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情金叶,是有些拗口。还有些不得言说,这情之注法,不动什么,要动什么,可真是难以琢磨啊。至于金叶几钱,终不可以矣。

况且所谓“歆”,是吸入供品的香气;说话,是呼出气息。能吸入香气就能说话,好比能吸就能呼一样。如果鬼神能吸入香气,就应当在祭祀坛上说话。现在不能说话,可知鬼神不能吸入香气,这是第一点。

凡能吸入香气的,口鼻是通畅的。假使鼻子堵塞不通,口紧闭不张开,就不能吸入供品的香气了。人死了,口鼻都腐朽了,怎么能又会吸入香气了呢?这是第二点。《礼记》上说:“人死了,就会被人厌恶。”死人与活人属于不同类,所以人们厌恶死人。

死人变成尸体不会动,很快朽败灭亡,他的身体与活人的不相同,那么知觉也就不能和活人相通了。身体不同,知觉不通,他们的饮食就与活人不一样了。胡、越是不同的族类,口味大不相同。

死人与活人的差别,不仅仅是胡人和越人的区别了。由此说来,死人不会吸取供品的香气,这是第三点。当人睡觉的时候,放置食物在他的旁边,他是不能知道的。睡醒了才知道食物在旁边,知道了才能去吃食物。死人,是长卧不醒的人,怎么会知道吃东西呢?死人不能享用供物的香气,这是第四点。

有人反驳说:“‘祭祀时鬼就来享用祭品’,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以为:这是说他准备祭品又认真又整洁,谷米清香牺牲肥大,人面对着见到这些东西,就想吃这些东西。拿自己的想法去推知鬼神的想法,认为鬼神如果有知觉,必定会享用这些祭品,所以说“鬼来享用祭品”。

踏莎行

合数冰莲,注情金叶。臂痕犹记嗔时迹。小楼几个月黄昏,荷香柳影都知得。

问字灯深,学书窗黑。衣襟诗卷留残墨。想思不抵藕丝长,梦云断处吴山碧。

这首词,宛如一幅情韵悠长的画卷,细腻地描绘了词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深切的思念之情,每一句都充溢着丰富的情感与独特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起笔 “合数冰莲,注情金叶”,便以清雅的意象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冰莲,以其晶莹剔透、高洁清冷之态,象征着词人与所思之人心灵的纯净与美好情感的萌生;金叶,则带有一种温暖而珍贵的质感,或许代表着双方曾共同珍视的回忆或约定,那金叶上的一笔一划、一纹一理,都似是注满了深情。这开篇的两句,简洁而意蕴深远,巧妙地将两人之间的感情具象化,让读者瞬间被引入到一种细腻而深沉的情感氛围之中,仿佛能窥见那初绽情愫时的甜蜜与郑重。

“臂痕犹记嗔时迹”,这一句更是精妙绝伦。一个 “嗔” 字,生动地勾勒出爱人娇嗔时的情态,那或许是因小事而起的嗔怪,却满是俏皮与灵动,而臂痕则是这一场景的鲜活见证,它如同岁月留下的印记,深深烙在词人的身体与心间,使其即便时隔久远,依旧记忆犹新。

从这细微之处,可深切感受到词人对爱人的深情以及对过往相处点滴的珍视,哪怕是一次小小的争执,也因爱而被赋予了独特的韵味,成为美好回忆的一部分,愈发凸显出两人情感的真挚与浓烈,使得词的情感层次瞬间丰富起来,不再只是单纯的甜蜜,而是融入了生活的烟火气与真实感。

“小楼几个月黄昏,荷香柳影都知得。” 这两句将场景聚焦于小楼与黄昏,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小楼,往往是一个充满私密与温馨情感空间的象征,在这里,词人与爱人度过了无数个黄昏。那荷香与柳影,在微风的拂动下,似乎也变得通灵,知晓着两人之间的情事,成为了爱情的见证者与陪伴者。

黄昏时分,本就易引人伤感,而在这充满回忆的小楼之中,词人独自面对这熟悉的景致,往昔的欢声笑语如在耳畔,爱人的身影若隐若现,更添几分思念的凄苦。此情此景,词人虽未直抒胸臆,但那浓浓的思念之情已从字里行间悄然流淌而出,让读者感同身受,仿佛也能嗅到那若有若无的荷香,看到柳影婆娑中词人落寞的背影。

换头 “问字灯深,学书窗黑”,笔锋一转,描绘出词人独自求学的刻苦场景。深夜的灯火下,他钻研文字;窗前昏暗的光影里,他勤奋学书。这里既展现了词人对学业的执着与勤奋,又从侧面反映出因爱人的不在而生出的孤寂之感。

往昔或许有爱人在侧,相互陪伴、相互鼓励,而如今,只能独自面对这漫漫长夜与艰难学业,那种内心的落寞与对爱人的思念相互交织,使思念之情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得以延伸与深化,进一步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让读者看到词人不仅仅是在闲暇时刻思念爱人,即便是在专注学习之时,爱人的影子也未曾从心头离去,凸显出这份情感的无处不在与难以割舍。

“衣襟诗卷留残墨”,这一细节描写更是将思念之情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衣襟上、诗卷上的残墨,或许是词人在思念至极时,信手拈来书写诗句所留,又或许是与爱人曾经共同创作、研习时的遗存。这些残墨,如同岁月的碎片,承载着往昔的欢乐与深情,它们默默地留在那里,成为词人心中无法愈合的伤口,时时刻刻提醒着他曾经拥有过的美好以及如今的失落与孤独。这一句以小见大,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捕捉,生动地展现了词人被思念之情萦绕的日常生活状态,使得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极具感染力。

结尾 “想思不抵藕丝长,梦云断处吴山碧”,以新颖的比喻和壮阔的景象收束全词,却将情感推向了巅峰。“想思不抵藕丝长”,将无形的思念比作有形的藕丝,形象地写出了思念的绵长与坚韧,那藕丝无论多么纤细,却能绵延不绝,恰似词人对爱人的思念,跨越时空,难以断绝;而 “梦云断处吴山碧” 则以虚实结合的手法,进一步强化了思念的无奈与深切。梦云断处,暗示着梦境的破碎与遥不可及,而吴山依旧青翠,这鲜明的对比,凸显出词人内心的失落与对爱人的渴望。

那远方的吴山,或许就是爱人的所在之地,词人只能在梦中遥望,却无法真正触及,只能让这份思念如藕丝般,在梦与现实的交织中,无尽地延续下去,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与感慨,使全词在情感的余韵中缓缓落幕,却让人久久难以忘怀,沉浸在那悠长而深沉的思念意境之中。

整首《踏莎行》,通过对往昔美好时光的细腻回忆以及当下孤独处境的生动描绘,运用丰富多样的意象与巧妙的修辞手法,将词人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细腻的情感抒发,还是生动的场景刻画,亦或是新奇的比喻联想,都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情感饱满、意境深远的画卷,让读者在品读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词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领略到古代词作那独特而又永恒的魅力,成为一首值得反复品味与赏析的经典之作。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