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文,字庶成,南徐(今江苏镇江)人。张榘之子。《江湖后集》卷十四载其词四首。因作者生平不详,很难确定此词作于何时。考《全宋词》将张绍文词编在朱埴之后,朱埴乃宝祐四年(一二五六)第一甲第十六人,则此时距宋室南渡已有百年。

端平元年(一二三四)蒙古灭金后,矛头转向南宋。淮水是当时对峙的前线,作者在淮水边的城市目睹南宋朝廷文恬武嬉,在积弱中坐销岁月,遥想久未收复的中原,不禁感慨系之,写下了这首词。

作者来到淮河岸边的一座小城,登高北望,痛感故都沦没,中原未复,不禁悲愤满怀。他认为虽然边关暂时平静无事,但战争并未结束,失地尚待收复,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感到不满,又对自己壮志难展感到不平。全词以设问句提出问题,以生动的比喻阐明问题,以回旋往复的曲调表达感情,词意扬抑交替,加强了艺术感染力。

酹江月(淮城感兴)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一枰棋坏,救时著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译文

举起酒杯,呼问明月,故都汴京究在何处?可月色朦胧,唯见淮山影影幢幢。我抚拭利剑,频频相看,胸中激荡着建立功勋的豪情,然而空怀一腔抱负,徒有忠心耿耿。皇室宫殿充斥着腥膻之气,京城的衣冠文物也已荡然无存。中原失地,谁去收复,谁去重整?国家大事犹如弈棋,棋成劣势,应付的策略招数更要小心谨慎。

虽然前方传来通报战事的文书,玉关的烽火不息,暂时总是说时局平静。满地战火烟尘尚未平息,沦陷的中原谁能平定?一想到此,我真想立刻驾雾腾云,上天驱除笼罩山河的阴影。我心中不平高呼长啸,夜色沉沉,寒风阵阵,霜重露冷。

赏析

《酹江月》即《念奴娇》,音节高亢激切,适宜抒写豪壮和惆怅的感情。围绕重整河山的政治抱负,开篇三个问句,起语不凡。“举杯呼月”,仿效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的浪漫奇情,而将五言诗句缩成四言,更加精炼和刚劲有力。

作者举杯高声问明月:“神京何在?”问月的举动本身已充分表现了满腔受压抑之情无人倾诉。神京指北宋故都汴京,自徽、钦俘死异域,多年来和战纷纭,至今仍是故土久违。作者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在高问“神京何在”这种高昂激越的句子之后接上“淮山隐隐”,凄迷之情寓于凄迷之景。

“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用“频看”与“惟有”突出问题的严重性及作者的急迫心情。“频”字是描述爱国志士为恢复中原这个“勋业”,与在朝的昏君佞臣苟安偷生,悉成对比;“惟有”二字是点睛之笔,志士仁人为恢复中原,频频“看剑”,而报国无门。词的第一小段就表现出了语气和词意的跌宕起伏。

“宫阙腥膻,衣冠沦没”,作者直用事实来设问,自汴京失守后中原故土衣冠文物荡然无存,面对占领者肆意横行,作者悲愤填膺,发出正气凛然的一声高问:“天地凭谁整?”此句一出,词的意境升高,作者的这个“谁”,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千千万万爱国志士。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时局已坏,危机四伏,行将一发而不可收拾。

所以,他大声疾呼:“一枰棋坏,救时著数宜紧。”将岌岌可危的时局比作形势不妙的棋局。棋局不好,必须出“手筋”,出“胜负手”,丝毫不容缓懈。这一比喻鲜明生动,正是对当时苟且偷安的执政者的当头棒喝。

词的上片用“问神京何在?”“天地凭谁整?”将政治形势与任务摆出,并以救棋局为例生动地说明应采取紧急措施。下片则针对存在的问题,发出第三问:“毕竟中原谁定?”这是作者“感兴”的顶点,同时表明自己的态度与苦闷。“虽”“暂”,都是点睛之笔,揭露南宋朝廷醉生梦死,不图匡复。

“幕府文书”,指前方军事长官所发出的公文;“玉关烽火”,代指前线军中的讯息。现在虽都“暂送平安信”,前方暂告平静无事,但干戈未止,战事未休,蒙古人正在窥伺江南,这种安宁只是一种假象,是火山爆发前的安宁。

然而,当朝权贵不理睬收复失地的主张,不启用抗战人才,反而压制民气,因此,作者在“满地干戈犹未戢”之后发出“毕竟中原谁定”之问,其声颇带悲悒气氛,流露出一个爱国者为国家生死存亡的忧愁,同时也暗含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感。

表面上,“毕竟中原谁定”一句与上片的“天地凭谁整”文义略同,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天地凭谁整”基础上的词意递进,加深思想感情。“定”字是重笔,给朝廷指出严峻的现实:如果南宋不恢复失去神京和中原,就会让蒙古人占领。

“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山河影,传说月中阴影原是地上山河之影。这里作者借拂拭月亮表现澄清中原和重整河山的强烈愿望。最后两句则另换意境,亦照应首句。

尽管作者幻想“飘然直上”,去扫除阴霾,但无法摆脱污浊可憎的现实的羁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不禁使人郁悒侘傺,迸发的感情受到压抑,于是“倚风长啸”,倾吐悲愤怨气。“夜深霜露凄紧”则透露出严酷的时代氛围,结尾仍是扣人心弦的。

从艺术特点上来看,这首词像是一篇用词的形式来写的政治论文。语言方面,以设问句提出问题,以生动的比喻阐明问题,不施脂粉,但言简意赅,如壮士弹剑,散逸豪迈倜傥之气。前人写词大多先求有精彩的开头,承接比较和缓,换片时再求突起,通常这样能使词显得有波澜,有起伏,避免平铺直叙。

这首词作者却另辟蹊径,不是采用大起大伏的笔势,而是将悬河泻水般的感情用一扬一抑、小起小伏,回旋往复的曲调表达出来。以词调本身中因轻重、长短、高低相间而产生的节奏,配以词意上的扬抑交替,加强了艺术感染力。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