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认为圣人是像猩猩那样的吗?那么猩猩之类可是鸟兽啊。童谣可以不学而知,可以算是神而先知了。如果认为圣人是像童谣那样吗?那么童谣可是一种妖象啊。世间圣、神的东西可以认为是巫吗?鬼神通过巫的口来指示人。
如果认为圣人是像巫那样的吗?那么做巫的人也是一种妖啊。巫与妖象同属一种气,那么与圣人就不属于一类了。巫与圣人不同,那么圣人也就不能称为神了。不能称为神,那就属于贤人一类的了。与贤人同属一类,那么圣人所知的就与贤人没有什么不同了。
至于他们有所差别,是由于他们所掌握的“道”不一样。圣人走得快,贤人走得慢;贤人才能多,圣人智慧多。他们所掌握的是同一种“道”,只是量的多少不同而已;他们所走的是同一条路,只是走得快的超过了走得慢的而已。
应天长(平湖秋月)
候蛩探暝,书雁寄寒,西风暗剪绡纤。报道凤城催钥,笙歌散无迹。冰轮驾,天纬逼。渐款引、素娥游历。夜妆靓,独展菱花,淡绚秋色。
人在涌金楼,漏迥绳低,光重袖香滴。笑谏又惊凄鹊,南飞傍林阒。孤山影,波共碧。向此际、隐逋如识。梦仙游,倚遍霓裳,何处闻笛。
这首《应天长(平湖秋月)》是一幅精美的秋夜画卷,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物、人物情思和音乐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凄美、清冷又不失灵动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的秋夜之中,感受着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美的无限向往。
开篇“候蛩探暝,书雁寄寒,西风暗剪绡纤”,描绘了深秋傍晚的景象。候蛩,即蟋蟀,象征着秋天来临,《诗经》中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描写,蟋蟀的叫声似乎在探寻着夜色的降临,为寂静的秋夜增添了一丝生机与声响。书雁寄寒,又形象地描绘出大雁南飞,带来寒意的同时,也传递着某种思念与牵挂。
而“西风暗剪绡纤”中的“西风”象征着秋天的气息,“绡纤”指代轻薄的丝织品,这里通过西风将丝织品般的云彩轻轻剪开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秋夜天空的澄澈与秋风的轻柔。这三个短句连用,不仅从听觉和视觉上勾勒出秋夜的氛围,还巧妙地引出了后续的描写。
“报道凤城催钥,笙歌散无迹”进一步描绘出了城市夜幕降临的场景。“凤城”是京城的美称,“催钥”意味着关闭城门,随着城门的关闭,城市的喧嚣也逐渐平息,原本热闹非凡的笙歌也随之散去,无影无踪。这一句不仅表现了时间的推移,也巧妙地为接下来对静谧秋夜的描写做铺垫,从热闹到寂静的转变,使得随后的秋夜景色更加突出,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氛围。
“冰轮驾,天纬逼。渐款引、素娥游历。”这里将月亮比作“冰轮”,形象地描绘出其皎洁明亮、清冷如冰的特点,生动地描绘出月亮升起的景象。“天纬逼”指的是月光靠近,似乎要将天地间的各个角落照亮。
“渐款引、素娥游历”则进一步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月亮人格化为嫦娥,她在夜空中缓缓游走,仿佛在欣赏着人间的秋夜美景。这种拟人化的描写不仅赋予了月亮灵动的生命力,也使得整个秋夜的画面更加富有诗意,让读者仿佛能看到月亮在夜空中轻盈漫步的姿态,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美好。
“夜妆靓,独展菱花,淡绚秋色。”这句将视角转向人间,描绘出女子在月光下精心打扮的场景。女子精心装扮,对着菱花镜(古代铜镜的一种,也指池面)欣赏自己美丽的容颜。而“淡绚秋色”则巧妙地将女子的妆容与秋夜的景色融合在一起,她的容颜与秋夜的景色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淡雅而绚烂的画面,既表现出女子的美貌,也烘托出秋夜的宁静与美好,两者相得益彰,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而富有层次。
“人在涌金楼,漏迥绳低,光重袖香滴。”这一句将人物引入画面,描绘出诗人在涌金楼上赏月的情景。漏迥绳低,说明已是深夜,而诗人依然伫立在楼上,显示出他对这秋夜景色的喜爱之情。“光重袖香滴”则从细节上描绘出月光的皎洁与明亮,月光洒在衣袖上,仿佛有重量一般,同时也暗示出衣袖上散发出的香气,这种细节描写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也从侧面表现出诗人对周围环境的细腻感受,以及他在秋夜中的闲适与宁静。
“笑谏又惊凄鹊,南飞傍林阒。”诗人沉浸在宁静的秋夜中,却不经意间惊扰了栖息的喜鹊,喜鹊被惊起后凄然地向南飞去,消失在静谧的林中。“笑谏”二字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与幽默,他仿佛是在无意间与喜鹊开了个玩笑,而喜鹊的飞走又让他意识到秋夜的寂静与凄凉。这种动静结合的描写,既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又巧妙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从闲适到被凄凉所触动,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富有情感张力。
“孤山影,波共碧。”诗人将目光投向远处的孤山,孤山在月光的映照下,投下清晰的倒影,与碧波荡漾的湖水相互交融。这里通过对孤山和湖水的描写,进一步营造出秋夜的宁静与空灵。孤山独立,象征着一种孤独与清高,而湖水的碧绿则增添了一份清新与灵动。诗人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丰富了画面的色彩,也传递出他内心的某种孤独与感慨,仿佛在暗示着人生的孤独与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向此际、隐逸如识。”这句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在这个宁静的秋夜,诗人仿佛感受到了隐逸生活的美好。他似乎与那些隐居山林的高士产生了共鸣,对那种远离尘世喧嚣、与自然为伴的生活充满了向往。这种情感的传达,使得整首词的意境更加深远,不仅停留在对秋夜美景的描绘上,更深入到对人生境界的思考。
“梦仙游,倚遍霓裳,何处闻笛。”结尾的这几句将画面推向了高潮。诗人沉浸在秋夜的美景中,仿佛进入了一场仙游之梦。“倚遍霓裳”可能暗示着诗人欣赏着如天仙般的月光和秋景,如同欣赏着仙乐“霓裳羽衣曲”一般。“何处闻笛”则引发读者的想象,在这片宁静的秋夜中,远处传来的笛声仿佛打破了这份寂静,却又增添了一份空灵与凄美。
这笛声可能来自远方的隐者,也可能来自诗人的内心深处,它象征着一种对远方的思念、对理想的追求,或是对人生岁月的感慨。笛声的引入,让整个画面更加富有层次和深度,使得诗人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也让读者在欣赏秋夜美景的同时,感受到那份难以言喻的情感共鸣。
整首《应天长(平湖秋月)》通过对秋夜美景的细腻描绘以及人物情感的深入传达,构建出一幅如梦如幻的秋夜画卷。从开始的蟋蟀、大雁、西风营造的氛围,到月亮升起后与人间景色的相互映衬,再到诗人登上高楼赏月时内心的宁静与情感的起伏。
最后以梦仙游、闻笛声作为结尾,将意境推向高潮,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既能欣赏到秋夜的美景,又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闲适以及对人生、理想的思考。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得整首词充满了诗意与韵味,成为一首描写秋夜的经典之作。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