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说:天子祭祀天地,诸侯祭祀山川,卿、大夫祭祀五祀,士及平民祭祀他们的祖先。对祖先、土地神及谷神的祭祀,是从天子一直到平民都要举行的。《尚书》说:“于是对上帝进行‘类’祭,又祭祀天地四方,祭祀山川,遍祭群神。”
《礼记》说:“舜时把黄帝作为远祖来祭祀而以帝喾配祭,把颛顼作为始祖来祭祀而以尧配祭;夏朝也把黄帝作为远祖来祭祀而以鲧配祭,把颛顼作为始祖来祭祀而以禹配祭;商朝把帝喾作为远祖来祭祀而以冥配祭,把契作为始祖来祭祀而以汤配祭;周朝把帝喾作为远祖来祭祀而以稷配祭,把文王作为始祖来祭祀而以武王配祭。
在大坛上烧柴以祭天,在大折下埋祭品以祭地,祭天地都用纯赤色的小牛作为牺牲。埋少牢在大昭下以祭四时;在坎坛禳祈以祭寒暑;在王宫祭日:在夜明祭月,在幽。祭星,在雩。祭水旱,在四坎坛祭四方。山林、川谷、丘陵能生出云,产生风雨,出现怪物,都称为神。统治天下的帝王祭祀百神。诸侯拥有封地就举行祭祀,失去了他的封地就不祭祀。”这些都是法定的祭祀,是礼所规定的正常制度。
君王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侍奉天,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侍奉地,根据人间侍奉父母的事例来类推,所以也就有了对天地的祭祀。祭祀山川以下诸神,用意在于报答它们的功劳。根据活人有功劳就获得奖赏的道理,鬼神有了功劳也应祭祀它们。山中涌出云雨来滋润万物,六方游神居处在六合之间,辅助天地的变化,君王尊重它们而祭祀它们,所以称为六宗。
祭祀社稷神是为了报答它们生育万物的功劳。祭祀社神是报答它生育万物,祭祀谷神是报答它生育五谷。进行五祀,是报答门神、户神、井神、灶神、室中霤神的功劳,门、户是人们出入的地方,井、灶是供人饮食的处所,中霤是人依托和居住的地方,五种神的功劳相等,所以都应当祭祀它们。
少昊有子孙四人,名叫重、该、修、熙,他们确实能管理金、木和水。假如重任句芒,该任蓐收,修和熙任玄冥,世代不变它们的职位,于是完成了少昊传下来的功业,这就是报答木正、金正、水正功劳的祭祀。
颛顼氏有个儿子叫犁,当火官;共工氏有个儿子叫句龙,当土官,这就是报答火正、土正功劳的祭祀。后土是社神。后稷是田官。有烈山氏的儿子叫柱,是谷神,夏朝以前一直都祭祀他。
长相思(题甘楼)
南山钟。北山钟。一声钟声百念空。古今昏晓中。
望秋风。数秋风。等得秋来等过鸿。灯前书一封。
开篇三句,词人以钟声起笔,为这首词奠定了空灵悠远的基调。南山与北山的钟声相互呼应,仿佛时空的两端在轻轻叩问。“一声钟声百念空”,钟声的悠扬与深远,使得尘世的种种纷扰、繁杂的思绪在瞬间化为乌有。这不仅是对心灵的一种净化,也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纷扰的境界。
而“古今昏晓中”更是将时间的维度拉长,从古至今,从昏到晓,钟声贯穿了时间的长河,成为历史的见证者。这一刻,时空交汇,古今重叠,词人的心境也随之豁然开朗,仿佛站在时间的高处,俯瞰着人间的沧桑。
“望秋风。数秋风。” 下阕词人转而写秋风,用“望”和“数”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对秋风的期盼与等待。“望”字传达出词人对秋风的渴望与期盼之情,而“数”字则表现出秋风的到来似乎有一种规律可循,词人在这过程中体会到了时间的流转与季节的更替。秋风作为自然的使者,带来了季节的变迁,也带来了词人情感的触动。
“等得秋来等过鸿”,这一句中的“等”字,凸显了时间的缓慢与漫长,词人耐心地等待着秋风的到来,等待着鸿雁的飞过。鸿雁作为迁徙的候鸟,常常被用来象征离别与思念,词人通过等待鸿雁的归来,表达出了对远方的思念与牵挂。
“灯前书一封”,最后这一句,词人以书信作为结尾,将情感的表达推向了高潮。在昏黄的灯光下,词人正对着一封书信沉思。这封书信或许是写给远方的亲人,或许是写给久别的挚友,或许是写给内心深处的自己。书信承载着词人的情感与思念,成为了他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在古代,书信的传递往往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份等待不仅考验着人们的耐心,更增添了情感的深度。词人通过对书信的描写,将内心的思念与牵挂化作了文字,传递给了远方的收信人。
胡翼龙的这首《长相思(题甘楼)》以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秋思世界。词人通过钟声、秋风、鸿雁、书信等元素,巧妙地将时间和空间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思念远方的情感意境。在时空的流转中,词人的心境也在不断变化,从对钟声的超脱感悟,到对秋风的期盼等待,再到对书信的深情寄托,情感层次丰富而细腻。这种对自然、对时间、对情感的深刻感悟,使得这首词充满了诗意与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往往容易忽略那些细微的情感与自然的美好。这首《长相思(题甘楼)》提醒着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妨停下脚步,去聆听自然的声音,去感受时间的流转,去体会内心的思念与牵挂。通过这样的感悟,我们可以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到一份宁静与超脱,让心灵得到真正的慰藉。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