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去也能看,真上去了却也不敢乱看,知其名重,故有迟疑。即使没有师友,也已经有所提问与接受指教了;不学写字,已经摆弄过笔墨了。小孩刚生下来,耳目才开始张开,即使有圣性,怎么能有知识呢?

项讬虽然才七岁,但他三四岁时,已经能接受容纳人们所讲的事情了。尹方虽然才二十一岁,但他十四五岁时,已经有许多所闻所见了。天性聪明才智过人,独自思考无所依据,没有觉察到预兆,不见类似的效验,往下推想到百代之后,会有马生牛,牛生驴,桃树结李子,李树结梅子,圣人能预见到这些情况吗?

往下推想到百代之后,会有臣杀君,子杀父,像颜渊那样的仁人,像曾参那样的孝子,像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像子贡、宰予那样的能言善辨的人,圣人能预见到这些情况吗?

孔子说:“如果将来有人继承周朝的礼制,即使经过一百代,它的损益情况也还是可以预见得到的。”又说:“后辈是可令人敬畏的,怎么能知道后来的人不如现在的呢?”孔子论将来礼制的增减改易,称为“可以知道”,讲后辈,称为“怎么知道”。这是因为后辈的情况难以断定,而制度的增减改易容易判明的缘故。

这些例子都比较遥远,不是人们所能耳闻目见的。让一个人站立在墙的东面,叫他发出声音,让圣人在墙的西面听他的声音,圣人能知道这个人皮肤黑白、身材高矮、籍贯、姓名和家族渊缘吗?水沟里有流尸,山泽里有枯骨,头发和面孔都烂掉了,肌肉都腐烂消失了。

让人去询问圣人,圣人能知道他是务农还是经商,年龄大小,以及犯什么罪而被处死的吗?并不是圣人无知,而是只凭他的才智是无从知道的。凭他的才智无从知道,不问就不能知道。不问不能知道,这是贤圣同样具有的缺陷。

水龙吟(春晚)

日迟风软花香,因人天气情怀懒。牡丹谢了,酴醿开後,红稀绿暗。慵下妆楼,倦吟鸾镜,粉轻脂淡。叹韶华迤逦,将春归去,沈思处、空肠断。

长是愁蛾不展。话春心、只凭双燕。良辰美景,可堪虚负,登临心眼。雁杳鱼沈,信音难托,水遥山远。但无言,倚遍阑干十二,对芳天晚。

这是一首细腻婉转、充满哀怨与无奈的词作,通过描绘晚春的景象和人物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内心的孤寂与惆怅。

词的开篇 “日迟风软花香,因人天气情怀懒” 便营造出一种慵懒、倦怠的氛围。“日迟” 描绘出春日白昼渐长,阳光和煦却略显慵懒地洒落;“风软” 则刻画出微风轻柔,没有一丝凛冽之感,仿佛在轻抚万物;“花香” 更增添了一份迷人的气息,芬芳四溢,似乎要将人笼罩其中。然而,在这看似美好的春日景象下,“因人天气情怀懒” 点明了主人公的情怀,仿佛因这春日的慵懒氛围而受到感染,内心也变得懒散、提不起兴致来,为下文抒发情感奠定了基调。

“牡丹谢了,酴醿开后,红稀绿暗” 三句描绘了晚春时节的典型景象。牡丹乃花中之王,其凋谢意味着繁花似锦的春日即将过去;酴醿花虽晚开,但它的绽放也预示着春天即将结束。花朵的颜色逐渐从鲜艳的红色变得稀疏,而绿色则占据了主导地位,暗示着枝叶茂盛而花朵凋零的景象,通过色彩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晚春的萧瑟与落寞,进一步加深了词中的凄凉之感。

“慵下妆楼,倦吟鸾镜,粉轻脂淡” 转向对人物的描写,刻画出一位因春日的慵懒而无心装扮的女子形象。她懒洋洋地不愿走下妆楼,对着鸾镜也提不起吟诗作对的兴趣,脸上的脂粉因久未修饰而显得轻淡,从侧面反映出她内心的忧愁和对生活的倦怠,这种外在的状态与前文的懒散情怀相互呼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叹韶华迤逦,将春归去,沈思处、空肠断” 则直接抒发了主人公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和痛苦。“韶华” 代表美好的青春年华和春日时光,“迤逦” 描绘出时光缓慢而无情地流逝,将春日带走。主人公在深深的沉思中,只能无奈地叹息,内心的痛苦如肠寸断,这种对时光的留恋和对无法挽留的遗憾,充满了无尽的哀怨和忧伤,是全词情感的核心体现。

下阕 “长是愁蛾不展。话春心、只凭双燕” 继续深化女子的愁绪。她的愁眉始终无法舒展,这份愁绪无人可诉,只能寄托于双飞的燕子,希望它们能够传递自己的春日心事。然而,燕子终究无法理解她的情感,这种借助外物传递情感却无果的描写,更加凸显了主人公的孤独与无助。

“良辰美景,可堪虚负,登临心眼” 三句表达出对美好时光和景色被辜负的惋惜之情。“良辰美景” 本是令人愉悦的时刻,但在主人公看来,却难以承受这种虚度,她连登高望远欣赏风景的心思和眼力都提不起,进一步强化了内心的失落和无奈,显示出愁绪对她的深深困扰。

“雁杳鱼沈,信音难托,水遥山远” 通过描写音信难通的困境,加深了词中的孤寂之感。大雁和鱼儿都难以传递消息,山高水远,使得主人公无法将自己的思念之情传达给远方的所思之人,这种距离上的阻隔和信息的不通,让她陷入了更深的思念和痛苦之中,使愁绪愈发深沉。

结尾 “但无言,倚遍阑干十二,对芳天晚” 则描绘出主人公在无奈与忧伤中默默忍受的画面。她只能无言地倚靠在栏杆上,反复徘徊,面对着逐渐逝去的春日傍晚,这无尽的等待和空虚的陪伴,将内心的惆怅和孤寂推向了高潮,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和共鸣。

整首词通过对晚春景象的细腻描写和人物情感的深刻刻画,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时光流逝的感慨、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以及主人公的孤寂愁苦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让人在欣赏词句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哀怨与无奈。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