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为帝王御花园,称聚景园,清代恢复柳浪闻莺旧景。现为柳浪闻莺公园,地处西湖东南隅湖岸,占地约二十一公顷。园林布局开朗、清新、雅丽、朴实。柳丛衬托着紫楠、雪松、广玉兰及碧桃、海棠、月季等异木名花。是欣赏西子浓妆淡抹的观景佳地,临水眺望,视野开阔,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宋末元初,聚景园改名为“散景园”,其南侧一带,被辟为随蒙元铁骑南下迁居杭州的回民墓地,巨商阿老丁,在杭州兴建清真寺,死后葬此,这里又俗称回坟;其中段之地,荒芜淤塞成为一片七零八落的沼泽水塘,其北部地段原有的灵芝寺,显应观等显赫堂皇的寺庙,也随园景一起难逃厄运。到明代中叶,当年蔚然大观的柳浪闻莺胜景,只剩下柳浪桥,华光亭两处破旧陈迹。
应天长(柳浪闻莺)
翠迷倦舞,红驻老妆,流莺怕与春别。过了禁烟寒食,东风颤钚铁。游人恨,柔带结。更唤醒、羽喉宫舌。画桥远,不认绵蛮,晚棹空歇。
争似涌金楼,燕燕归来,钩转暮帘揭。对语画梁消息,香泥砌花屑。昆明事,休更说。费梦绕、建章宫阙。晓啼处,稳击金狨,双灯笼月。
在宋代词坛的璀璨星空中,张矩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思,绘就了一幅幅动人的词画。《应天长·柳浪闻莺》便如其中的一颗明珠,闪烁着独特的艺术光芒,将春日的柳浪与莺歌交织成一场如梦如幻的诗境,让读者在字里行间,领略到岁月的流转与生命的韵律。
词的开篇“翠迷倦舞,红驻老妆,流莺怕与春别”,便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春末的景象。翠绿的柳丝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舞者在春的舞台上,跳着一场慵懒而优雅的舞蹈,尽显倦态却依旧风姿绰约。而那红花,或许是艳丽的桃花、杏花,她们在春光中绽放得最为绚烂,如今却带着一种“老妆”的姿态,像是岁月沉淀后的从容与淡定。
然而,最动人的当属那流莺,她似乎也感知到了春的即将离去,清脆的啼声中透露出一丝不舍与留恋,仿佛在用她那婉转的歌喉,诉说着对春天的眷恋之情。这三句,不仅以“翠”“红”“莺”三种鲜明的色彩,勾勒出春天的绚丽画面,更通过“倦舞”“老妆”“怕别”等细腻的描写,赋予了景物以人的情感,让整个画面充满了灵动与生机,也为全词奠定了那略带忧伤的情感基调。
“过了禁烟寒食,东风颤钚铁”,寒食、清明时节已过,春意也渐渐阑珊。东风吹拂,带来的是季节的更替,时光的流转。那“颤”的动作,不仅生动地描绘出东风的轻柔与灵动,更似乎让人感受到了岁月在时光的长河中轻轻颤动的痕迹。它颤动着,带着一丝不舍,带着一丝无奈,也带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推动着季节的车轮滚滚向前。
而“钚铁”则更增添了一份沉重之感,仿佛是那坚固的岁月之门,被东风轻轻撼动,发出颤动的声音,预示着一个新的时节即将到来,而另一个时节即将成为过往。这句词,既是对时间流逝的细腻捕捉,也隐含着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与无奈,让读者不禁想起“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那逝去的春光,令人心生惋惜。
“游人恨,柔带结。更唤醒、羽喉宫舌”,游人们在这春色将暮之时,心中满怀着眷恋与遗憾。他们漫步于柳浪闻莺的美景之中,内心的不舍化作了一缕缕柔情,如同那轻轻打结的丝带,缠绕着心灵。而那流莺的啼声,更是如同天籁之音,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
它那清脆的嗓音,仿佛能够穿透岁月的迷雾,直抵人心,让游人们在这春日的余晖中,尽情抒发着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不舍。这“游人恨”与“羽喉宫舌”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让读者仿佛也置身于那春末的柳浪之中,与游人们一同感受着这春日的温情与哀怨。
“画桥远,不认绵蛮,晚棹空歇”,随着词意的推进,画面也渐渐向远方延伸。远处的画桥在朦胧的暮色中若隐若现,那熟悉的景观也变得模糊不清,仿佛是记忆在岁月的风尘中逐渐淡去。而那晚归的舟楫,也停歇了下来,空留一段孤寂与寂静。
这“空”字,蕴含着无尽的意蕴,它不仅仅是舟楫的停歇,更是一种情感的落寞与空虚。在这春末的傍晚,一切都仿佛是那么的宁静而深沉,那画桥、那晚棹,都成为了春日余韵中的一个又一个静止的画面,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时光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
转至下阕,“争似涌金楼,燕燕归来,钩转暮帘揭”,词人以“涌金楼”为背景,引出了另一种景象与情感。涌金楼,那昔日繁华之地,如今却在岁月的洗礼下,显得有些沧桑与静谧。而那燕子归来,似乎是带着一种熟悉而亲切的气息,它们轻盈地飞舞,穿梭于帘幕之间,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那“燕燕”二字的叠用,既增添了燕子生动活泼的形象,也营造出一种轻快的节奏,与上阕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而“钩转暮帘揭”则更添了一份灵动,仿佛那燕子的归来,也给这寂静的楼阁带来了生机与活力,那暮帘在燕子的飞舞中轻轻掀起,宛如岁月的帷幕被轻轻掀开,露出一段段旧日的时光。
这几句,不仅以燕子归来这一生动的场景,唤起了人们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也通过与上阕的对比,深化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让读者在这对比之中,感受到岁月的无情与生命的多姿。
“对语画梁消息,香泥砌花屑”,燕子在屋梁间彼此对语,它们的叽叽喳喳声,仿佛在传递着什么消息。那些从香泥中砌出的花瓣碎片,散落在春末的空气中,带着一丝淡淡的芬芳。这“对语”二字,赋予了燕子以人的情感与智慧,让它们的归来不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对旧日时光的追寻与回忆。
而那“香泥砌花屑”,则不仅仅是对画面的描绘,更是对时光的留恋与对美好记忆的珍藏。花瓣碎片代表着过去的美好时光,而香泥则象征着岁月的积累与沉淀,二者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让读者在这画面中,感受到岁月的悠长与生命的丰富。
“昆明事,休更说。费梦绕、建章宫阙”,这句词中,“昆明”与“建章宫阙”皆为历史典故,代表着往昔的辉煌与繁华。词人在这里劝自己“休更说”,似乎是想让那些曾经的荣光与梦想都化作过眼云烟,不再去追忆。然而,那“费梦绕”三字,又透露出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
即使不愿再提起,那些旧日的梦却依旧在心头萦绕,仿佛是岁月深处的一缕轻烟,萦绕在心间,难以散去。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感慨,更是对人生的一种豁达与超然。岁月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那些曾经的辉煌与荣耀,终究会被时间的巨轮碾过,成为历史的尘埃。而我们所能做的,便是珍惜眼前的时光,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而不是被过往所束缚。
“晓啼处,稳击金狨,双灯笼月”,最后这句,词境再度升华。在那清晨的啼声中,似乎是新的希望在萌动,新的生命在苏醒。而那“稳击金狨”与“双灯笼月”,则营造出了一种庄严肃穆而又宁静祥和的氛围。金狨代表着尊贵与庄重,而双灯则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它们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的宁静而美好,仿佛是岁月给予我们的美好启示: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无论生命经历了多少的波折,只要我们心中有着光明与希望,就能够在这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幸福。
张矩的这首《应天长·柳浪闻莺》,以其细腻的情感、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将春末的柳浪与莺歌,岁月的感慨与人生的思考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词中既有对时光易逝的无奈与惋惜,也有对生活的豁达与超然;既有对美好记忆的珍藏与留恋,也有对未来的期许与憧憬。
它让我们在欣赏春日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生命的韵律与岁月的诗情,让这春日的柳浪闻莺,不再只是西湖边的一处风景,而是成为了心灵深处的一曲永恒的歌谣,回荡在岁月的长河之中,让人回味无穷。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