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有故人来,又绿江南岸。徵招:古乐章名。先秦《孟子·梁惠王》云: “召太师曰‘为我作君臣相悦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 可知调名含君臣相悦之意。徵:古音调“宫、商、角、徵、羽”中的一种。招:通“韶”,亦为古乐章名。

元脱脱《宋史·乐志》云:“政和间,诏以大晟雅乐施于燕飨。御殿按试,补徵、角二调,播之教坊。”据今人研究,《徵招》调是因北宋大晟府的旧曲音节驳杂,故用正宫《齐天乐》调足成新曲。

南宋姜夔词序云:“越中山水幽远.......越人善为舟,卷蓬方底,舟师行歌, 徐徐曳之如偃卧榻上,无动摇突兀势,以故得尽情骋望。予欲家焉而未得,作《徵招》以寄兴。”调名本意即咏在微调中制美乐。调见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

贵人出来,老百姓都来围观,挤满了大街小巷,都争着挤到前面去。士卒驱赶围观的人,他们就跑开退避;土卒一离开,他们立马又回到原处;士卒站立守卫,整天不离开,才能制止他们。为什么呢?老百姓的目的只是在于观看贵人,不会因为一驱赶就退去了。

假如鬼神同活人一样,对人的住宅有什么目的的话,就如同老百姓目的在于观看贵人一样,士卒驱逐,如果不是长久地站在那里看守,那么围观者是不会退走的。这样看来,那么驱逐鬼神的人,如果不是一年到头地赶鬼神,鬼神是不离开的。现在驱逐鬼神,仅仅在吃完一顿饭的时间,就抛开鬼神不过问了。

不过问鬼神,鬼神又会回来,怎么能禁止它们呢?在庭院中晒谷子,鸡雀来啄食,主人用弹弓射击驱赶,鸡雀就跑开,一放松鸡雀就回来,不整天站着防守,就不能禁止鸡雀啄食谷子。要说鬼很神灵,那么它就不会因为人的驱赶而去留。要说鬼并不神灵,那就同鸡雀一样,不经常驱逐,就不能禁止他们。

徵招

苹花又绿江南岸,宾鸿带将寒去。几许落梅愁,渺暗香何处。一春长是雨。剩费却、翠篝沈炷。冷隔帘旌,润销窗纸,有人吟苦。

燕垒渍芹香,画堂永、关心去年情绪。愁压曲屏深,更小山无数。溅裙前事误。□□□、□□□□。旧朱阑,不了销凝,移损秦筝柱。

少一句,不知作何几字。取一旧移位,以不完词。

这首词在细腻的笔触中勾勒出了一幅江南春日的画卷,充满着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往昔情感的眷恋。作者以“徵招”为词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将季节的更替与内心的波澜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清幽而哀怨的氛围。

“苹花又绿江南岸,宾鸿带将寒去。”词的开篇,以“苹花又绿江南岸”起笔,描绘了一幅春回大地的景象。江南的春天总是充满了诗意,苹花的绿意重现,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复苏。而“宾鸿带将寒去”,则借用北归的大雁寓意着寒冷的冬季即将离去。鸿雁作为候鸟,它们的迁徙常常被赋予了时间的象征意义。在这两句中,季节的变换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春意的萌动与冬寒的消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整首词奠定了一个充满生机又稍带伤感的基调。

“几许落梅愁,渺暗香何处。”词中接着描绘了春日中梅花凋零的景象。梅花以其高洁的品格和清幽的香气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然而,此刻的落梅却带来了几许愁绪。梅花的花瓣在风雨中飘落,曾经那浓郁的香气也渐渐消散,变得渺茫难寻。这种对落梅的描写,不仅仅是在描绘自然景象,更是在隐喻着一种美好事物的消逝,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惆怅。词人通过对梅花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时光易逝的无奈。

“一春长是雨。剩费却、翠篝沈炷。”江南的春天多雨,绵绵细雨常常给人们带来一种湿漉漉的愁绪。词中“一春长是雨”准确地捕捉了江南春日的这一特点。而在这样的雨季中,“翠篝沈炷”描绘了一幅室内景象,人们点燃沉香,试图驱散潮湿的气息。然而,这潮湿不仅仅是自然环境中的潮湿,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潮湿,一种无法排解的忧伤。词人通过对这种生活细节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词中所营造的幽怨氛围。

“冷隔帘旌,润销窗纸,有人吟苦。”这几句词将画面从室外转向室内,描绘了一幅因春寒和春雨而显得格外清冷的画面。帘幕被寒气隔开,窗外的湿润似乎要渗透进窗纸之中,而在这清冷的环境中,有人在吟哦着诗词,诉说着内心的痛苦。这种对室内景象的描写,实际上是在通过外在环境的烘托来展现人物内心的孤独与忧伤。词人巧妙地运用了“冷”“润”等字眼,将感情与景物紧密相连,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那种在春日中滋生的孤寂与愁怨。

“燕垒渍芹香,画堂永、关心去年情绪。”下阕的开头,“燕垒渍芹香”描绘了燕子在画堂中筑巢的景象,芹香似乎也因为燕子的筑巢而弥漫开来。然而,这看似生机勃勃的画面却引发了词人的回忆,他想起了去年的情绪。画堂依旧,但去年的欢乐与忧愁却如同昨日之梦,难以忘怀。这里的“关心去年情绪”揭示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对过去的回忆充满了眷恋与感伤,仿佛时间的流逝并没有带走那些深刻的情感烙印。

“愁压曲屏深,更小山无数。”曲屏是中国古代室内装饰中常见的一种物件,它不仅可以作为装饰之用,还可以起到隔断视线的作用。在这里,“愁压曲屏深”暗示着词人的忧愁之重,以至于仿佛连曲屏都被压得更显深沉。而“小山无数”则进一步渲染出这种愁绪的绵延与无尽,仿佛满眼都是重重叠叠的小山,阻碍着视线,也象征着难以排解的心中愁绪。

“溅裙前事误。旧朱阑,不了销凝,移损秦筝柱。”最后几句词将情感推向了高潮。“溅裙前事误”似乎在暗示一段往事的遗憾,或许是一次未能如愿的约会,或许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而“旧朱阑,不了销凝,移损秦筝柱”则通过对旧物的描写,传达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曾经的朱阑依旧,但往昔的情景却已不再,而词人内心的忧愁却如同那移动受损的秦筝柱,始终无法恢复原状,难以忘怀。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江南春日景象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往昔情感的眷恋。词中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相互交织,营造出了一种清幽而哀怨的氛围。从苹花的初绿到落梅的惆怅,从春雨的迷蒙到室内氛围的清冷,从燕子筑巢的生机到画堂中对去年情绪的回忆,再到最后对往事的遗憾和对旧物的感怀,词人的笔触细腻而深情,将读者的情感引向了一个又一个层次。这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物的词,更是一首抒发内心情感的佳作,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时光的流转、岁月的无情,以及那些在岁月流转中难以忘怀的情感记忆。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