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南屏晚钟与其他西湖景观初次以西湖十景之名成为西湖山水画题名,南宋文人以此为题名之诗、词甚多。十景景目当时称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钟、麯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
宋亡入元,西湖十景一度冷落萧条。明代,十景有所恢复和建树。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康熙皇帝南巡至杭,逐一品题西湖十景,并刻石立碑,建亭恭护,至此,十景之名成为所在景点标志,并被公认为西湖山水的代表。
“南屏晚钟”景观单元的重要建筑为净慈寺,位于寺院门前题刻“南屏晚钟”景名的御碑是该景观的重要历史物证之一。寺内有十吨重的巨钟,每当夕阳西下,暮霭迷蒙,钟声回荡,山鸣谷应,惹人情思。
应天长(南屏晚钟)
翠屏对晚,鸟榜占堤,钟声又敛春色。几度半空敲月,山南应山北。欢娱地,空浪迹。谩记省、五更闻得。洞天晓,夹柳桥疏,稳纵香勒。
前度涌金楼,笑傲东风,鸥鹭半相识。暗数院僧归尽,长虹卧深碧。花间恨,犹记忆。正素手、暗携轻拆。夜深後,不道人来,灯细窗隙。
在时光的长河中,古词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文人的才情与时代的风貌。这首《应天长(南屏晚钟)》便是一幅细腻的画卷,徐徐展开在读者眼前,将我们带入那充满诗意与遐想的古韵之境。
开篇“翠屏对晚,鸟榜占堤,钟声又敛春色”,便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傍晚时分,翠绿的山峦宛如屏风般矗立,鸟儿栖息在堤岸,钟声悠扬,似将春色都悄然收拢在其中。这里,“翠屏”暗示了山峦的高大与青翠,与“对晚”相呼应,描绘出日暮时分山峦的静谧姿态。
“鸟榜占堤”则描绘了堤上鸟儿栖息的景象,一个“占”字生动地表现出鸟儿对堤岸的占据之态,仿佛它们就是这片堤岸的主人,增添了几分灵动之气。“钟声又敛春色”,钟声在词中往往有着特殊的意象,它悠远、空灵,而这里的钟声更是仿佛有神奇的力量,将弥漫天地的春色都收敛起来。春色本是绚烂而出众,无所不至,可钟声一响,却让这春色变得含蓄内敛,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又带着几分清幽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基调。
“几度半空敲月,山南应山北。”月挂半空,钟声再次响起,山谷回音,山南山北相互呼应。这句词将钟声与月色、山峦巧妙结合,展现了钟声的深远与空灵。钟声在寂静的山林中传播,回荡在山谷之间,山南山北都传来回应,那是一种天地间音律的交流与共鸣。
仿佛这钟声穿越了空间的限制,将整个山林都连成一片,让人心生敬畏,感受到大自然的广阔与神奇。“几度”一词又透露出这种景象并非偶然,而是多次出现,使得这钟声与山林的互动更加深刻,它已成为了这片天地中的一种常态,一种恒定的自然音之,岁月流转,它始终在这山谷间回响,见证着时光的变迁。
接着,“欢娱地,空浪迹。谩记省、五更闻得。洞天晓,夹柳桥疏,稳纵香勒。”曾经的欢娱之地,如今只剩下诗人独自浪迹。在五更时分,诗人依稀记得听到钟声。等到洞天拂晓,柳树夹道的桥边,诗人稳稳地纵马前行。“欢娱地”是往昔美好回忆的所在,然而时光流转,如今只剩下诗人独自徘徊,那种孤独与落寞在对比中尽显。
“空浪迹”描绘出诗人漫无目的的行走,内心的迷茫与漂泊之感跃然纸上。“谩记省、五更闻得”则带有一丝朦胧与回忆的色彩,五更时分的钟声在诗人的记忆中若隐若现,仿佛是往昔的片段在梦中重现,让人不禁陷入对往昔的追忆与感怀之中。“洞天晓”描绘出拂晓时分的景象,洞天本是仙境之意,这里形容清晨的景色如仙境一般,清新而美好。
而“夹柳桥疏”则描绘出柳树夹道,桥上行人稀少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稳纵香勒”则表现出诗人在这样的景色中,稳稳地驾驭着马匹,既有悠然自得的闲适,又带着一种坚定前行的气势,仿佛在追寻着什么,那也许是往昔的回忆,也许是未来的希望,在这清晨的美景中,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下阕“前度涌金楼,笑傲东风,鸥鹭半相识。暗数院僧归尽,长虹卧深碧。”诗人回忆起曾经到访涌金楼,与东风相伴,自在潇洒,连海鸥与白鹭都似与他相识。他暗暗数着僧人归去,只见长虹如卧于深碧的水面。“前度”一词将诗人的思绪拉回过去,涌金楼上的往事如在眼前。
那是一个充满欢乐与自由的时刻,诗人与友人们欢聚,笑傲于东风之中,那种豪情与快意,让人心生向往。而“鸥鹭半相识”则增添了几分亲切与生动之感,仿佛这些自然的生灵也成为了诗人往昔欢乐时光的见证者,它们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与诗人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然而,这种美好的回忆却在“暗数院僧归尽”中渐渐淡去。僧人们的离去,带有一种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无奈。诗人默默地数着僧人的身影,看着他们一一归去,那种孤独感愈发强烈。而“长虹卧深碧”则描绘出一幅宏大的自然景观,长虹如卧龙般横跨于深碧的水面,颜色的对比鲜明而强烈,给人以视觉冲击上的。这壮丽的景色在诗人眼中,似乎也带着一丝凄凉,它静静地见证着人事的变迁,与诗人内心的落寞相呼应,让那种感伤的情绪更加深沉。
“花间恨,犹记忆。正素手、暗携轻拆。夜深後,不道人来,灯细窗隙。”回忆起花间之事,心中犹有恨意。正当伊人素手轻轻采摘花朵之时,夜深人静,不料有人悄然来到,透过微弱的灯光,映照在窗隙上。这里,“花间恨”如同一个悬念,让人心生好奇,那恨从何来?
是对爱情的遗憾,还是对过往人事的不满?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让读者的思绪随着词句的展开而不断深入。“素手暗携轻拆”描绘出伊人采摘花朵的动作,那是一种轻柔而小心翼翼的动作,仿佛怕惊扰了花朵的美梦。而在这样的静谧之中,“夜深後,不道人来,灯细窗隙”的描写更是将氛围渲染到了极致。
夜深人静,本应是一片寂静无声,可却有人悄然来到,那微弱的灯光透过窗隙投射进来,带来了一丝光亮与温暖,却又带着几分窥探与神秘。这种对比强烈的情景,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份紧张与期待交织的复杂心情,让人对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充满了遐想。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色、往昔回忆以及当下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诗人内心的孤独、怀念与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钟声常响,岁月流转,而在这时光的长河中,诗人独自徘徊,回忆着往昔,感慨着当下,那些美好的、遗憾的、欢乐的、忧伤的,都在这词句之间流转,成为了一段永恒的记忆。
这是一首充满诗意与哲思的词,它不仅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更在画面背后传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时光、情感的深刻感悟,让读者在品读中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魅力与情感共鸣。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