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哄睡女儿后,云舒一个人坐在书房安静的电脑前,心思却久久无法沉静下来。

她打开了浏览器,熟练地登入了几个她常用的医学数据库——国内的知网 (CNKI) 和国际通用的PubMed。

作为医生,遇到不解的问题时,查阅文献是她的本能。

她在搜索框里犹豫了一下,最终输入了几个相对温和的关键词:“婴儿 语言发展 里程碑”、“亲子互动 婴儿反应模式”、“一岁以内 语言刺激”。

屏幕上立刻跳出了大量的文献和研究报告。

她耐着性子,一篇篇地浏览着摘要。

大多数研究都在强调早期语言环境的重要性,描述着不同月龄婴儿应该达到的普遍性发展指标——比如眼神追视、咿呀学语、对名字的反应、简单指令的理解等等。

对照着这些“标准”,云舒越看,心里越是没底。

锦书很多方面似乎都“达标”了——她很早就表现出对声音来源的准确判断,眼神也能追视移动物体,对自己的名字“林锦书”也有明确反应,甚至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令,比如“把球给妈妈”。

可问题就在于语言输出和情感互动。

摘要上说,六到九个月的婴儿会开始发出更多样的咿呀声,模仿大人的语音语调;十到十二个月,很多孩子会开始有意识地说出第一个词,比如“爸爸”、“妈妈”。

而锦书……八个多月了,她的发声依然仅限于一些无意义的单音节,更不用说模仿或有意识地叫人了。

在互动方面,她也总是显得过于被动和疏离。

她又尝试搜索“婴儿 安静 内向 语言迟缓”。

出来的结果指向了很多可能性:有些说是气质类型,安静型的孩子本身就不爱表达;有些提到可能是听力或发声器官有细微问题;还有些则开始涉及环境因素,比如看护人是否回应及时、互动是否足够,甚至……极少数提到了早期发育障碍的可能性,比如自闭症谱系的某些早期非典型表现。

看着屏幕上那些冰冷的、专业的术语和各种复杂的可能性分析,云舒感觉自己的心一点点往下沉。

她知道,以锦书目前的月龄,很多评估都为时过早,也很难得出什么确切的结论。

“……感觉说的都对,但又好像……都对不上我家锦书。” 她关掉那些让她心烦意乱的网页,靠在椅背上,疲惫地揉了揉眉心。

到底是什么鬼啊?!

大量的专业知识,此刻非但没有解开她的困惑,反而带来了更多的焦虑和不确定。

她是医生,习惯了寻找病因、对症下药,但面对自己女儿这“不按常理出牌”的状况,她却一头雾水。

“也许……真的只是我想多了?只是她比较特别,比较慢热?” 她只能这样一遍遍地告诉自己,试图压下心底那份越来越清晰的不安。

“再等等……再观察观察……”

她轻轻叹了口气,自言自语般地低声抱怨了一句,语气里充满了为人母的无奈和操心:

“唉……这个小祖宗啊,真是愁死我了。”

……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