感起伏,感受到了古人在面对自然与人生时的那份细腻与深情。这首词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更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乐章,让人在阅读中反复品味,沉醉其中,体会着古人笔下那份独特的韵味与魅力。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