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之所以远近闻名,与民间传说《白蛇传》有很大的关系。相传,法海和尚曾将白娘子镇压在塔下,并咒语:‘若要雷峰塔倒,除非西湖水干。’
因建在当时的西关外,故又称为西关砖塔。原拟建十三层,后因财力所限,只造了五层。明代嘉靖时,倭寇入侵,疑心塔内有伏兵,纵火焚塔,仅存塔心。
钱弘俶吴越忠懿王 ,字文德 五代十国时期 ,生卒年: 九二九至九八八。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的最后一位国王。
后汉天福十二年(九四七年)十二月三十(阳历为九四八年二月十二日)将领胡进思趁吴越王钱弘倧夜宴将吏,发动政变,钱弘倧被软禁,钱俶被胡进思迎立为吴越王。钱俶嗣位三十余年,期间恭事后汉、后周和北宋。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九七八年),钱俶奉旨入汴梁,被扣留,不得已自献封疆于宋,先后被封为淮海国王、汉南国王、南阳国王、许王、邓王。九八八年六十大寿,宋太宗遣使祝贺,当夜钱俶暴毙,或有怀疑其被毒杀者,谥号忠懿。好吟咏,自编其诗为正本集,陶谷为序。今存一首“宫中作”。因而可以得知,雷峰塔为钱俶为庆祝宠妃黄氏得贵子而修建。
应天长(雷峰夕照)
磬圆树杪,舟乱柳津,斜阳又满东角。可是暮情堪剪,平分付烟郭。西风影,吹易薄。认满眼、脆红先落。算惟有,塔起金轮,千载如昨。
谁信涌金楼,此际凭阑,人共楚天约。准拟换樽陪月,缯空卷尘幕。飞鸿倦,低未泊。斗倒指、数来还错。笑声里,立尽黄昏,刚道秋恶。
这首《应天长》描绘的是一幅雷峰夕照的晚景图。雷峰夕照,是杭州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塔就坐落在西湖的南面。每当夕阳西下,塔影亭亭,如披金纱,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词的上阕,开篇“磬圆树杪,舟乱柳津,斜阳又满东角”便为读者勾勒出了雷峰夕照的壮景。磬,是佛教中的一种打击乐器,圆形,平直而薄,声音清脆。这里以“磬圆”来形容夕阳的形状,既写出了夕阳的圆润,又暗示出了雷峰塔周围的佛教氛围。
雷峰塔是一座佛教塔,夕阳照在塔上,仿佛给塔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这种色彩的搭配,让人联想到佛教中的神圣与庄严。树杪,是树枝的末端,夕阳的光芒穿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树梢上,形成了一幅光影交错的画面。
而“舟乱柳津”则描绘了西湖的湖面上,船只来往穿梭,柳津指的是柳树成荫的渡口。夕阳的余晖洒在湖面上,湖面上波光粼粼,船只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灵动。而“斜阳又满东角”则进一步强调了夕阳的辉煌。夕阳的光芒充满了东方的天空,给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感觉。
“可是暮情堪剪,平分付烟郭”,词意开始转折。虽然夕阳的美景令人陶醉,但是暮色渐浓,诗人的心中也涌起了一缕淡淡的惆怅。这种惆怅无法用剪刀剪断,只能任其飘散在烟雾迷蒙的城郭之中。“西风影,吹易薄。认满眼、脆红先落。”西风轻拂,夕阳的影子似乎也变得单薄起来。诗人放眼望去,只见夕阳下的树叶已经变得枯脆,纷纷飘落。这种落叶的景象,增添了词中的悲凉之感。
然而,就在这种暮色中,“算惟有,塔起金轮,千载如昨”。雷峰塔依然矗立在那里,金轮指的是塔顶的金饰,千百年来,它始终屹立不倒,见证着西湖的变迁。这种永恒与短暂的对比,让诗人对雷峰塔产生了深深的敬畏之情。雷峰塔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成为西湖美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词的下阕,诗人从塔的景色转移到了人的活动。“谁信涌金楼,此际凭阑,人共楚天约。”涌金楼是杭州的一个著名景点,诗人登上涌金楼,凭栏远眺,心中不禁想起了与友人的约定。楚天是指南方的天空,诗人与友人约定在这样的美景中相聚,共同欣赏雷峰夕照的美景。
“准拟换樽陪月,缯空卷尘幕。”诗人准备了酒樽,准备在这美好的夜晚与友人共饮,欣赏明月。缯空是指天空纯净,没有尘埃,诗人希望在这个时刻,能够远离尘世的喧嚣,与友人共度一段宁静的时光。
“飞鸿倦,低未泊。斗倒指、数来还错。”然而,天边的飞鸿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宁静,它们飞翔得疲惫了,却还没有找到可以停歇的地方。诗人抬头仰望星空,想要数一数星星,却发现自己的手指也变得笨拙起来。这种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最后,“笑声里,立尽黄昏,刚道秋恶。”诗人和友人沉浸在雷峰夕照的美景中,笑声不断。他们一直立在黄昏中,直到夕阳落尽,才感叹时光的流逝。然而,诗人又说“刚道秋恶”,似乎在说秋天虽然美好,但也有它的忧愁。这种矛盾的情感,让整首词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色彩。诗人既陶醉于雷峰夕照的美景,又感叹时光的短暂与人生的无常。
综上所述,这首《应天长》通过对雷峰夕照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夕阳、雷峰塔、飞鸿、涌金楼等,营造出了一幅绚丽多彩、意境深远的画面。同时,诗人通过对比、转折等手法,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让这首词不仅具有优美的艺术价值,也具备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