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之礼,解除之法,千奇百怪不只一种,姑且用一个事例来证明它是错误的。小型的祭祀足以比喻大型的祭祀,以一个鬼的情况为例就足以推知众神的情况。世间修建住宅房舍,挖掘土地,事情做成兴建完毕,就解谢土神,这称为“解土”。
做一个土偶人,以象征鬼神,让巫师祷告,用来禳解土神。停止祭祀以后,心快意喜,就认为鬼神接受了解谢,殃祸就会除去。如讨论这种情况,实在是虚妄不实的。用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
土地好比是人的身体,整个天下,都是一体,头与足相距,要以万里来计算。老百姓居住在土地上,好比蚤虱附着在人的身上一样。蚤虱吃人的血,伤害人的肌肤,如同人挖地,伤害地的形体一样。如果蚤虱内心有知,抱着想要解谢被咬人的心思,就相互聚会在一起,在它们所咬的肌肤旁进行解谢,人能够知道这些吗?
人不能了解蚤虱的声音,如同地不能明白老百姓的语言一样。胡地、越地的人,口耳相类同,心意也相似,对耳进行交谈,尚且不能相互了解,何况人与地并不相似,地的口耳与人相隔甚远啊!
现在所要解谢的是地神吗?而地的耳朵遥远,不能听到。所要解谢的是一宅之土吗?而一宅之土好比人身上的一部分肉,怎么能明白这一点呢?如果所解谢的是宅神吗?那么这名称就该叫“解宅”,不该叫“解土”。
根据礼的规定,人们到宗庙里去祭祀,由于没有一个集中表达心意的地方,就砍一根一尺二寸长的木棒,称之为神主,倾心侍奉它,但并不设人的形象。现在解土的祭祀,设置土偶人,像鬼神的形象,怎么解释谢呢?神,恍恍惚惚没有固定的形体,出入不通过门,所以称为神。
现在制作了形象,与礼的规定相违背,违反了神“荒忽无形”的事实,所以知道它是错的。应该安设一个象征性的坐位,不设立鬼的形象,而解土的礼节,却设立了土偶人。如果祭山神可以做一个石人,那么祭门神户神可以制作一个木人吗?
满庭芳
秋彻檐花,吟苦砚海,日长多费茶烟,怀芳心苦,持此过年年。雨外飞红何许,应流到、采绿洲边。销凝处,别离情绪,正是海棠天。
吹花题叶事,如今梦里,记得依然。料归来、莺居春后,燕占人先。谁念文园倦客,琴空在、懒向人弹。愁何极,楚天老月,偏是到窗前。
这首《满庭芳》,堪称一首意境深邃、情感细腻的词作。词人以秋日之景为背景,融入内心的无尽愁思,将自然与情感交融,勾勒出一幅凄美而动人的画卷。全词看似写景状物,但每一笔却都饱含着词人复杂的心境,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词的开篇“秋彻檐花,吟苦砚海,日长多费茶烟”,便将读者带入一个清冷而孤寂的氛围。秋日的寒意透过檐花,传递出一种萧瑟之感。而词人坐在屋内,面对着如海般的砚台,沉吟不已。这里的“吟苦”二字,精准地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挣扎与不甘。他在文字的世界里徘徊,试图寻找解脱,却又深陷其中,不得自拔。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烟袅袅升起,仿佛也在诉说着时光流逝的无奈。这三句不仅描绘出一幅秋日慵懒的画面,更通过“吟苦”和“多费茶烟”这样的细节,暗示出词人内心的纷扰与不安。他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又或许在思念着什么,那种无以言说的愁绪,如茶烟般弥漫在字里行间,让人感同身受。
紧接着,“怀芳心苦,持此过年年”进一步点明了词人内心的苦闷与执着。他怀抱着美好而高洁的情操,渴望绽放属于自己的芳华,然而,现实却让他陷入无尽的煎熬。他年复一年地坚守着这份“怀芳”,却只能面对“心苦”的现实。
这里的“怀芳”不仅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更是一种对理想的执着。然而,与之相对的却是岁月的无情流逝,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让词人的内心充满了痛苦与无奈。这种痛苦不是一时的煎熬,而是年复一年的折磨,让人不禁为词人的执着与无奈而动容。
“雨外飞红何许,应流到、采绿洲边。销凝处,别离情绪,正是海棠天”,这几句巧妙地将词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窗外,细雨蒙蒙,花瓣在雨中飘飞,词人不禁思索,这些落花究竟飘向了何处?他猜想,它们或许会流向远方的采绿洲边。这里的“飞红”与“雨外”形成了一幅凄美的画面,花瓣在雨中纷飞,仿佛也在为自己的命运而叹息。
而“采绿洲边”则给人一种遥远而朦胧的感觉,象征着那些美好事物的最终归宿,或许是一个无法触及的地方。词人在这落花的景象中,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与感伤之中。这种感伤很快转化为一种离愁别绪,而“正是海棠天”更是巧妙地将这份愁绪与海棠花盛放的时节联系起来。
海棠在古典文化中常带有某种愁怨之意,花虽美却又易凋零,正如词人此刻的心境。他怀揣着美好,却被离愁或理想不得实现的痛苦所笼罩,而海棠那娇艳欲滴却易逝的形象,仿佛成了他内心的写照,与这分别的季节相互呼应,使得这份愁绪愈发浓烈。
“吹花题叶事,如今梦里,记得依然。料归来、莺居春后,燕占人先”则引入了回忆与对未来的展望。曾经,词人在花间吹落花瓣、在叶上题诗,那是何等的闲适与欢乐。然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在梦中回味,“记得依然”四字带着一丝执念与无奈,说明那些美好往事在词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但现实却是残酷的,词人依然漂泊在外,归期未定。
他暗自揣测,等自己归来之时,或许已经是春暖花开之后了,但那时黄莺早已在屋檐下筑巢,燕子也抢在人之前占据了栖息之地。这种物是人非的感慨,通过“莺居”“燕占”等富有生活气息的意象得以生动地呈现。词人仿佛是一位孤独的游子,连鸟儿们都比他更早一步回到了属于它们的地方,而自己却只能在外漂泊,这种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之感。
最后,“谁念文园倦客,琴空在、懒向人弹。愁何极,楚天老月,偏是到窗前”将词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里以“文园倦客”自喻,将自己比作久经文场、身心俱疲的游子。古琴虽在,却无人能懂他琴声中的悲欢离合,而词人自己也无心弹奏。
“懒向人弹”三字,既暗示了知音难觅的无奈,更透露出词人内心的倦怠与失落。这种倦怠并非仅仅是身体上的疲惫,而是心灵深处的疲惫,是对理想无法实现、对命运无能为力的疲惫。而“愁何极”三字,如同一声沉重的叹息,将前面积压的愁绪一下子爆发出来。愁绪到底有多深,词人没有明说,却以“楚天老月,偏是到窗前”的景象来加以烘托。
楚天的广阔与老月的清冷,营造出一种空旷而凄凉的氛围。月亮本是无情之物,但因为词人内心的愁苦,它却仿佛变得格外多情,偏偏要在这样的深夜里将清冷的光辉洒在窗前,仿佛在无声地窥探着词人的愁绪,又像是在用月光诉说着岁月的无奈。这种景与情的交融,使得词人的愁绪愈发没有尽头,让人在无尽的遐想中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悲哀。
整首《满庭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与内心情感的深切抒发,展现了一种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词人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时光易逝的无奈、离愁别绪的苦楚以及知音难觅的慨叹,巧妙地融入每一个字句之中。
从秋日檐花的清冷到落花飞红的凄美,从曾经吹花题叶的欢乐到如今独对空琴的落寞,再到楚天老月的无尽愁思,词人的情感如潮水般起伏,却又细腻而含蓄。这种情感的层次与深度,使得全词充满了艺术魅力,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古诗词独有的韵味,仿佛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与词人的心境相交融。而这种交融,正是古典诗词最打动人心之处。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