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传说:“炎帝造火,死了就成灶神。禹历尽辛苦治理天下水患,死了就成土地神。”《礼记》说:“帝王为百姓规定了七种祭祀,祭司命、中霤(liù)、国门、国行、泰厉、户、灶。诸侯为封国规定了五种祭祀,祭司命,中霤、国门、国行、公厉。
大夫规定了三种祭祀,祭族厉、门、行。適士规定了两种祭祀,祭门、行。庶人规定了一种祭祀,或祭户神,或祭灶神。”对社稷、五祀的祭祀,没有具体的规定,都是为了思念它们的功德,不忘记它们的功劳。心中思慕鬼神,因此供给鬼神吃喝。思慕鬼神的人就祭祀它们。自从夏禹兴建社坛、稷坛祭祀后稷,其后这些祭祀就全都废除了。
汉高祖四年,诏令天下祭祀灵星;七年,又令天下祭祀土地神和谷神。
对灵星的祭祀是由于天旱而求雨,照礼来说这种祭祀的旧名称叫雩。举行雩祭之礼,是为老百姓祈求降下滋润谷物的雨水,祈求谷物有好收成。春天祈求降雨,秋天祈求有收成,一年祭祀两次,这是由于重视谷物的缘故。春天在二月里祭祀,秋天在八月里祭祀。
所以《论语》上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穿上了,相约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暮春时节,是四月份。周历的四月是夏历的二月。二月的时候,龙星初次出现,所以《左传》上说:“龙星出现就举行雩祭。”龙星出现的时候,节气已经到了惊蛰,所以又说:“到了惊蛰就举行雩祭。”
兰陵王(赋胡伯雨别业)
此何夕。天水空明一碧。商量赋、如此江山,几个斜阳了今昔。荒台步晚色。沙鸟依稀曾识。啼外,人远未归,江阔晴虹卧千尺。
残碑藓痕积。记当日清游,夫君题墨。碧瑶仙去苍云隔。飞一镜秋冷,列屏天远,鸡声人语半郊邑。寄情又江国。
愁寂。怕闻笛。正怨苦溪猿,飞倦汀翼。阴阴翡迷津驿。慨世事尘化,吾心形役。清吟孤往,渺醉影,夜翠泾。
《兰陵王·赋胡伯雨别业》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沧桑味的词作,作者刘子才以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荒凉而又空灵的画卷,同时融入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此何夕。天水空明一碧。”词的开篇便营造出一种空灵而浩渺的氛围。“此何夕”三字,仿佛是词人在夜幕之下发出的疑问,不知今夕是何夕。这种开篇方式不仅引人入胜,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感。紧接着“天水空明一碧”,描绘出一幅江天一色、水天相接的画面,天空与江水的交融呈现出一种空明澄澈的碧色,景色的宏大与美丽为后续的抒情奠定了基础。
“商量赋、如此江山,几个斜阳了今昔。”此句中,“商量赋”表明词人有意把如此壮丽的江山写入诗赋,然而在江山的永恒之中,“几个斜阳了今昔”又透露出一种无奈与感慨。斜阳之下,时光易逝,古今多少事都在这斜阳西下的瞬间消散,词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尽在其中。
“荒台步晚色。沙鸟依稀曾识。”词人漫步于荒台之上,天色渐晚,残阳如血,映照出一片荒凉的景象。“沙鸟依稀曾识”则更加深了这种荒凉感。沙鸟在这里来来去去,似乎还能辨认出这个曾经繁华的地方,而词人对过去的回忆也随着沙鸟的影子在眼前浮现。这里的“荒台”与“沙鸟”都成为过去与现在之间联系的纽带,让读者感受到了岁月的变迁。
“啼外,人远未归,江阔晴虹卧千尺。”在鸟啼声之外,词人感受到一种遥远的孤独。“人远未归”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友人迟迟未归,让词人站在广阔的江边,久久凝望。而“江阔晴虹卧千尺”则是对江景的描写,晴空之下,彩虹横卧江面,其壮美无比,但也更加衬托出词人的渺小与孤独,这种以壮景衬托哀情的手法,使得词的情感更加深沉。
“残碑藓痕积。记当日清游,夫君题墨。”词人在词的中间部分转入对过往的回忆。“残碑藓痕积”描绘出一幅残碑上长满了青苔的画面,说明这里已经很久无人问津,时光的痕迹清晰可见。而“记当日清游,夫君题墨”则回忆起曾经与友人一同游览此地,友人还在碑上留下了墨迹。这不仅展现了他们曾经的欢乐,更反衬出如今的寂寞与荒凉。
“碧瑶仙去苍云隔。”“碧瑶仙”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曾经的欢乐如同仙人一般远去,而“苍云隔”则表示这种美好已被层层云雾所隔,再也难以触及。词人通过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与现实的对比,进一步表现了对时光易逝的无奈。
“飞一镜秋冷,列屏天远,鸡声人语半郊邑。寄情又江国。”“飞一镜秋冷,列屏天远”描绘出秋天的寒冷与远处山峦的连绵起伏,而“鸡声人语半郊邑”则增添了一丝人间烟火气。词人在这种清冷而又有人间气息的环境中,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江国之间,表达了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与感慨。
“愁寂。怕闻笛。”结尾部分,词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的愁寂之情。“怕闻笛”是因为笛声往往会勾起人的愁绪,而词人此时已经满心愁苦,害怕再听到笛声而加重自己的忧伤。
“正怨苦溪猿,飞倦汀翼。”“怨苦溪猿”与“飞倦汀翼”分别从听觉与视觉上衬托出词人的孤寂。溪边的猿猴声声哀怨,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愁苦;而飞倦的鸟儿落在汀洲上,也显得疲惫不堪。这些细节描写都与词人内心的孤独与疲惫相呼应。
“阴阴翡迷津驿。慨世事尘化,吾心形役。”词人感慨世事无常,仿佛都化作尘土,而自己也在这世间漂泊不定,身心疲惫。“清吟孤往,渺醉影,夜翠泾。”最后几句,词人以清吟独行,渺茫的醉影行走在夜色中的翠泾之上,结束全词。这种孤独的行吟形象,与开篇的空灵之美形成了呼应,让整首词的意境更加完整,同时也将词人的孤寂情感推向了高潮。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