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至清代,是传统文化艺术成熟期的景观代表作,融合了诗、画、景的审美与哲学特质。十景涵盖四季(如苏堤春晓的初春、平湖秋月的仲秋)、昼夜(如雷峰夕照的黄昏、南屏晚钟的夜晚)以及气象变化(如断桥残雪的冬日),并包含堤、岛、桥、亭等多样景观元素。‌‌

苏堤春晓‌:北宋苏轼疏浚西湖时以葑泥筑堤,初春时桃柳夹岸,湖光如画。

说项讬七岁,这一定是有十岁了;说他教孔子,这一定是孔子去问过他。说黄帝、帝喾生下来就能说话,这也一定是生下来几个月了。说尹方二十一岁,这也一定是将近三十岁了;说他没有什么师友,又不学习写字,这也一定是他出外或在家学习过了。

世间习俗称赞别人时总是超过实际情况,说别人的坏话往往超过了他的罪恶。世俗传说颜渊十八岁登泰山,望见吴都阊门外有一匹拴着的白马。考查实际情况,可以肯定颜渊是三十岁,没有登泰山,也没有望见吴都的阊门。对项讬、尹方的称誉,就如称誉颜渊这类情况一样。

人的才智有高低之分,认识事物要通过学习才行。通过学习才能知道,不请教别人就不能认识事物。子贡说:“我的老师是无处不学习的,可是又何必要有个固定的老师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学问。”五帝、三王,都是有所师法的。

有人说:“这是为了给人们做榜样。”我说:精心思考也可以作为人们的榜样,为什么一定要以勤学做榜样呢?事理很难凭空思考而得知,贤圣的才能却可以通过学习而具备。那些称为“神”的,是不学而知的;哪些称为“圣”的,必须通过学习才能成为圣。

因为圣人也需要学习,所以知道他并不是神。天地之间,含有血气的动物,没有天生就知道一切的。猩猩知道过往人的姓名,喜鹊知道未来的喜事,因为它们承受了天的本性,自然就是如此的。

应天长(苏堤春晓)

曙林带暝,睛霭弄霏,莺花未认游客。草色旧迎雕辇,蒙茸暗香陌。秋千架,闲晓索。正露洗、绣鸳痕窄。费人省,隔夜浓欢,酲处先觉。

重过涌金楼,画舫红旌,催向段桥泊。又怕晚天无准,东风妒芳约。垂杨岸,今胜昨。水院近、占先春酌。恁时候,不道归来,香断灯落。

张矩的《应天长·苏堤春晓》是一首充满诗意与细腻情感的作品。它以苏堤春晓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意象、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西湖晨光初露时的美景,同时也蕴含了词人对往昔时光的回忆和对当下情景的感慨。

开篇便勾勒出一幅清晨的画面:树林中还带着夜晚的幽暗,天边的云雾在阳光的映照下若隐若现,轻薄的雾气仿佛在轻轻舞动。莺啼燕语,繁花似锦,但这些美好的景致似乎还未真正识得游客的到来。词人用“未认游客”这一微妙的细节,传达出一种初到此地的陌生感和新鲜感,仿佛大自然的美还在沉睡之中,尚未完全苏醒。这里既描绘了清晨的朦胧,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微妙情感——一种淡淡的惆怅和期待。

“草色旧迎雕辇”,这里的“旧”字耐人寻味。它暗示了这片草地曾经迎来过华丽的车驾,或许是昔日帝王游览西湖的盛景。“蒙茸暗香陌”则进一步描绘了小路两旁的青草茂盛,带着微弱的香气,这种香气是自然的、淡淡的,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更通过“旧迎雕辇”这一细节,引入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忆,为全词增添了一抹怀古的色彩。

“秋千架,闲晓索。正露洗、绣鸳痕窄。”这里词人转向了具体的景物描写。“秋千架,闲晓索”描绘了秋千架在清晨的寂静中,索子静静垂下,显得格外清闲。而“正露洗、绣鸳痕窄”则细腻地描绘了露水洗净了秋千上的痕迹,显得格外清新。这一句通过对秋千架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清幽而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

最后一句“费人省,隔夜浓欢,酲处先觉”,词人从景物描写转向内心感受。这里的“隔夜浓欢”指的或许是昨夜的欢愉,而“酲处先觉”则传达出一种宿醉初醒时的恍惚与清醒。词人通过这种由外而内的描写,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联系在一起,展现了清晨的宁静与内心的复杂情感。

“重过涌金楼”表明词人曾经来过这里,这次重游自然会带有一种怀旧的情感。“画舫红旌”描绘了华丽的船只和飘扬的旗帜,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氛围。而“催向段桥泊”则暗示了船只的行进方向和速度,仿佛有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这一句通过描写行舟的过程,进一步展现了西湖的美景和词人对这次重游的期待。

这里词人转而描绘对天气的担忧。“又怕晚天无准”传达出一种对天气变化的敏感,仿佛担心美好的时光被打破。“东风妒芳约”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东风描绘成一个嫉妒的第三者,生怕它会吹散了这段美好的约定。这一句不仅描绘了天气的变化,更深化了情感的表达,传达出词人对这段美好时光的珍惜。

“垂杨岸,今胜昨”描绘了柳树的成长和变化,今天的柳岸比昨天更加美丽。而“水院近、占先春酌”则暗示了词人即将靠近水边的庭院,准备享受早春的酒宴。这一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对当下美好时光的享受,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愉悦。

最后一句“恁时候,不道归来,香断灯落”则传达出一种无奈和感伤。词人在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时,却也不得不面对时光的流逝和归去的现实。香消灯灭,象征着美好时光的结束,也传达出一种淡淡的惆怅。

张矩的这首《应天长·苏堤春晓》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作品。词人通过对苏堤清晨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西湖晨光初露时的朦胧之美;同时,又通过对往昔时光的回忆和对当下情感的抒发,增添了一抹怀古与感伤的色彩。上阕从自然景色入手,引出内心感受;下阕则进一步深化情感,通过描写行舟和对天气的担忧,传达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无奈。

整首词的意境优美而清幽,语言细腻而生动。无论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还是对内心情感的抒发,都显得恰到好处,没有丝毫的生硬之感。词中多次运用拟人、怀旧等手法,使景物与情感相互交织,令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微妙变化。

苏堤春晓作为西湖十景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赞美的对象。张矩的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苏堤春晓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更是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百态的深刻思考。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词人对美好时光的享受,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以及面对现实的无奈与感伤,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首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张矩的《应天长·苏堤春晓》是一首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它让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词人的情感世界,让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得以领略古代文人的诗意情怀,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