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翠鳌涌出沧溟,怎不听其声乎。施岳,字仲山,号梅川。吴(今苏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理宗淳佑中前后在世。精于音律,死后由杨缵为树梅作亭,薛梦珪为作墓志,李彭老书,周密题,葬于西湖虎头岩下。生平事迹因无相关记载已经不可考。岳因通音律,故作词声元舛误;又因多读唐诗,故词语多雅淡。所作今仅见存于绝妙好词中的六首。

《水龙吟·翠鳌涌出沧溟》是宋末词人施岳的一首词作。上片写淮水两岸的青山历经沧桑,阅尽人世沧桑。下片则写作者对南宋时局发出的悲凉之慨。这首词描写了作者在淮河边登临远望所产生的忧国之感。全词壮烈激昂,颇具特色,风格较为质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者身处南宋末期,北方蒙古正虎窥江南,南宋江山大有朝不保夕的危险。故面对淮水两岸的青山,作者联想到曾经作为宋金分界线的淮水,最终未能阻挡金兵南下,由此写下这首词。

水龙吟

翠鳌涌出沧溟,影横栈壁迷烟墅。楼台对起,阑干重凭,山川自古。梁苑平芜,汴堤疏柳,几番晴雨。看天低四远,江空万里,登临处、分吴楚。

两岸花飞絮舞。度春风、满城箫鼓。英雄暗老,昏潮晓汐,归帆过舻。淮水东流,塞云北渡,夕阳西去。正凄凉望极,中原路杳,月来南浦。

译文

都梁山涌出茫茫江海,穿越栈道峭壁在烟云迷蒙的原野上流过。在这楼台叠立之处登高再次凭栏远望,看这亘古不变的山川湖泽。梁苑平坦无壑,汴堤上绿柳万棵,曾经历了几番晴日晒照又经过几番风吹雨打。看天空远远地与大地接连,江河万里空荡无边。我登临的高山正是吴、楚的界线。

落花飞絮飘舞在两岸,春风一到,山下满城锣鼓喧天。英雄已渐渐地衰老,黄昏和拂晓、涨潮又退潮,载着不断归来的白帆、摇不完的橹篙。淮水难阻向东流淌,边塞以北云雾缭绕,残阳西沉余晖斜照。我正在凄凉的景象中远望,中原之路茫茫渺渺,一轮明月升上江河南岸的树梢。

上片,写眼前无限开阔凄迷的景象。 一个“涌”字,将静立的大山写得极富有动感。如此突兀奇崛的神来之笔,能感受到他那无穷的诗思也是从这里喷涌而出,读者很自然地就想起吴文英登苏州灵岩山的天外奇想:“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八声甘州》)天上掉下的巨旱,水中涌出的巨鳌,真是异曲而同工。

“影横”句写山问黄昏暮霭景象。“楼台对起”三句,交代自己重来登临以及全词的“视点”所在。山川依旧,是词人两次来此凭栏的感受,也隐含了对南北对峙形势发生了变化而南宋仍然偏安一隅、仍然划淮水为疆界的喟叹。词人举目北望,但见天低四远,江空万里。梁苑和汴堤都极其遥远,非目力所能及,想象之中他似乎已经看到了一片荒芜野草的梁苑,垂柳稀疏的运河。它们与苦难的民族一起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

下片,词人抒发厂自己英雄失路的激愤和中原恢复遥遥无期的悲哀。淮水两岸已经习惯了南北分裂的既成事实,众人皆醉,沉浸在春风箫鼓之中,没有人能够理解像自己这样系念中原恢复的英雄。夕阳向西沉去,淮水往东流淌,边塞的云北去,月亮初照南浦,东南西北,同人苍茫独立于中,深情地北望中原。送别是送别谁,是青春还是英雄之志,还是与中原父老从此水别,多少凄凉感慨都在此不言之中。

全词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颇具特色。该词感情沉郁低回,不事雕饰,风格较为质朴,有很强的感染力。

或是

一、从词的开篇来看

“翠鳌涌出沧溟,影横栈壁迷烟墅。”词一开篇,就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壮阔的画面。作者运用了“翠鳌”这一富有想象力的意象,“鳌”是传说中的海中大龟或大鳖,在这里,它被描绘成从深邃的海洋(沧溟)中涌出,其巨大的影子横亘在栈道的墙壁上,还笼罩着迷蒙的烟雾中的村庄(烟墅)。

“涌出”一词富有动态感,仿佛这座山峰(用翠鳌来比喻)是突然间从海中升起的,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伟力,为全词营造了一种宏伟的起始氛围。

二、从壮丽景色描写方面

“楼台对起,阑干重凭,山川自古。”这几句词展现了词人登高所见的景象。一座座楼台相对而建,词人多次凭靠栏杆来观赏这永恒不变(自古)的山川美景。“梁苑平芜,汴堤疏柳,几番晴雨。”进一步细化了所见之景,梁苑(河南开封)的平原之上,草木丛生(平芜),汴河堤岸上稀疏的柳树,经历了多次晴天和雨天的洗礼。

这些描写描绘出了广阔平原和依依杨柳的景象,展现出了中原地区典型的自然景色。“平芜”与“疏柳”这样的细节描写,既呈现了景色的开阔,又暗示出一种寂寥的氛围,因为“平芜”显得空旷,而“疏柳”也给人一种稀疏、萧索的感觉。

“看天低四远,江空万里,登临处、分吴楚。”词人抬眼望去,天空低垂,视野极为宽广,延伸到四面八方(四远)。江面苍茫空阔,横亘万里,站在这样的登临之处,吴地和楚地的交界清晰可见。这里用“天低”来衬托出视野的开阔,“江空万里”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广阔无垠的感觉。同时,“分吴楚”又赋予了这景象一定的历史感和地域特色,吴楚之地在历史上是多事之秋的战场,这种描写为下文抒发情感埋下伏笔。

三、从下阕的写景与抒情融合方面

“两岸花飞絮舞。度春风、满城箫鼓。”下阕开篇转而描写两岸的热闹景象。花朵随风飘落,柳絮飞舞,春风中,满城都响起了箫鼓声声。“花飞絮舞”富有动态美,与“箫鼓”声相呼应,营造出一种欢快、热闹的氛围。然而,这种欢快的氛围并没有持续下去。

“英雄暗老,昏潮晓汐,归帆过舻。”词笔一转,“英雄暗老”蕴含着一种无奈和悲凉。曾经的英雄在岁月的流逝中渐渐老去,而江面上依旧是潮涨潮落(昏潮晓汐),归帆过往,船只川流不息。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英雄的衰老和江面自然景象、繁忙景象的永恒形成鲜明对照,暗示了人生短暂、岁月无情的主题。

“淮水东流,塞云北渡,夕阳西去。”淮河依旧向东流去,塞外的云彩向北飘移,夕阳又在西边落下。这三句用简洁的语句,呈现了一种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景象。淮水、塞云、夕阳这些意象都代表了不同的方向和时间的流逝,进一步强化了前文的岁月主题。

“正凄凉望极,中原路杳,月来南浦。”最后收尾这几句,“凄凉”一词直接抒发了词人的情感。词人望断远方,中原的路途遥远而又不明朗(路杳),此时月光洒在南面的水滨(南浦)。这种凄凉之感,可能包含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前路的迷茫等诸多情绪。月光的照耀使这种凄凉的氛围更加浓厚,给整首词增添了一份空灵而又深沉的美感。

整首词在描绘景色的同时,融入了词人对时光、历史等诸多因素的感慨,景象与情思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一幅壮美而又略带悲凉的画面。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