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祭祀的对象起初都来源于土地,门、户是用土和木造成的,土和木生于地上,井神、灶神、室中霤都属于地,祭祀土地,五祀都包括在其中了,君王尊重五祀,所以又另外祭祀。一定认为五祀的对象有神灵,这等于说人吃完了,还要再给身体的其他部分吃。风师、雨伯、雷公,是一般的神。
风,好比人有呼吸;雨,好比人有眼泪;雷,好比人有腹鸣。风、雨、雷都附于天地,祭祀天地,三者都包括在其中了,君王尊重这三者,所以又另外祭祀。一定认为风、雨、雷有神灵,那么人的呼吸、眼泪、腹鸣都应当再吃东西了。
日月,好比人有眼睛;星,好比人有毛发。日月星依附于天,祭祀天,日月星辰都包括在其中了,君王尊重日月星,所以又另外祭祀。一定认为日月星有神灵,那就是说人吃完了,又让眼睛和毛发再吃东西。
宗庙,是祭祀自己祖先的地方。祖先活着的时候,谨慎恭敬地供养他们,祖先死了以后对他们也不敢不虔诚,所以举行祭祀,遵循侍奉活人的道理去侍奉死去的祖先,表示不忘记祖先。五帝三王郊祭黄帝、帝喾之类,是为了报答他们的功德,尊重他们的辛劳,不敢忘记祖先的功德,未必有鬼神真能享用供物。
不能享用供物,就不能成为神;不能成为神,就不能赐福,也不能为祸。祸福的产生,由于鬼神的喜怒;喜怒的发生,由于鬼神的腹肠。有腹肠的就能吃喝,不能吃喝就没有腹肠,没有腹肠就不能产生喜怒之情,不能产生喜怒之情就无从造成祸福了。
有人说:“鬼神只是吸取供品的香气,不能吃供品。”吸取香气与吃喝,是同一回事。用口吃供品,也用口吸供品的香气。没有腹肠就没有口,没有口,就无法吃东西,也就无从吸取香气了。根据什么证明它们不能吸取香气呢?
根据人们祭祀时出现了差错,而鬼神却不能立即惩罚他们就可以作为证明。吸取香气不用口就用鼻,口鼻能吸取香气眼睛就能看见供品,眼睛能看到供品手就能接触供品。现在手不能接触供品,就知道口鼻不能吸取供品的香气了。
少年游
晓莺声脆雨花乾。倦枕梦初残。衣渍香留,窗深纸暗,把镜近檐看。
断云压损溪桥柳,花迳雪阑斑。深倚屏根,间敲诗字,酒醒倍春寒。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春日清晨的景象,充满了细腻的情感与细腻的景致,通过对自然景物与人物心境的交织描写,展现出一种淡淡的春愁与孤独。
开篇:晓莺声脆雨花乾
“晓莺声脆雨花乾”,词句以清晨的景象开篇,春日的清晨总是充满生机与活力。晓莺的啼声清脆悦耳,仿佛是在为这新的一天奏响序曲。雨后的花朵,经过雨水的洗礼,显得更加娇艳动人,花瓣上的雨水也已干涸,留下一片清新与宁静。莺啼声脆,雨花已干,这样一幅画面既展现了自然的清新之美,又流露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为整首词奠定了一个清新而又略带静谧的基调。
在这句词中,“晓莺声脆”与“雨花乾”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莺啼是动态的,它的声音穿透清晨的宁静,带来生机;而“雨花乾”则是静态的,花瓣上残留的雨痕干涸,给人一种静谧、清新的感受。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春日的清晨之中,既能听到莺啼的美妙,又能感受到雨后花朵的清新与宁静。
情感铺垫:倦枕梦初残
“倦枕梦初残”,这一句过渡自然,由景入情,将词人的情感引入画面。倦枕暗示了词人在清晨醒来时的状态,或许是因为昨夜的饮酒,或许是因为春日的慵懒,使得他在清晨醒来时还有些倦意。而“梦初残”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慵懒与迷离的情感。清晨的梦境尚未完全散去,词人带着一丝倦意与一丝恍惚醒来,这种状态与前文描绘的清新晨景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比。
“倦枕”和“梦初残”这两个意象,不仅描绘出了词人慵懒的状态,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愁。这种忧愁并非是强烈的情绪,而是像清晨的薄雾一般,弥漫在词人的内心。这种情感的铺垫,为后文的描写做好了准备,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细节描写:衣渍香留,窗深纸暗
“衣渍香留”,这一句从细节入手,描绘了词人昨夜留下的痕迹。衣上的香渍,可能是昨夜饮酒时留下的,也可能是与他人相聚时留下的点点记忆。这种香渍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昨夜的欢聚与今日清晨的留恋。
“窗深纸暗”,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清晨的静谧与昏暗。窗户里面的光线昏暗,纸张也显得有些陈旧,这种细节描写不仅描绘出了环境的氛围,也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落寞。昏暗的环境与清晨的生机形成鲜明对比,使得词人的内心情感更加突出。
这两句词通过细节描写,将词人的情感与环境紧密相连,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复杂与细腻。这种细节描写不仅丰富了词的内涵,也增强了词的情感表达。
转折与意境拓展:把镜近檐看
“把镜近檐看”,这一句是一个转折,词人的目光从周围的环境转移到了自己身上。通过照镜子这一动作,词人开始审视自己的状态。站在屋檐下,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镜子上,词人仔细端详着自己的容颜。这种自我审视的动作,不仅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的孤独,也暗示了他对自己的反思。
“把镜”的动作本身带有一种自省的意味,它让词人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迷茫。而“近檐看”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孤独的状态。词人在清晨醒来,没有与他人交流,没有外界的喧嚣,只有他独自一人对着镜子,这种孤独感被进一步放大。
从“晓莺声脆雨花乾”到“把镜近檐看”,词人的情感从初醒时的慵懒与迷离,逐渐转向了对自身状态的反思与审视。这种情感的转变让整首词的意境更加深邃,也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词人的内心世界。
景情交融:断云压损溪桥柳
“断云压损溪桥柳,花迳雪阑斑”,这两句又将视角拉回到自然景物的描写上,但这次的景物描写带有了一种伤感的情绪。断云低压,仿佛要压损溪桥边的柳树,给人一种沉重、压抑的感觉。而花径上的落花,像雪花一样零散地铺在地上,这种景象充满了哀愁与凄凉。
“断云”与“压损”这两个意象,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沉重与压抑。这种情绪与前文的慵懒与迷离形成鲜明对比,使得词人的情感更加复杂。而“花径雪阑斑”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凄凉的氛围。落花本是春日的美景,但在这里却成为了凄凉的象征,它暗示了美好事物的凋零与逝去。
这两句词通过景物描写,将词人的情感融入其中。自然的景象成为了词人内心情感的投射,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词人的伤感与孤独。这种景情交融的手法,使得整首词的意境更加深沉,情感更加细腻。
内心独白:深倚屏根,间敲诗字
“深倚屏根,间敲诗字”,这一句描绘了词人在孤独中的行为。他深倚在屏风下,偶尔敲打诗字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种行为既有孤独的意味,也有自我排遣的成分。诗字成为了词人表达内心情感的媒介,他在无声的世界中寻找着文字的慰藉。
“深倚屏根”这一动作,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的孤独与沉思。他没有与他人交流,而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间敲诗字”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孤独的状态。诗字的敲打声在空旷的房间里回荡,显得格外清冷。这种行为不仅描绘出了词人的孤独,也展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从“把镜近檐看”到“深倚屏根,间敲诗字”,词人的情感从对自身的反思转变为对孤独的排遣。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试图在这孤独的世界中寻找一丝温暖。这种情感的转变让整首词的意境更加丰富,也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词人的内心世界。
情感升华:酒醒倍春寒
“酒醒倍春寒”,这一句是全词的情感升华。酒醒之后,词人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寒冷,更是心灵上的孤独与凄凉。春寒的寒冷与内心的孤独相互交织,让词人的情感更加深沉。
“酒醒”这一动作本身就带有种清醒后的失落与迷茫。昨夜的酒意已消,留下的只有清醒后的孤独与无奈。而“倍春寒”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情感的深度。春寒的寒冷本就让人感到不适,而词人在酒醒后感受到了加倍的寒冷,这种寒冷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灵上的。
这一句作为全词的结尾,不仅总结了整首词的情感,也升华了整首词的意境。它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词人的孤独与凄凉,也让整首词的意境更加深邃。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