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效同属一类的事情以预测祸患,推究过去的经验以判断未来,贤者也能做到这点,并非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周公谈论如何治理鲁国,太公预知周公的后代必将有君权削弱的祸患;太公谈论如何治理齐国,周公预见到太公的后代必将有杀君篡国的祸乱。彼此都预见到对方采用的治国方法和手段的最终结果,预见到祸乱的苗头了。
纣王制作了象牙筷子而箕子发出哀叹,鲁国用偶人随葬而孔子为此发出慨叹,这是由制作象牙筷子预见到纣王要吃龙肝的祸患,由用偶人随葬预见到用人殉葬的灾祸。太公、周公都预见到了尚未发生的事情,箕子、孔子都看到了还没有出现的事情,用来预见未来的推理方法,贤人和圣人是一样的。
鲁侯年老,太子幼弱,次室邑的女子靠在柱子上长啸叹息,是依据老弱的征候,预见到败乱的先兆。凭妇人的见识,尚且能够推究同类事情而预见到未来,何况圣人君子,才高智明的那一类人呢!
秦始皇七年,庄襄王的生母夏太后死了。秦孝文王的王后叫华阳后,与秦孝文王同葬在寿陵,夏太后的儿子庄襄王埋葬在范陵,所以夏太后另外埋葬在杜陵,她说:“向东可以看到我的儿子,向西可以看到我的丈夫,此后一百年,旁边将会出现万户人家的城镇。”那以后出现了正如她所说的情况。
如果一定要把能用类推的方法预见未来的人称为圣人,那么,次室女子、夏太后都是圣人了。秦昭王七年,樗里子死了,埋葬在渭水南岸章台的东面,他说:“此后一百年,必定有天子的宫殿夹着我的墓。”到了汉朝兴起,长乐宫建在他的墓的东面,未央宫建在他的墓的西面,武器库正对着他的墓,竟然同他说的完全一样。
这些先知的事例,都是能预见未来的证明。如果用这种情况来证明圣人,那么樗里子就算圣人了。如果他不算是圣人,那么只凭能够先知、预见未来,就不足以说明是圣人。
卖花声(春雨)
湿逗晚香残。春浅春寒,洒窗填户著幽兰。惨惨凄凄仍滴滴,做出多般。
和霰撒珠盘。枕上更阑。芭蕉怨曲带愁弹。绿遍阶前苔一片,晓起谁看。
这首《卖花声·春雨》,如同一幅细腻的水墨画卷,将春雨的清冷、幽寂之美,徐徐展开于读者眼前。
“湿逗晚香残”,词句起始,便营造出一种湿润而凄冷的氛围。“湿逗”一词,生动描绘出春雨的轻柔与细腻,仿佛能感受到那丝丝雨线,如同顽皮的孩童,逗弄着花瓣上残留的芬芳。晚香,是春天夜晚最后的芬芳,它在雨中愈发显得脆弱,随着雨丝的轻抚,一点点凋零。
“残”字,不仅写出了花香的衰败,也暗示了春天的短暂与易逝,让读者不禁生出惜春之情,却又在细雨的抚摸下,显得含蓄而内敛。这独特的开篇,为整首词定下了一种清冷、幽微的基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春夜。
“春浅春寒,洒窗填户著幽兰”,进一步描绘了春雨的景象。春寒料峭,“春浅”透露出春天才刚刚开始,大地尚未完全苏醒,春寒的凉意依旧萦绕。雨丝密密地洒在窗棂上,仿佛要填满每一个角落,它们轻轻落在幽兰的叶片上,像是给这高雅的花卉也披上了一层薄薄的水雾。幽兰本就清高孤绝,此时在春雨的映衬下,更显得超凡脱俗。然而,这种美好的画面却被春寒的侵袭,显得有些凄凉。雨丝虽细,却带着凉意,让人不禁为幽兰的命运而担忧,也为这初春的脆弱而叹息。
“惨惨凄凄仍滴滴”,此句是对雨声雨势的绝妙描写。雨声是惨惨凄凄的,它打在心上,如同轻敲的鼓点,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哀怨。而雨滴又是滴滴答答,不断落下,如同时间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这种声音,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愁绪,让读者的心也跟着沉甸甸的。雨滴落在不同的地方,发出不同的声响,有的落在窗台上,发出轻微的“啪嗒”声;有的落在树叶上,发出清脆的“滴答”声;还有的落在屋檐下,发出连绵的“嘀嗒”声。它们交织在一起,奏出了一曲凄美的春雨交响乐,让人的心也跟着这雨声起伏。
“和霰撒珠盘”,这句中的“霰”是指小冰粒,此处形象地描绘出了春雨中夹杂着的细微冰粒。“撒珠盘”则形象地描绘出雨霰落在地面上的情景,雨滴和霰粒如同珍珠般散落在地面,仿佛一盘被打翻的珍珠。这种比喻既生动又形象,让人仿佛能看到那雨霰落在地面后,溅起的小水花,如同珍珠般闪烁。雨中夹杂着霰,不仅增加了春雨的复杂性,也增添了一份清冷之感。霰粒在雨中飞舞,如同初春的精灵,它们带着一丝凉意,却也显得灵动而可爱。而落在地面后,又如同被打落的珍珠,让人不禁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赞叹。
“枕上更阑”,词人此时正卧在枕上,难以入眠。窗外的雨声,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让词人的心也跟着飘摇。“更阑”意味着夜深了,但词人却依旧没有睡意。这或许是因为春雨的愁绪感染了词人,让他难以平静;又或许是词人在雨中想起了远方的人或事,让他的心绪难以安宁。雨声在耳边回响,让词人的思绪也随着雨丝飘散开来。他想起这一年的春寒,想起这短暂的春日,想起这幽兰的命运,心中不禁充满了感慨。
“芭蕉怨曲带愁弹”,芭蕉在雨中发出的声响,仿佛是在弹奏一曲悲怨的乐章。芭蕉,自古以来便是文人笔下的愁怨之物。它那宽大的叶子,在雨中发出的声音,如同轻抚琴弦,奏出一曲哀怨的曲子。雨滴落在芭蕉叶上,发出清脆而有节奏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心中的愁怨。
这愁怨或许是来自词人自身的感慨,又或许是雨中的芭蕉,自身也在诉说着对春寒的无奈。芭蕉清瘦,雨打芭蕉,更是增添了一份凄凉。这雨中的芭蕉,仿佛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在雨中诉说着无尽的忧伤,让读者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
“绿遍阶前苔一片”,经过一夜的春雨滋润,阶前的苔藓已经长满了绿色。苔藓,本就是一种幽寂之物,它在角落里静静地生长,无人问津。而经过春雨的滋润,它却显得更加生机勃勃。苔在《文选·郭景纯·游仙诗》中被描述为“青苔被阶砌”,它给人一种静谧、清冷的感觉。这里的绿苔,与前面的幽兰、芭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幽兰是清高孤绝的,芭蕉是哀怨凄凉的,而苔藓则是静谧悠长的。苔藓的绿,是一种安静的绿,它不张扬,却充满了生机。它在角落里生长,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静好。而在这春雨之后,它更是显得格外醒目,仿佛在告诉人们,即使在这样的春寒中,生命依旧在顽强地生长,大自然依旧充满了生机。
“晓起谁看”,最后这一问,更是将词中的意境推向了高潮。天亮了,但这样的美景,又有谁能去欣赏呢?这或许是一种孤独的感慨,词人独自一人在雨中感受着春天的愁怨与生机,而周围的人却浑然不觉。或许,这也是一种对美好时光的惋惜,春天的美景总是短暂而易逝的,而真正能欣赏到它的人又有多少呢?
这种失落与遗憾,让整首词充满了惆怅的气息,也让读者不禁陷入深深的思索。面对大自然的美景,我们是否也常常因为忙碌而忽略了它的存在呢?而当我们真正停下脚步,去欣赏它时,是否又会觉得时光的可贵呢?
这首《卖花声·春雨》,通过对春雨的细腻描写,将春寒、幽兰、芭蕉、苔藓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了一种清冷、幽寂而又充满生机的意境。词中充满了对春天的感慨,对生命的思索,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它如同一曲低吟浅唱的乐章,在雨声中回响,让读者在欣赏词句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与生命的脆弱。在春雨的滋润下,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细腻而脆弱的世界,它在雨中摇曳生姿,却又让人忍不住去呵护与珍惜。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