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驱逐鬼神的方法,是因袭古代驱逐疫鬼的仪式。过去颛顼氏有三个儿子,一生下来就变化成鬼了,一个居住在长江成为虐鬼,一个居住在若水成为魍魉,一个居住在小屋角落之间专门用疫病害人。所以每当年终事情都干完了,人们就驱逐疫鬼,借以送旧、迎新、纳吉。
社会上相互仿效,所以就有了解除之法。驱逐疫鬼的方法出现,出是由于礼仪败坏的结果。推行尧、舜的德政,天下太平,各种灾祸都会消灭,即使不驱逐疫鬼,疫鬼也不会去害人。仿效桀、纣的恶行,海内纷扰混乱,各种灾祸一齐出现,即使每天驱逐疫鬼,疫鬼仍然会来害人。
没落的社会喜好迷信鬼神,无知的人喜好祈求福佑。周朝末期,迷信鬼神讲究祭祀,借以祈求福助。昏庸的君王心思迷乱,不顾礼仪自行祭祀,功业仍然不能成就,统治还是不稳定,所以国家的兴衰在于人而不在于鬼,在于德政而不在于祭祀。国家存在的时期有长短,人的寿命也有寿夭。
如果祭祀可以求得福佑,举行解除可以消掉凶祸,那么君王可以耗尽天下的财富,用来举行延长“国期”的祭祀,有钱的老头老妇可以祈求解除之福,以取得超过一般人的寿命。考察天下的老百姓,寿命长短地位贵贱,都有注定的禄命寿命,行为的吉凶,都有盛衰的时候。
祭祀不会得福,福不由祭祀得来。社会上迷信鬼神,所以喜好祭祀。祭祀并没有什么鬼神,所以通达事理的人是不会干这种事的。祭祀,是优厚侍奉鬼神的办法,仍就没有吉福的效果,何况拚命使用武力,驱逐鬼神,这会有什么好处呢!
洞仙歌
半栏花雨。是夜来凭处。梦过溪桥逢柳住。乱莺声残酒醒,正是关情,山枕上、吟就回纹锦句。
归鸿应别浦。绿涨弥茫,早近湖阴唤船路。览芳菲,歌窈窕,独立落根,剩一掬、间情凄楚。欲待折、微馨寄相思,又生怕相思,带将春去。
这首《洞仙歌》以其细腻的笔触、婉转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春暮时分的相思图景,词中蕴含着深深的眷恋与无奈,令人回味无穷。
“半栏花雨”,开篇便以一幅静谧而迷离的画面引入,仿佛春雨轻洒,花朵低垂,栏杆旁沾满了雨水与花瓣,营造出一种略带忧伤的氛围。在这半栏花雨之中,“是夜来凭处”,词人于夜深人静之时,凭栏而望,而这一凭,便是进入了梦境。
梦中,“梦过溪桥逢柳住”,词人仿佛行走在溪边的小桥之上,杨柳依依,似是在挽留着行人。这里的“逢柳住”,既描绘出了柳枝如丝如缕的柔美,又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停留与眷恋,柳的缠绵似乎与他内心的不舍相互呼应。
“乱莺声残酒醒”,当词人从梦中醒来,耳边传来的是黄莺纷乱的啼声,而在梦中的微醺也已消散。“正是关情”,这一瞬间,词人的情感被彻底触动,关情之处,是在“山枕上、吟就回纹锦句”。山枕,即山形之枕,这样的细节描写增添了词的柔美与清雅。在枕边,词人吟哦着回文诗句,回纹锦句,是古诗词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诗句回环往复来表达情感,这里也象征着词人内心情感的复杂与纠结。他在山枕上吟哦,借诗句来倾诉心中的相思与眷恋。
“归鸿应别浦”,鸿雁归来,应该是在那遥远的别离之处。鸿雁传书,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这里也暗示着词人对远方的思念。“绿涨弥茫,早近湖阴唤船路”,湖水涨满,弥漫着一片绿意,而那船路也在湖阴之处若隐若现。这一刻,词人的思绪似乎随着湖水的流动而漂向远方,他渴望着能够乘船前往那思念之人所在的彼岸。然而,现实却让他只能“览芳菲,歌窈窕,独立落根”,他独自欣赏着芳菲美景,唱着那宛转悠扬的歌曲,而脚下是落花的根株,象征着他内心的落寞与凄凉。
“剩一掬、间情凄楚”,只剩下那一份凄凉而清冷的情愫。这情愫,是因相思而生,又因离别而浓。词人想要“欲待折、微馨寄相思”,折下一枝带着香气的花枝,寄托自己的相思之情。然而,他却又“又生怕相思,带将春去”,怕这份相思之情太过沉重,会将春天的美好也一并带走,让眼前这美好的春光也随着自己的思念而消逝。这种矛盾的心理,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挣扎,他既渴望表达自己的情感,又害怕这份情感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伤感。
整首词通过对梦境、自然景色和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种既柔美又哀怨的情愫。词中的意象如半栏花雨、溪桥、柳枝、乱莺声、归鸿、湖水、芳菲等,相互交织,构建出一幅春暮时分的相思画卷。这些意象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更蕴含着词人深沉的情感。
例如,柳枝的缠绵象征着依依不舍,鸿雁的归来暗示着思念之情,湖水的流动则代表着词人心绪的流转。而词中的情感则如同一条隐线,贯穿始终,从最初的凭栏凝思、梦中逢柳,到醒来后的吟哦诗句,再到对远方的思念与内心的挣扎,层层递进,细腻入微。
在语言上,这首词运用了大量的修饰词和象声词,使得整首词读来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例如,“乱莺声残酒醒”中的“乱莺声”,“绿涨弥茫”中的“绿涨”等,都让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生动的画面,感受到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同时,回文锦句的运用,也增加了词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加婉转悠扬。
从主题上来看,《洞仙歌》不仅仅是一首描写相思之情的词,更是一首对美好时光与美好情感的留恋之作。词人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无奈与对美好情感的珍惜。春天虽美,但终将离去,就像词人对远方之人的思念,虽深沉却难以实现。这种对美好而无法拥有的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淡淡的哀愁与无奈,同时也让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温柔与敏感。
总的来说,这首《洞仙歌》以其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出了一首古词的魅力。它不仅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更能够引发读者对于美好时光与美好情感的思考。在阅读这首词的过程中,我们仿佛也跟随词人的笔触,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在那半栏花雨与相思之中,感受着那份柔美与哀怨。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