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犯不过,有几可数,唯一触五。不是天边无过客,而是人间近不得。

不是这样的话,那么明星就不是岁星,而是龙星。龙星在二月出现,就举行春雩祈求滋养谷物的雨水;龙星在八月将要看不见了,就举行秋雩祈求谷物有收成。有的儒者可能明白其中的意思,所以他们的话不是凭空说的。春雩废除了,秋雩兴起了,所以秋雩的名称,自然就像是对明星的祭祀了,实际上它应该叫灵星。

灵星是神,神,讲的就是龙星。众神指的是风伯、雨师、雷公之类的神。风摇动万物,雨滋润万物,雷震动万物,四季使万物生长、成熟,寒暑使万物发生变化。日月星辰,是人们所瞻仰的,水旱灾害,是人们所憎恨的。四方,是气产生出来的处所。山林川谷,是老百姓取得资财的地方。这就是百神的功劳。

大凡祭祀的道理有两点:一是报答功劳,二是敬奉祖先。报答功劳是为了勉励尽心尽力的人,敬奉祖先是为了尊崇有恩德的人。尽心尽力受到勉励,恩德受到尊崇,功业树立教化广布,是圣王的职责。所以“圣王制定了祭祀的标准,凡制定法律能在民间施行的人就祭祀他,凡勤劳国事而死的人就祭祀他,凡有战功安定国家的人就祭祀他,凡能防御大灾害的人就祭祀他,凡能抵御大祸患的人就祭祀他。”

“帝喾能了解星辰的位次及出没而使老百姓行事有依据。尧能赏罚分明施刑以法而得到善终。舜辛勤地为民办事而死在边远的地方。鲧辛辛苦苦地理洪水无功而受处死。禹能完满地完成鲧治水的事业。黄帝给百物确定了名称,以此启发老百姓共同享受这此财富。颛顼能使黄帝的事业更加完备,契当司徒教化百姓很有成效。冥尽到了水官的职责而死于治水的事业。

汤以宽厚统治百姓而放逐了夏桀。文王用文治,武王用武功,除掉了百姓的灾祸。”所有这些功业,普遍地给老百姓带来了好处,老百姓依靠了他们的力量,所以祭祀报答他们。宗庙供奉的祖先,是自己的亲人,他们活着的时候有赡养他们的道义,死亡后按礼不能背弃他们,所以举行祭祀,表示和活着的时候一样对待他们。根据人间的事例来侍奉鬼神,依照对待活人的道理来侍奉死人。人有赏赐功劳供养亲人的道理,因此也有报答恩德祭祀祖先的道理。

玲珑四犯

几垒云山,隔不断阑干,天外凝眺。秋与愁并,梧迳雨痕先表。娇梦半握芙蓉,奈曲曲、翠屏深窈。问愁根,当年谁种,漠漠淡烟衰草。

鸳鸯懒拂苹花影,记眉妩、萦情多少。辘轳玉虎牵丝转,听尽秋红晓。算谁念、卧云衣冷,香压金蟾小。写新词、先寄江鸿归去,且教知道。

词的开篇 “几垒云山,隔不断阑干,天外凝眺”,以云山为背景,勾勒出一幅辽远的画面。几重云山层叠,本应是阻隔视野的存在,然而词人却说它 “隔不断阑干”,这里的阑干,既可指真实的栏杆,又可象征着词人内心对远方的牵挂与思念。尽管云山万重,词人依旧凭借阑干,向着天外凝神远眺,一个 “凝” 字,将那种专注而深沉的情感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仿佛词人的心绪已经穿透云山的阻碍,飘向了远方的某处,为全词奠定了一个悠远、怅惘的情感基调。

接下来的 “秋与愁并,梧迳雨痕先表”,将秋日的景象与愁绪紧密相连。秋天本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感伤情绪,而在这首词中,秋与愁更是如影随形。梧桐小径上,雨后的痕迹率先显露出来,梧桐在古典诗词中向来是愁苦的象征,雨后的梧桐径,更增添了几分凄清与落寞。那雨痕,仿佛是愁绪在人间留下的印记,无声地诉说着秋日的萧瑟与内心的哀愁,使得愁情具象化,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种难以言说的忧伤氛围。

“娇梦半握芙蓉,奈曲曲、翠屏深窈”,此句描绘了一幅柔美的画面,却又透露出无奈之情。娇梦之中,词人或许看到了心爱之人的面容,如同手持芙蓉般娇美动人。然而,现实却如同曲折幽深的翠屏,将词人与心上人隔开。这里的 “翠屏” 既可指实际的屏风,也可象征着两人之间的种种障碍,如距离、身份、命运等。词人虽手握芙蓉,满心娇梦,却只能在这重重阻隔前徒然叹息,无力跨越,那种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挣扎,在这一句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问愁根,当年谁种,漠漠淡烟衰草”,词人在这里发出了痛苦的叩问。愁绪的根源,究竟是谁在当年种下?放眼望去,只见漠漠的淡烟笼罩着衰败的草地,一片荒芜。那衰草,在淡烟的映衬下,更显凄凉,仿佛是愁根的具象化呈现。词人以草喻愁,生动地描绘出愁绪的蔓延与无边无际,同时也暗示了这种愁情由来已久,深深扎根于心底,难以消除。这淡烟衰草的景象,成为了词人内心愁苦的外在映射,增强了词的情感张力。

下片 “鸳鸯懒拂苹花影,记眉妩、萦情多少”,以鸳鸯起兴。“懒拂” 一词,赋予鸳鸯以人的情感,它们懒洋洋地不愿去拂动苹花的影子,这种慵懒的状态,或许是因为感受到了词人的愁绪,或许是自身也沉浸在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情感之中。

词人由此回忆起往昔与爱人相聚时的情景,“眉妩” 描绘出爱人的娇美眉眼,那眉眼间流转的风情,曾经让词人倾心不已,萦绕着他多少情感。而如今,爱人不在身旁,只能通过回忆来重温那份美好,更添了一份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思念之苦。

“辘轳玉虎牵丝转,听尽秋红晓”,辘轳是井上汲水的工具,玉虎则形容辘轳的精美。丝线随着辘轳转动,而词人则在一旁听着这秋日的晨昏更替。这里的 “秋红” 可能是指秋天的红叶,也可能是对时光流转的一种隐喻。词人在这汲水声中,度过了无数个孤独的秋日清晨与黄昏,那辘轳转动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时光的无情流逝,而词人的愁情也在这一声声中愈发深重,从白昼到黑夜,无时无刻不在被思念与惆怅所萦绕。

“算谁念、卧云衣冷,香压金蟾小”,词人在这里设想,有谁会惦念起自己在这孤寂的环境中,身着卧云之衣,感受着寒冷,而那金蟾形状的香炉中,香料压抑着,发出微弱的香气。这一句从侧面反映出词人的孤独与被遗忘的境遇。他独自一人,在冷清的居所中,无人关心,无人陪伴,只有那微弱的香烟,仿佛成为他唯一的存在证明。这种对自身处境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词的哀愁氛围,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内心的凄凉与无助。

最后 “写新词、先寄江鸿归去,且教知道”,词人决定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新写的词中,借助江上的鸿雁传递给远方的爱人,让她知道自己的思念。鸿雁传书是一个经典的意象,承载着无数游子思妇的深情厚意。在这里,词人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跨越空间的阻隔,将自己的爱意与愁苦传达给对方,让这份跨越云山、不惧秋愁的情感得以延续,也给自己的相思之苦带来一丝慰藉与希望,为全词增添了一抹温暖而坚定的色彩。

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意象和婉转的情感,将秋日的愁绪、爱情的渴望与无奈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凄美而深沉的情感世界。从云山的远眺到梧桐雨痕,从娇梦芙蓉到翠屏深窈,从鸳鸯苹花影到辘轳秋红晓,每一处景物都蕴含着无尽的情思,每一个细节都敲打着读者的心弦,让我们在领略宋词魅力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词人那穿越时空的情感力量,仿佛能与他一同沉浸在这如梦如幻的相思愁绪之中,久久难以忘怀。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