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尔不平,以心自负。(惊蛰雨夜)(诗人)突然涌起一缕春愁,思念让人觉得好像醉酒似的昏昏沉沉难以清醒。(春雨飘渺如烟,打湿了栏杆)泪水渐渐地润湿了我的眼眶。杏花绽放的惊蛰时节,春寒仍在,长夜寂寞却无人陪。也不知道我思念的那个人,知不知道天冷要添件衣服。

菩萨蛮(春雨)

春愁一段来无影。著人似醉昏难醒。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

唾壶敲欲破。绝叫凭谁和。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

已有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春夜怀人念远之情。词中以清丽委婉的笔调,浓稠深挚的情思,描写了作者春夜怀人念远的愁情。全词轻笔淡墨,描摹细腻,构思深曲含蓄,词风清丽婉约,堪称闺怨词中的佳作。

起首二句先写愁。“春愁一段来无影”,愁之来,本无形迹,但作者却用了“一段”来形容它,既表明其愁绪之浓,又使人想见其愁绪之形。而此愁又来无影,不知从何处生,更不知从何时起,可见此愁之生亦非无端,尽管它无影无形,却使人感到其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著人似醉昏难醒”,此句写愁之态,言愁之深。著人,犹言附人、迷人。此句写愁之态,言愁之深。著人,犹言附人、迷人。写其使人昏昏醉意,难以清醒。这二句把春愁写得十分具体可感,一段愁情,竟至如酒醉昏沉,难以自持。笔墨之外,尚有无穷韵味。

接着三句写作者深夜难眠所见之景。时当春夜,细雨霏霏,烟雾笼罩,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更添愁绪。“烟雨湿阑干”,写作者深夜难眠,只见细雨飘洒,烟雾缭绕,浸湿了栏干。语虽平淡,却极能状出作者深夜难眠时的迷蒙心境。

“杏花惊蛰寒”,写作者深夜难眠,只见杏花临风颤抖。蛰,冬眠的虫类。惊蛰,是农历二月间的一个节气,此际冬眠之虫,为春雷所动,故名惊蛰。此时杏花受春雨之淋,已含苞欲放,故易为轻寒所惊。以“惊”字状杏花花蕾轻颤之貌,十分传神。着一“寒”字,又点明题中“春雨”二字,寄寓了作者春夜怀人的凄冷心情。

这三句写景,清新淡雅而又流转自然。过片二句叙写作者深夜难眠时的活动。“唾壶歌缺唾”,唾壶,是古代的痰盂。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载:“王敦初尚主,如厕,见漆箱盛干枣,本以塞鼻,王谓厕上亦下果,食遂至尽。既还,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著水中而饮之,谓是干饭。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后人因称好饮酒而善歌者为“歌缺唾壶”。

这里作者反用其意,言自己因忧愁难禁,虽想借酒浇愁,举杯唱歌以自遣,但酒已喝光,歌也唱完,忧愁仍无法排解。举杯消愁愁更愁,正如李白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足见作者愁思之深重。“诗盎嘲风晚”,盎,古代的一种腹大口小的盛酒器。

嘲风,典出《穆天子传》:“天子之旗,正昼日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缵在下,风师清道,王子虎丑主后,是谓嘲风。”这里借指作者所作之诗。句意谓作者想以吟诗遣愁,但因心怀愁思,一直写到天黑,也未能写出。这二句与过片二句意脉相承,进一步叙写作者深夜难眠时的愁苦无聊。

结尾二句写作者深夜难眠时的幻想。“归梦绕吴淞”,吴淞,在今上海市吴淞口,这里泛指作者怀人念远之地。句意谓作者虽然身在异地他乡,但做梦都想回到吴淞。梦,归梦,绕,绕梦,一个“绕”字,极言其怀人念远、归梦难成之愁苦。结句“一声啼夜鸿”,写作者深夜难眠,忽闻一声夜鸿悲鸣,更添愁思。

鸿雁,向来被认为是替人传递书信的,因此,它常常成为古代诗词中寄托乡思、传递情书的象征。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夜来无寐意彷徨,看尽征鸿天正凉”(文征明《咏雁》)等,都是以鸿雁寄寓深情。这里作者闻夜鸿悲鸣,思乡怀人之情便更加浓烈了。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春夜怀人念远之情,全词以清丽委婉的笔调,浓稠深挚的情思,描写了作者春夜怀人念远的愁情。词之上片侧重写愁,下片侧重写作者深夜难眠时的活动及所见之景,描写细腻,构思深曲含蓄。通篇轻笔淡墨,描摹细腻,构思深曲含蓄,词风清丽婉约,堪称闺怨词中的佳作。

或是

春愁一段来无影。春天是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的季节。潜伏一个冬天的小草,在春风春雨的召唤下,破土而出,长出嫩芽,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蛰伏一冬的小昆虫们,在惊雷的唤醒下,纷纷爬出自己的小窝窝,来尽情地享受春天的空气,沐浴春日暖阳。

春天本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农民播下希望的种子,期盼秋季的丰收。然而,春天对于文人墨客们来讲,却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季节。“春愁一段来无影”,春愁就像一缕春风,来无影去无踪。看不见,摸不着,剪不断,理还乱。

著人似醉昏难醒。春天,思念亲人的愁绪,就像人喝醉酒一样,昏昏欲睡,难以叫醒。不是有这样一句话:“你永远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所以,不是自己睡得太沉,别人叫不醒,而是自己根本就不想醒,“醉翁之意不在酒,酒不醉人人自醉”。就想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借酒消愁,忘记烦忧。只可惜“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烟雨湿阑干。春雨如丝,飘渺如烟,打湿了楼上的栏杆。这里的“烟雨湿阑干”是一个双关语。表面意思是柔柔的春雨,在微风的吹拂下,淋湿了楼外阳台上的栏杆。而更深一层的含义则是,泪水湿润了眼眶。在古诗中,很多地方都用“阑干”比作眼眶。比如宋代 毛滂的词《惜分飞》中,就有这样一句:"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元代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中有过这样的注解:又眼眶谓之阑干。

古人在诗词中,多用“杏花”来代指春天。“杏花雨”就是早春的小雨。南宋的诗僧志南曾经写过一首《绝句》,里面就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把春雨说成“杏花雨”,把春风说成“杨柳风”。还有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诗人眼中,有杏花的季节就是春天。“惊蛰”是春天了的第三个节气,天气乍暖还寒时候,所以诗人用了一句“杏花惊蛰寒”。

唾壶敲欲破。绝叫凭谁和。“唾壶”,是古代富贵人家用来盛唾液的一种器具。口小肚大。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南北朝时期,有位叫刘义庆的,写了一本书《世说新语 豪爽》,其中记载了东晋大臣王敦,每次喝酒后都朗诵曹操的那首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自己一边吟诵着,还一边用玉如意敲打着唾壶给自己打拍子伴奏。时间长了,这个唾壶沿口上,被如意打出了很多缺口。这也是成语“唾壶击缺”的由来。可惜王敦的“千古绝唱”,没有人来应和。这里引申为,在这春雨潇潇的夜晚,没有人来陪伴我。萧汉杰在惊蛰日写了这首词,思念远方的恋人,还引用了这个成语典故。

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最后这句,是这首词的主题所在。屋外春雨潇潇,雨打芭蕉。屋内孤灯独坐,愁肠百转。思绪又从眼前飞到了遥远的恋人身旁。这样的雨夜,那里一定还很冷,出门应该添一件衣服,也不知道那个人,知道不知道。其实这又是一句双关语。外面天凉,出门应添衣,你知道不知道?在这春雨如丝的夜晚,我在家里思念你,辗转发侧,难以入睡,你知道不知道?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