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高峰与北高峰,地势高耸俯瞰西湖,流云霞鹤,气象万千,古时均为僧人所占。山巅建佛塔,遥相对峙,迥然高于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岚翠雾白,塔尖入云,时隐时显,远望若仙境一般。南高峰、北高峰,是古时候西湖群山中喧盛一时的佛教名山,山顶都建有佛寺、佛塔。春秋佳日,岚翠雾白,塔尖时隐时显,自西湖舟中远观,景观独标一格。南宋时,两峰插云成名并跻身西湖十景之列。
清代以来,两峰佛塔或圮毁、或雷击,仅余塔基,终致堙废,“插云”景观名存实亡。但清康熙帝品题名胜时,改两峰插云为**插云以足西湖十景全数,并在今灵隐路洪春桥堍竖碑建亭,故景目尚存,景观内涵则迁演成登高眺望湖山大观,而以赏秋山红叶、揽霜天清肃为尤佳。
实际上,北高峰和南高峰,两峰遥相对峙,期间小山起伏,绵亘约五公里。峰顶时隐时现于薄雾轻岚之中,望之如插云天,因而得名。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全面完工后,人们在拓宽的金沙涧水边观景亭上,可以重新欣赏到“两峰插云”景观。
南高峰临折西湖,峰高二百五十七米,登山途中,峻岩显露,绝壁峥嵘。登上山巅向东俯瞰,西湖全景历历在目,不是画图,胜似画图。北高峰海拔三百十四,是灵隐寺的坐山,从寺西侧上山,石磴多至数千级,盘折回绕三十六弯,沿途山溪清流回转,林木重叠。
应天长(两峰插云)
暮屏翠冷,秋树赭疏,两峰对起南北。好与霁天相接,浮图现西极。岧峣处,云共碧。漫费尽、少年游屐。故乡近,一望空遥,水断烟隔。
闲凭涌金楼,潋滟波心,如洗梦淹笔。唤醒睡龙苍角,盘空壮商翼。西湖路,成倦客。待倩写、素缣千尺。便归去,酒底花边,犹自看得。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诗词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绽放着独特的光芒。《应天长·两峰插云》便是一首令人沉醉的佳作,它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西湖的壮美画卷,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深邃的意境。
词的开篇,“暮屏翠冷,秋树赭疏,两峰对起南北”,便将读者引入了西湖那如诗如画的傍晚世界。傍晚时分,远处的青山如同巨大的屏风,那山峦的翠色在暮霭的笼罩下,透着几分清冷,不再似白日那般鲜翠欲滴,而是带着一种静谧的沉静。
秋意渐浓,树叶的颜色也发生了变化,由青转赭,稀稀落落,写出了树木在秋季的凋零之态,与前句的“暮屏翠冷”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清冷、略带萧瑟的氛围。而“两峰对起南北”,则点明了**的位置,它们犹如守护西湖的巨人,位于南北两侧,为西湖平添了一份雄伟的气势。
“好与霁天相接,浮图现西极。岧峣处,云共碧。漫费尽、少年游屐。” 词意流转至此,展现出一种开阔的视野和深远的意境。雨后初晴的天空,湛蓝如洗,与这山峦相互连接,仿佛融为一体,没有边际。在这美好的天气下,远处的佛塔也清晰可见,如同一座矗立在西极的圣物,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宁静与庄严。
“岧峣”形容山峰高耸的样子,词人在这样的峰峦之间,云雾缭绕,天色碧蓝,他不禁感慨,自己曾经耗费无数时光,踏遍青山绿水,追寻美景,如今回首往昔,那一段段的旅途,都成为了珍贵的回忆。在这里,词人不仅在写景,更是在抒发自己对过往岁月的感慨,那种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青春易逝的惆怅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同身受。
“故乡近,一望空遥,水断烟隔。” 在这词句中,词人笔锋一转,从眼前的西湖美景过渡到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虽然故乡离西湖并不遥远,但当词人站在西湖边,试图遥望故乡时,却发现那山水的阻隔,仿佛变得异常遥远。水波层层,烟雾茫茫,挡住了他的视线,更隔开了他与故乡之间的距离。这份思乡之情,因为这自然的阻隔而变得更加强烈与无奈,在词中也增添了浓浓的愁绪。
换头 “闲凭涌金楼,潋滟波心,如洗梦淹笔。” 词人登上涌金楼,西湖的湖水在他的眼前闪烁着粼粼波光,那水光如同洗净了他笔端的尘埃,让他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这是一个闲适的场景,词人远离尘世的喧嚣,独自凭栏,这平静的湖水,让他心中涌起一种超脱之感。
然而,这宁静并非长久,“唤醒睡龙苍角,盘空壮商翼。西湖路,成倦客。待倩写、素缣千尺。便归去,酒底花边,犹自看得。” 西湖的美景虽然迷人,但词人在此游历已久,早已成了倦客,他渴望归去。他想要借着这西湖的美景,将这千尺画卷描绘出来,带着它归去,在以后的日子里,哪怕是在酒后的微醺之时,或是在花丛边的片刻闲暇,他依然能够从这画卷中回味起西湖的美景,让心灵得到一丝慰藉。
整首词在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之间转换自然,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相得益彰。词人写景时,无论是山峦的清冷、树木的疏落、天空的开阔还是湖水的闪烁,都细腻生动,仿佛将西湖的每一个细节都呈现在读者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而抒情时,思乡之情、对往昔岁月的感慨、倦客归心的渴望,这些复杂的情感又在词中交织缠绵,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词人在西湖边的所思所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这首《应天长·两峰插云》如同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卷,又似一曲婉转悠扬的乐章,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地诉说着西湖的美与词人的深情。它不仅让人领略到古代文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更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内心的丰富世界,那是在自然美景的映衬下,关于人生、关于故乡、关于时光的种种感悟。在今天,我们依然能从这首词中汲取到美的享受与情感的滋养,这就是古典诗词永恒不朽的魅力所在。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