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人无完人。就很容易找到一些小瑕疵,毁坏由此而生。得之者升意,去之者失心,中秋雨,秋雨声渐,不与古人。

项讬年仅七岁就教导孔子。考察他七岁时尚未进入小学而教导孔子,这是天生的自知了。孔子说:‘天生就知道的,是上等;通过学习而知道的,是次一等。’只说天生就知道的,不讲学习和请教别人,说的就是像项讬这样的人。王莽的时候,勃海郡的尹方年纪才二十一岁,没有老师也没有学友,却天生智慧聪明,通晓六艺。

魏都牧淳于仓向皇帝上奏:‘尹方不用学习,得到文章就能读诵,论说道理能引用五经文字,解释文字议论事理,都能满足人们的心意。’皇帝征召尹方,让他辨认鸟虫书,又对他进行策试,他没有不知道的,天下人称他是圣人。没有老师、学友,却通晓六艺,根本不学写字,得到文章却能诵读,这是圣人了。不学自己能知道,没有老师自己能通晓,不是神而先知又是什么呢?”

即使没有师友,也已经有所提问与接受指教了;不学写字,已经摆弄过笔墨了。小孩刚生下来,耳目才开始张开,即使有圣性,怎么能有知识呢?项讬虽然才七岁,但他三四岁时,已经能接受容纳人们所讲的事情了。尹方虽然才二十一岁,但他十四五岁时,已经有许多所闻所见了。

天性聪明才智过人,独自思考无所依据,没有觉察到预兆,不见类似的效验,往下推想到百代之后,会有马生牛,牛生驴,桃树结李子,李树结梅子,圣人能预见到这些情况吗?往下推想到百代之后,会有臣杀君,子杀父,像颜渊那样的仁人,像曾参那样的孝子,像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像子贡、宰予那样的能言善辨的人,圣人能预见到这些情况吗?

浪淘沙(中秋雨)

愁似晚天云。醉亦无凭。秋光此夕属何人。贫得今年无月看,留滞江城。

夜起候檐声。似雨还晴。旧家谁信此时情。惟有桂香时入梦,勾引诗成。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中秋节常常被文人墨客赋予团圆、皎洁、美好的意象。然而,萧汉杰的《浪淘沙(中秋雨)》却别出心裁,以一场中秋夜雨为背景,抒发了深沉而独特的愁绪与感慨。

“愁似晚天云。醉亦无凭。” 这首诗的开头便奠定了深沉的基调。“愁似晚天云”,词人将愁绪比作傍晚时分的云彩,那云彩在天空中聚散无定,形状多变,难以捉摸,正如词人内心的忧愁,既难以排遣,又无法确切地描述其形状与边界。它既不像闪电般猛烈,也不像狂风般肆虐,却如同那渐起的云雾,悄无声息地弥漫在心头。

而“醉亦无凭”更是道出了词人内心的无奈。试图借酒消愁,却发现酒精也无法成为依靠,无法驱散这无边的愁绪。往昔的文人或许能在酒中寻得片刻的慰藉,然而在萧汉杰这里,酒精的麻痹作用也失去了效力,愁绪依然如影随形。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李清照的“愁绪无边丝雨细”,二者皆以细微之物写愁,却各有其妙。

“秋光此夕属何人。” 这是一句发问,充满了无奈与怅惘。中秋本应是月光皎洁、阖家团圆的节日,那美好的秋夜景色,本应属于天下欢聚的众人。然而词人却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似乎在这中秋夜雨中,他感受到了被遗忘、被冷落的孤独。

这句反问看似是对自然的发问,实则是词人内心的呐喊。他眺望着窗外暗沉的天空,秋夜美景无处寻觅,那本应属于中秋的辉煌月色,却在雨幕中消散。而他,这位羁旅之人,更是在这本应团圆的节日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这句词流露出的是一种对命运的无可奈何,也体现了词人内心的漂泊感。

“贫得今年无月看,留滞江城。” 这两句进一步点明了词人的境遇。词人自嘲地称自己因为贫困,连看明月的福气都没有。中秋赏月本是一种风雅之事,也象征着团圆与富足,然而在词人这里,却变成了一种奢望。他被困在江城,无法像往常般自由出入,或许是因为经济的拮据,或许是因为生活的奔波。这种现实的无奈与理想中的中秋美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传统节日面前,词人感受到了生活的落差与无力感。他只能留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眼看着秋雨如幕,将自己与那美好的月光隔离开来。而“留滞”一词,更是透露出一种被困住的压抑感,词人似乎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他渴望逃离,却找不到出路。

“夜起候檐声。似雨还晴。” 这两句体现了词人内心的焦灼与不安。在这样的中秋夜晚,词人无法安然入睡,而是起身聆听屋檐的声响。他在等待着雨声的停歇,盼望着清晨能迎来晴朗的天气。然而,那檐声却总是淅淅沥沥,时而像雨声般滴落,时而又似乎有停歇的迹象,让人捉摸不定。这种似雨还晴的状态,如同词人内心的希望与失望交织。

他渴望着生活的转机,期待着明天的到来,但又无法确定未来是否会有所改变。这种不确定性加剧了他的焦虑,使他在夜晚无法平静。这檐声仿佛是自然对词人内心世界的回应,既不完全顺应他的期待,也不彻底否定他的希望,让他的心灵在等待中煎熬。

“旧家谁信此时情。惟有桂香时入梦,勾引诗成。” 词的结尾,词人回首往昔的家园,感慨于旧日生活的美好与如今心境的落差。他以一种反问的语气,强调了自己此时凄凉与往昔的欢乐形成对比,无人能信。在这样的中秋夜,他只能在梦中回忆起家乡的桂花香。桂花作为中秋的象征之一,常常被文人用来寄托思乡之情,它那馥郁的香气,仿佛能穿越时空,来到词人的梦境。

这桂香不仅引发了他的思乡之情,还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勾引诗成”这一句,体现了词人作为文人的独特情感寄托。在现实中无法排遣的愁绪,却能在笔墨之间找到一丝慰藉。他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古人对话,与自然共鸣。这桂香成为了一种精神的寄托,让词人的灵魂在困境中找到了一个暂时的栖息之所。

整首词作为萧汉杰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雨夜中秋图,却没落于对景物的单纯描摹。而是以中秋夜雨为背景,巧妙地将自身愁绪与生活境遇勾连,使得这愁怨之情既有现实的根源,又在诗意的表达中得以升华。词中对秋光、雨声、桂香等意象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画面感,更在情感的传达上层层递进,从孤独的愁思到生活的无奈,再到对往昔的追忆与现实的感慨,最终归结于一种文人式的自我慰藉。

在这短暂的词篇中,萧汉杰展现出了深厚的情感底蕴与对文字的精准驾驭能力。他的愁绪并非无病呻吟,而是扎根于生活的困苦与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样的中秋夜雨,虽无皎洁月光,却因词人的真情实感而显得格外动人,成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让后人在中秋时节,读来不禁生出几分共鸣与感慨。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