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有难以知道的有容易明白的,这都是贤圣所共同关心的。就像社会风气文质的重复,三种教化的循环,历法的相互沿用,典章制度的增减和相互沿袭,这都是贤圣所共同知道的。古代的水火,就同现在的水火一样;现在的声色,就同后代的声色一样。
无论是鸟兽草木,还是人民的好恶,根据现在而推知古代,根据当前而推知未来,千年之前,万代之后,没有什么不同的。往前观察上古,往后探察后世,知道“文质”、“水火”一类的事情,这是贤人圣人同样能做到的;
看见了征兆,察觉了迹象,就能说明祸福,这是贤人圣人同样能做到的;见到奇怪的东西能够说出它的名称,不会有什么疑惑,这是贤人圣人同样能做到的。可知的事物,贤人圣人同样都能知道;不可知的事物,即使是圣人也不可能知道。
用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假如圣人凭空坐在那里而事先就知道天要下雨,也只是生来能够在这一件事物上有先知远见,他的聪明才智并不全面,不值得一提。所谓先知先觉生来就能通达事理的人,就能尽知万物的本性,能完全看清各种“道”的要领。
如果是知道一个部分就不通晓另一个部分,通达左边却看不见右边,认识片面杂乱而不纯,残缺而不完备,就不是所说的圣人了。如果一定要说他是圣人,这反而说明圣人并没有什么神奇。詹何这类人是圣人,孔子这类人也是圣人,这就是说圣人没有什么不同于贤人的地方,贤人并不比圣人差。贤人圣人都能这样,为什么说圣人比贤人神奇呢?如果都运用术数推算,贤人为什么比不上圣人呢?
梅子黄时雨
去宿江楼,爱留人夜语,频断灯炷。奈倦情如醉,黑甜清午。谩道迎薰何曾是,簟纺成浪衣成雨。茶瓯注。新期竹院,残梦连渚。
应误。重帘凄伫。记井刀剪翠,秋扇留句。信那回轻道,而今归否。十二曲阑随意凭,楚天不放斜阳暮。沈吟处。池草暗喧蛙鼓。
“梅子黄时雨”,这词牌名便如一幅江南水墨画,空灵而迷蒙。梅雨时节,江南的雨,不是那种瓢泼的豪迈,而是细腻、绵长,如丝如缕,带着一种江南独有的温润与惆怅。雨丝斜斜地飘落下来,落在河面上,泛起层层涟漪;落在屋檐上,滴答作响,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心事。正是这连绵不绝的雨,为离愁别绪提供了最天然也最合适的背景,它让那份愁绪不再那么直白,而是变得婉转、含蓄,如同这雨丝,丝丝缕缕,绵延不绝。
“去宿江楼,爱留人夜语,频断灯炷。”乡人乘舟远去,寄宿江楼。那叮咛的话语,留连再三,情意深长。冷雨敲窗,灯花频落,更显出离别气氛的凄凉。是的,离别总是让人感到无尽的惆怅。在江楼之上,行者与送者相对而坐,夜色如墨,梅雨如织,两人的谈话却如同夜雨般细密而绵长。
灯光在风雨中摇曳,灯芯被一次次地剪断,这剪断的不仅仅是灯芯,更是那缠绵不绝的离愁。每一次剪灯,都如同在心中划下一道伤痕,而那伤痕,却在不断的剪灯中,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难以愈合。那絮语,是行者对家的眷恋,也是送者对行者的不舍;是对过往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在这夜语中,他们诉说着离别后的思念,也诉说着重逢的希望。然而,这希望在这无尽的雨夜中,却显得那么渺茫,那么不可捉摸。
“奈倦情如醉,黑甜清午。谩道迎薰何曾是,簟纺成浪衣成雨。”白日里,倦意袭来,于清梦中暂寻慰藉,却敌不过“迎薰”无用的喟叹。竹院新期不过是镜花水月,残梦仍连着远方的汀洲,现实与梦境的交织,将词人对归期的期盼与难耐的煎熬推至极致。
在这漫长的离别中,主人公感到了深深的倦意,这种倦意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疲惫,更是心灵上的疲惫。离别的痛苦让他如醉如痴,无法自拔。他试图在午后的小憩中寻找一丝安宁,但那只是片刻的慰藉,醒来后,现实的残酷依旧如影随形。
他期待着那能带来凉爽的薰风,但那风却似乎从未真正吹来。他的衣衫被雨打湿,就如同他的心情被离愁浸透。那竹院中的新期,原本是那么美好,那么充满希望,但如今却如同一场镜花水月的幻梦,一触即破。那汀洲上的残梦,还在远方招手,却永远也无法触及。这种对未来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之间的矛盾,让主人公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应误。重帘凄伫。记井刀剪翠,秋扇留句。信那回轻道,而今归否。”下阕“应误。重帘凄伫”一笔,将时间轴线猛然拉回,现实的凄冷与往昔的温情碰撞出最炽烈的火花,往昔,井边的剪刀裁出翠绿的窗花,秋扇上题写的诗句还带着余温;如今,帘幕低垂,佳人独立,往昔的欢愉化作满腹的凄凉,那句轻率许下的归期之诺,此刻成了心头最沉的负累。
在这沉重的现实面前,主人公感到了深深的自责和后悔。他想起了往昔的种种美好,那些在井边裁剪窗花的日子,那些在秋扇上题诗的时光,那些曾经的欢声笑语,都成为了如今心头的刺痛。他记得曾经信誓旦旦地许下归期,而如今,那个归期却如同遥不可及的星辰,让他感到无比的无奈和绝望。那帘幕低垂,佳人独立的画面,充满了凄凉和孤寂。曾经的温暖和甜蜜,如今都化作了满腹的凄凉,让他无处安放自己的情感。
“十二曲阑随意凭,楚天不放斜阳暮。沈吟处。池草暗喧蛙鼓。”凭栏远眺,唯见楚天尽头,斜阳似被无情的暮色囚禁,不肯下沉,恰似词人被禁锢的愁绪,无处排遣。在这蛙声的喧闹中,词人的离愁别绪愈发显得深沉而绵长,如一曲未完的弦歌,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望不尽的离愁,道不完的别情,主人公独自倚在曲栏边,那曲曲阑阑的栏杆,就如同他心中那重重叠叠的愁绪。楚天的尽头,斜阳似乎也被这无尽的离愁所感染,不忍沉没。那暗处的池草间,蛙声阵阵,它们的喧闹与主人公的沉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无尽的喧闹中,主人公的心却愈发的寂静和沉痛。
那蛙声,仿佛是在提醒他离别的痛苦,仿佛是在嘲笑他的无奈和绝望。然而,正是这蛙声,却也成为了他离愁别绪的一种宣泄。在这蛙声的喧闹中,他的思念愈发深沉,他的离愁愈发绵长。这蛙声,成为了他心中那未完的弦歌,那余音袅袅的旋律,永远不会停息。
“梅子黄时雨”,这看似简单的五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情感和意境。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更是对人生离愁别绪的一种象征。在这绵绵的梅雨中,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对家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对未来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这离愁别绪如同梅雨一般,细腻、绵长,弥漫在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奈和痛苦,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的温暖和美好。这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意境的经典之作,它跨越时空,让我们在今天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情感和意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去品味生活的美好与无奈。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