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传上记载的,贤者所记载的,尚且没有鬼神,何况没有写在书上的呢!社会滥祭不该祭的鬼,迷信他们有神灵能造成祸福。喜好法术求仙的人,不吃谷食,和一般人吃的不相同,是想身心清洁。鬼神比仙人更清洁,怎么会跟人吃同样的东西呢?
评论认为人死后是没有知觉的,他的精神不会变成鬼。假使有变成鬼的,和人吃的就不一样。吃的东西不同就不肯吃人的食物;不肯吃人的食物就对人无所求;对人无所求就不能给人造成祸福。大凡人有喜怒,在于对所追求的东西得与不得。
得到就欢喜,不得就愤怒。欢喜就施恩而成福,愤怒就发怒而成祸。鬼神没有喜怒,那么即使经常不断地进行祭祀,长时间地废弃而不进行祭祀,对人又会有什么祸福呢?
俗儒评论圣人,认为圣人前知千年以前的事,后知万年以后的事,有独到的眼力,有独到的听力,事物一出现就能说出它的名目来,圣人不学就能感知,不问就能通晓,所以一提到圣人就认为和神一样了。
就像蓍草和龟甲能占卜吉凶,蓍草称为神,龟甲称为灵一样。贤者才能低下比不上圣人,智慧较差不能预知未来,所以称之为贤人。名称不同那么实质也不同,实质相同那么名称就一样,就“圣”这个名称来说,就可知圣人超群无比,与贤人不一样。
声声慢(五日)
湘云纤玉,楚葛篝香,澡兰帘幕风静。怨抑难招,沈魄当年独醒。莫唱江南古调,念天涯、深情谁省。时暗换,最秦楼惆望,归期无定。
曾是榴裙误写,怕照眼枝头,绛绡花并。巧篆盘丝,午镜绿窗闹影。香蒲也应细剪,但年年、断云愁冷。迎醉面,看银蟾、飞浴露井。
这首《声声慢(五日)》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描绘出一幅充满怀人之情的画面。词作开篇便以“湘云纤玉,楚葛篝香”引入,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古典韵味的意境之中。“湘云纤玉”四字,勾勒出如湘江之云般轻柔、如美玉般温润的画面,既含蓄地描绘了人物的优雅姿态,又暗示着一种朦胧而迷离的氛围。
“楚葛篝香”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氛围,楚地的葛布带着淡淡的香气,在篝火的熏染下,更添一份古朴与清幽。这样的描写,为全词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基调。
紧接着,“澡兰帘幕风静”一句,细腻地描绘出周围环境的宁静。“澡兰”这一意象本身就带着一种清新的味道,仿佛刚刚洗涤过的兰草,带着天然的芬芳。而“帘幕风静”则更进一步渲染了这种静谧感,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一切都沉浸在这宁静之中。然而,正是在这宁静的氛围里,词人的情感开始悄然涌动。
“怨抑难招,沈魄当年独醒”,两句直接抒发出词人内心的无奈与惆怅。“怨抑难招”道出了作者内心的哀怨难以排遣,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将这份哀怨封存在心底。而“沈魄当年独醒”则更添一分凄凉,那“沈魄”似乎暗示着曾经的欢乐如沉睡的精灵般难以唤醒,而词人只能在回忆中独自清醒,面对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莫唱江南古调,念天涯、深情谁省”,词人在这里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江南古调”本是充满韵味与情感的音乐,但在词人听来,却只能唤起对远方的思念与内心的孤独。“念天涯”三字,将思念的范围扩展到了无边无际的远方,而“深情谁省”则流露出一种无人理解的悲哀,词人的情感仿佛是一场无声的独白,无人知晓,无人回应。
“时暗换,最秦楼惆望,归期无定”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了高潮。时间在无声中缓缓流转,而词人只能在秦楼之上惆怅地远望,期盼着某个人的归来,却不知道归期何时。这种“归期无定”的不确定感,让词人的内心充满了迷茫与焦虑。岁月如同无情的旅人,悄然带走了过往的欢乐与美好,留下的只有无尽的等待与思念。
词的下阕进一步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深化了这种情感。“曾是榴裙误写,怕照眼枝头,绛绡花并”,“榴裙误写”或许暗示着曾经的美好回忆中有一丝遗憾或误解。榴裙本是女子的衣裙,而“误写”二字则增添了一种朦胧与含蓄的情感色彩。词人怕看到那枝头如绛绡般鲜艳的花朵,因为那鲜艳的色彩仿佛与心中的哀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提醒着曾经的美好已经不再。
“巧篆盘丝,午镜绿窗闹影”,则描绘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细节场景。午后的阳光透过绿色的窗棂,照在镜子上,光影绰约,盘丝的装饰显得格外精致。然而,正是这种精致与美丽,却无法掩盖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生活依旧在继续,而情感却始终无法摆脱那份沉重的束缚。
“香蒲也应细剪,但年年、断云愁冷”,香蒲的出现,为词作增添了一份自然的生机。香蒲本是一种平凡的植物,但在词人笔下,却仿佛有了情感。那“细剪”的香蒲,似乎也在为节日增添一份装饰,然而,词人却感到一种“断云愁冷”的凄凉。“断云”象征着离散与无常,而“愁冷”二字更是将这种情感渲染到了极致。香蒲的生机与断云的愁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词人的情感更加复杂而深沉。
最后,“迎醉面,看银蟾、飞浴露井”,在这样的氛围中,词人仿佛只能以酒浇愁,迎接那醉后的面容。而“银蟾飞浴露井”则描绘出一种清冷而美丽的画面。银蟾即月亮,它在露井中倒映,仿佛在清冷的露水中沐浴。这种描写,既增添了一份神秘与孤寂的氛围,又与词人内心的愁绪相互呼应。词人在醉中望着那清冷的月影,或许在思念着远方的人,或许在感慨着生活的无常,或许在惆怅着未来的渺茫。
整首词作以丰富的意象、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充满怀人之情的艺术世界。词人通过自然与人事的意象交织,将内心的情感层层铺开,让读者在欣赏这优美文字的同时,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那份深沉的思念与无奈的孤独。这种情感的表达,如潺潺流水般自然流畅,却又如山间幽谷般深邃悠远,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在其间找到情感的共鸣。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