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分一片晴空,一半引以高歌,一半留将未来。如今捨起未来,如何窥见高歌。自然要将天下纳为己物,不留于世人矣。

宋公鲍的身体有疾病。主祭官名叫夜姑,曾奉命从事祭祀厉鬼的事。厉鬼拄着船桨对夜姑说:‘为什么你上供的谷物不丰厚?为什么你上供的蒭牲不肥大?为什么你用的圭、璧不符合标准尺寸?是你的罪呢?还是宋公鲍的罪呢?’

夜姑和颜悦色地回答说:‘宋公鲍本人还年幼,在襁褓之中,没有参与过问这件事。确实是我在主管此事。’厉鬼举起船浆打夜姑,夜姑死于祭坛下。难道这不是鬼能说话能用手打人的证明吗?

夜姑的死,未必是厉鬼打他造成的,而是当时命里注定他该死。妖象以厉鬼的形象出现,像鬼的形体就像鬼的说话,像鬼的说话就像鬼而打人。用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鬼,很神灵,很神灵就能预先知道。

预先知道就应当亲自看到谷物不丰厚,圭璧不合尺寸,牺牲的瘦小,就可用以这些理由去责备夜姑,用船浆打他就行了,用不着要事先提问。事先提问,是不能预知的证明;不能预知,是不神灵的证明。不能预知不神灵,就不能现形说话,用船浆去打人。

夜姑是正直的臣子,把罪过归到自己头上了,所以鬼打了他。如果他不正直而把罪过推到宋公鲍身上,那么厉鬼又会用船浆去打宋公鲍了。况且祭祀不周全,鬼神发怒就会现出形体,因此而杀死掌管祭祀的人。如果祭祀的礼节周到鬼神高兴了,肯显现形体而把食品赐给主祭的人吗?

人有喜怒,鬼神也有喜怒。人不会为有发怒的事而使自身存在,也不会为有高兴的事而使自身消失,厉鬼的怒,表现为显露形体而进行惩罚。宋国的祭祀,必定有符合礼节的时候,为什么鬼神不显现形体而赏赐他们呢?鬼神的喜怒与人不同,那么鬼神的赏罚也与人不相同;赏罚与人不一样,那么关于厉鬼怒击夜姑的说法,就不可信了。

西江月

水霁芹香燕觜,林深风暖莺吭。一春心事锦机傍。忘却寻芳模样。

柳絮池塘书午,梨花院落昏黄。阑干曲曲是回肠。倚到西厢月上。

这首《西江月》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婉约的风格,描绘出一幅春日思妇图景,情感含蓄而深沉,意境优美又略带惆怅。全词通过对春日景色的细腻描写,烘托出主人公的心境,将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完美融合,展现了古典词作的魅力。

“水霁芹香燕觜,林深风暖莺吭。”词一开篇,便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日画面。雨后初霁,水面澄澈,芹菜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仿佛连燕子的嘴巴都沾染上了这清新的味道。这“芹香燕觜”的描写,细腻入微,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清新之气。

紧接着,“林深风暖莺吭”,进一步描写了春日的宁静与美好。树林茂密,微风拂面,暖意融融,黄莺在枝头欢快地啼唱。莺声似曲,婉转悠扬,如同天籁之音,回荡在林间。这优美的画面,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徐徐展开,让人心生向往。

然而,就在这样美好的春光之中,词人却道出了“一春心事锦机傍。忘却寻芳模样。”这两句,笔锋一转,由景及人,直抒胸臆。原来,此刻的主人公,一位思妇,内心的愁绪并未因这春日的美好而稍减。她的心事,如同织在锦机上的图案,复杂而繁多。一春之久的思念,让她无心再去欣赏这春日的美景,甚至忘记了曾经在春天里寻芳赏景的愉悦模样。

这里的“锦机”一词,既暗示了女子的闺中生活,又巧妙地将她的心事比作织锦,形象地表现出了内心的纠结与复杂。而“忘却寻芳模样”则更进一步,说明了她对春日的无视,是因为心中有着更重的心事。这种从美景到心事的转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思妇内心的凄苦与无奈。

“柳絮池塘书午,梨花院落昏黄。”下阕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暮色中的景象。午后,柳絮在池塘边随风飘舞,如雪花般轻盈。这漫天的柳絮,似乎也在诉说着一种无尽的柔情与哀怨。与此同时,傍晚时分,梨花院落被昏黄的灯光笼罩,更添几分静谧与凄凉。

梨花虽美,但在昏黄的灯光下,也显得有些萧瑟。这里的“柳絮”与“梨花”,都是春天的典型意象,但词人却通过对它们在暮色中的描写,赋予了它们一种凄美之感。柳絮的飘零与梨花的孤寂,与思妇的心境形成了呼应,仿佛她内心的愁绪也如这柳絮与梨花一般,无处安放。

“阑干曲曲是回肠。倚到西厢月上。”最后两句,将思妇的内心情感推向了高潮。她独自倚靠在栏杆旁,这回环曲折的阑干,就像是她内心那百转千回的愁肠。她默默地站在那里,直到夜幕降临,月光洒在西厢之上。这寂静的夜晚,只有她的身影在这月光之下显得格外孤独。

阑干的“曲曲”,不仅是形状上的曲折,更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曲折体现。她的思念,如同这阑干一般,绵延不绝,却又无法排解。而“倚到西厢月上”,则进一步表现了她对时光的无奈。从午后到黄昏,再到月上西厢,时间在悄然流逝,而她的思念却丝毫未减。月光的清冷,也与她内心的凄冷形成了映衬,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凄美动人。

这首《西江月》以其精妙的构思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春日思妇图。词中景物描写细腻入微,从雨后的芹香,到林中的莺啼,再到柳絮的飘飞与梨花的孤寂,每一处景物都充满了诗意。而这些景物的描写,又并非单纯的写景,而是为了烘托出思妇的心境。

她的心事、她的孤独、她的无奈,都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而得以体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二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词人通过这样细腻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了思妇内心深处的那份痴情与愁苦,也让我们在欣赏这优美词句的同时,体会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与深邃。

总之,《西江月》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意境的佳作。它通过春日的光影变化与思妇的内心活动的交织,展现了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世界。无论是对景物的精细描写,还是对人物情感的深刻挖掘,都体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技巧。这首词如同一杯醇厚的美酒,初读便能感受到它的香醇,细品之下,又能在那淡淡的苦涩中体会到无尽的情味。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