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说:‘纣王杀牛上供,不如周文王用素菜祭祀。’说纣王不如周文王,是说纣王上供的牲畜大却福少,而周文王的祭品少却福多。现在讲鬼不吃供物,那么又依据什么来知道它所赐的福有多少呢?”
我以为:这也是讲准备供品认真不认真,整洁不整洁的问题。纣王杀牛祭祀,却没有尽到礼节;文王用素菜祭祀,却竭尽了他的诚敬。礼节没尽到,人们就要非议他;礼节虔诚地尽到了,人们就会赞扬他。受人赞扬,那么他兴办事情赞助的人就多;遭人非议,那么他的言行就会遭到反对。
遭到反对,好像是祭祀不被鬼神享用而带来的灾祸;赞助的人多,好像是祭祀被鬼神享用而带来的福祐。其实并非鬼神由于祭祀好坏的缘故而有喜有怒。用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假如鬼是神灵的,不应当等人们上供才吃,等人们上供才吃,这是不神灵的表现。
如果鬼神真的享受祭祀,因为祭祀而带来祸福,那么你说鬼神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子呢?是鬼神自有储备呢?还是以人们上供与否作为饥饱的条件呢?如果自有储备,储备必然和人的不同,就不该吃人的食物。如果没有储备,那么就要人们每天早晚都祭祀才行。有时祭祀有时不祭祀,那么鬼神就会有时饥饿有时饱足,时而饥饿时而饱足,那么鬼神就会时而愤怒时而欢喜了。
况且病人看见鬼,以及睡梦中与死人相见,鬼都像人的形状,所以祭祀时摆的祭品和人吃的东西一个样。根据鬼要吃饭的道理来推论,那么鬼也该有衣服,所以又用丝绸给鬼做衣服,以仿效鬼活着时的仪表。用如同活人吃的食物来祭祀,活人想吃这些东西,也希望鬼能享用这些祭品。
给鬼做衣服长短不过一尺或五六寸。让所见到的又高又大的鬼神来穿一尺长短的衣服,难道鬼会高兴而给人们带来福祐吗?认为所见到的鬼果真是死去的人吗?那么给它做衣服就应该像活人的衣服一样。如果所做的小衣服鬼真的穿上它吗?
那么所见到的鬼就该像偶人的样子。这样说来,世人所见到的鬼并不是死人的神变的,或许穿这种衣服的神并不是所见到的鬼。鬼神是什么还不能肯定,就用丰厚的礼节去侍奉它,怎么会得到鬼神的福祐而对它坚信不疑呢?
南歌子
山枕莺声晓,羽觞花片飞。昨朝犹道未成归。不记春衫襟上、旧题诗。
愁眼垂杨见,苦心红烛知。翻成怕见别离时。只寄一声将息、当相思。
这首《南歌子》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勾勒出一幅春日离别图景,词中蕴含着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对别离的不舍以及对未来相思的无奈与期盼。
“山枕莺声晓,羽觞花片飞”,开篇便以清新之笔描绘出一幅春日清晨的画面。山枕,即山形的枕头,暗示着词人对自然的亲近与喜爱。清晨醒来,婉转的莺啼声入耳,给这宁静的时刻增添了一抹生机与灵动。而“羽觞花片飞”则描绘出一场春日雅集的欢愉场景。羽觞,古时用于盛酒的酒杯,此处暗示着饮酒之乐;花片飞,既描绘出花瓣随风飘落的唯美画面,又暗示着春光的易逝和饮酒时的轻快氛围。词人沉浸在这美好的清晨与往昔的欢乐之中,仿佛暂时忘却了愁绪。
然而,情感的转折来得突然且深刻。“昨朝犹道未成归”,词人回忆起昨日的情景,似乎还在说着尚未分离的话语,可如今却已面临离别。这种对比,加剧了词人内心的迷惘与失落。昨日的欢聚与今日的离散形成鲜明反差,让人不禁感慨时光的仓促与命运的无常。
而“不记春衫襟上、旧题诗”,更是将这种迷惘推向高潮。春衫襟上的题诗,本是往昔情意的见证,如今却因离别而变得模糊不清。词人仿佛迷失在回忆与现实之间,无法记起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诗行。这不仅是对记忆的失落,更是对情感的迷茫,不知在未来的岁月中,这份情感是否还能被清晰地记得。
“愁眼垂杨见,苦心红烛知”,承接上阕的迷惘,下阕转入对离愁的深情抒发。垂杨,即垂柳,自古便是离别意象的代表。词人以“愁眼”相对垂杨,仿佛那低垂的柳枝也在感受着离别的伤感。柳枝的柔弱与低垂,映照出词人内心的柔情与无助。而“苦心红烛知”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
红烛,常象征着夜间的陪伴与思念。词人在离别之际,心中充满了苦楚,而红烛仿佛是这苦心的见证者,默默地陪伴着词人度过这难熬的时刻。红烛的燃烧,就像词人内心情感的煎熬,一寸一寸地被消耗,却又无法停止。
“翻成怕见别离时”,这一句更是直接点明了词人内心的恐惧与不舍。离别本是让人痛苦的事情,可词人却因太过珍惜,害怕面对那一刻的到来。这种害怕并非是逃避,而是对美好时光的不舍,对未来孤独的畏惧。离别意味着从此天各一方,再难相见,这种无奈让词人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与挣扎之中。
然而,词人并没有在痛苦中沉沦,而是以一种深情的寄托来化解这份离愁。“只寄一声将息、当相思”,词人将自己的思念与祝福寄托于一声轻轻的问候之中,希望对方能够保重自己,以这份深情的问候来代替无法相见的相思之苦。这声问候虽然简单,却承载了词人无尽的牵挂与牵挂,是对未来的期盼,也是对过往情感的珍视。
整体而言,这首《南歌子》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将春日离别的复杂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词人从追忆欢聚的美好,到面对离别时的迷惘与不舍,再到以深情的寄托来化解相思之苦,情感脉络清晰而深刻。
通过莺啼、花飞、垂杨、红烛等自然意象与生活场景的描绘,词人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相融合,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离别的时刻,感受到词人的情感波动。这种情感的真挚与细腻,使得这首词成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佳作,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离别之苦与相思之重。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