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说法来自于白蛇传传说,相传许仙和白娘子情断的故事发生在这里,故而得名断桥;第三种说法在明代《西湖游览志》中有记载,断桥与白堤相连,从孤山而来的白堤到此中断,所以称为断桥;
第四种说法则是由于杭州温度较高,冬日雪过天晴,当桥的阴面还白雪皑皑时,桥的阳面雪已化,从远处看来,桥像从中间断了一般,因此得名断桥。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康熙御笔亲题西湖十景中的“断桥残雪”后,“段家桥”便更名为“断家桥”,就是后来的断桥。
应天长(断桥残雪)
甃澌冱晓,篙水涨漪,孤山渐卷云簇。又见岸容舒腊,菱花照新沐。横斜树,香未北。倩点缀、数梢疏玉。断肠处,日影轻消,休怨霜竹。
帘上涌金楼,酒滟酥融,金缕试春曲,最好半残鳷鹊,登临快心目。瑶台梦,春未足。更看取、洒窗填屋。灞桥外,柳下吟鞭,归趁游烛。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冬日雪后西湖的景色,清冷中透着生机,萧瑟中带着秀丽,词人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巧妙交融,营造出一种空灵而深沉的意境。
“甃澌冱晓,篙水涨漪,孤山渐卷云簇。”开篇便勾勒出一幅清晨西湖的画面,湖面结冰,寒气逼人,但随着天光渐亮,冰开始消融,湖水也渐渐没了束缚,开始活跃起来,水波荡漾。
而远处的孤山,被云雾环绕,仿佛是云朵在孤山脚下聚集,又像是孤山在云雾中慢慢显出身形。词人抓住了清晨时分的这种微妙变化,以简洁凝练的笔触将湖水、孤山、云雾等元素组合在一起,使画面层次分明,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为全词奠定基调。
“又见岸容舒腊,菱花照新沐。”岸容舒腊,意味着冬天即将过去,岸边的景色也开始有了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渐变,是一种自然的舒缓,而不是突兀的。菱花在水中摇曳,仿佛刚刚沐浴过一样,清新而灵动。
这里通过对岸边景物的描写,细腻地展现了季节交替的过程,也透露出词人对季节变化的敏锐感知。“横斜树,香未北。倩点缀、数梢疏玉。”树枝横斜,虽然花朵还没完全开放,香气尚未远播,但树枝上已经挂上了些冰珠,像是稀疏的玉石点缀其中。这种描写既符合冬日雪后的景象,又赋予了树枝一种别样的美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富生动。
“断肠处,日影轻消,休怨霜竹。”夕阳西下,日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消失,这种时光的流逝让人感到一丝惆怅,仿佛有一种断肠之感。但词人却劝慰道不必去怨那霜竹。霜竹本是凄冷之物,但在词人眼中,它却承载着一种坚韧与不屈。这里词人以物寄情,通过对日影、霜竹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一种豁达的心境。
下阕转而写人,“帘上涌金楼,酒滟酥融,金缕试春曲。”在涌金楼的帘子上,映照出楼内酒宴的热闹场景。美酒在杯中荡漾,酥油融化,人们在宴会上演唱着春天的曲子。这里描写了西湖边的繁华景象,与上阕的自然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词人通过对宴会上的描写,展现出了人们在冬天即将过去时的愉悦心情,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安定繁荣。
“最好半残鳷鹊,登临快心目。”登上半残的鳷鹊楼,视野开阔,心情也变得舒畅愉悦。这种登高望远的描写,不仅拓宽了画面的广度,也进一步深化了词人的情感体验,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内心的豁达与开朗。
“瑶台梦,春未足。更看取、洒窗填屋。灞桥外,柳下吟鞭,归趁游烛。”词人仿佛做了一个瑶台之梦,梦中春天的气息还未完全到来,但窗外的雪花却越下越大,仿佛要填满整个屋子。这种描写既符合冬日雪后的景象,又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最后两句,“灞桥外,柳下吟鞭,归趁游烛”,则描绘了词人在雪后归途中的情景。灞桥、柳树、吟鞭这些意象的组合,充满了诗意,而“归趁游烛”则透露出词人内心的急切与兴奋,他急于回到温暖的家中,结束这美好的一天。这里以动景收尾,使得整首词的意境更加深远,也给人留下了更多遐想的空间。
整首词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融入了词人的情感体验,通过对冬日雪后西湖的细腻描绘,展现出了词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词中意象丰富,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既具有画面感,又富有诗意,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首《应天长·断桥残雪》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将冬日的西湖描绘得如诗如画。词人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捕捉自然景色的细微变化,使整首词充满了灵动之美。
词的上阕,词人如同一位高超的画家,以湖水、孤山、云雾、树枝等元素为画笔,勾勒出一幅冬日清晨西湖的画卷。湖面结冰,寒气逼人,但随着天光渐亮,冰开始消融,湖水也开始活跃起来,水波荡漾,仿佛在诉说着冬天即将过去的讯息。
而远处的孤山,被云雾环绕,仿佛是云朵在孤山脚下聚集,又像是孤山在云雾中慢慢显出身形,朦胧而神秘。词人抓住了清晨时分的这种微妙变化,以简洁凝练的笔触将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使画面层次分明,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为全词奠定基调。
接着,词人将视线转向岸边,岸容舒腊,意味着冬天即将过去,岸边的景色也开始有了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渐变,是一种自然的舒缓,而不是突兀的。菱花在水中摇曳,仿佛刚刚沐浴过一样,清新而灵动。这里通过对岸边景物的描写,细腻地展现了季节交替的过程,也透露出词人对季节变化的敏锐感知。
树枝横斜,虽然花朵还没完全开放,香气尚未远播,但树枝上已经挂上了些冰珠,像是稀疏的玉石点缀其中。这种描写既符合冬日雪后的景象,又赋予了树枝一种别样的美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富生动。
夕阳西下,日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消失,这种时光的流逝让人感到一丝惆怅,仿佛有一种断肠之感。但词人却劝慰道不必去怨那霜竹,霜竹本是凄冷之物,但在词人眼中,它却承载着一种坚韧与不屈。这里词人以物寄情,通过对日影、霜竹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一种豁达的心境。
下阕转而写人,涌金楼的帘子上,映照出楼内酒宴的热闹场景。美酒在杯中荡漾,酥油融化,人们在宴会上演唱着春天的曲子。这里描写了西湖边的繁华景象,与上阕的自然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词人通过对宴会上的描写,展现出了人们在冬天即将过去时的愉悦心情,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安定繁荣。
登上半残的鳷鹊楼,视野开阔,心情也变得舒畅愉悦。这种登高望远的描写,不仅拓宽了画面的广度,也进一步深化了词人的情感体验,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内心的豁达与开朗。
词人仿佛做了一个瑶台之梦,梦中春天的气息还未完全到来,但窗外的雪花却越下越大,仿佛要填满整个屋子。这种描写既符合冬日雪后的景象,又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最后两句,“灞桥外,柳下吟鞭,归趁游烛”,则描绘了词人在雪后归途中的情景。
灞桥、柳树、吟鞭这些意象的组合,充满了诗意,而“归趁游烛”则透露出词人内心的急切与兴奋,他急于回到温暖的家中,结束这美好的一天。这里以动景收尾,使得整首词的意境更加深远,也给人留下了更多遐想的空间。
整首词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融入了词人的情感体验,通过对冬日雪后西湖的细腻描绘,展现出了词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词中意象丰富,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既具有画面感,又富有诗意,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首《应天长·断桥残雪》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地展现了冬日西湖的景色与词人的情感体验。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画卷,也是一首动人的诗篇。词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真挚抒发,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冬日的寒冷与春天的温暖。
同时,这首词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情感的真挚与深沉,使得这首词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经典之作。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