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产假加上之前攒下的年假,终究还是有走到尽头的一天。

日历一天天翻过,距离回医院报到、继续那停了许久的外科规培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云舒的心情,也跟着有点沉。

她常常在夜深人静,或者午后锦书睡着的间隙,不知不觉就走到婴儿床边,看着女儿的小脸发呆。

这张脸无疑是漂亮的,睡着时乖巧得不像话。

可一想到女儿醒着时那份异乎寻常的安静,还有那双总是没什么波澜的眼睛,她的心就轻松不起来。

……真的是自闭症吗?

这个词,她甚至不敢对林书航轻易说出口,但在心里已经盘旋了不止一次。

如果是……会伴随着智力障碍吗?

她看着女儿小巧精致的五官,如果这么漂亮的孩子在智力或认知上存在障碍,将来可能会遇到多少困难受到多少欺负……她不敢往下想。

“真的……能放心离开她吗?”

锦书还这么小,这么需要照顾……如果自己回去上班,每天早出晚归,甚至还要值夜班、连轴转,还能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女儿细微的变化?

万一……万一真的有什么问题,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怎么办?

可她不能不回去。

选择学医,选择外科,是自己选的路。

本科五年,研究生三年,再加上已经进行了一半的规培……放弃,太不甘心。

而且……还有更现实的问题,如果锦书真的需要特殊的干预和康复治疗,那笔费用……光靠书航一个人,压力太大了。

她必须回去工作。

“我已经尽可能地陪着她了……” 云舒轻轻抚摸着女儿柔软的头发,在心里对自己说。

这半年多来,她几乎推掉了一切不必要的社交和活动,将所有时间都用来陪伴锦书,见证了她从一个小小软软的婴儿,长到如今可爱的模样。

她已经尽力了。

“……等我回医院稳定下来,就去找儿科的刘主任好好咨询一下,他经验丰富。”

她在心里默默计划着,“还有……或许可以给陈教授发个邮件,他是神经发育方面的专家……”

找更权威的专业人士寻求帮助,能稍微缓解缓解她心里的焦虑。

“……也许,也许真的只是我自己太小题大做了。第一次当妈妈,总是容易放大问题吧?”

她这样反复地安慰自己,试图将那份沉甸甸的担忧稍稍减轻。

……

最终,理智和现实战胜了情感上的犹豫。

她和林书航进行了一次开诚布公的长谈。

林书航表示理解和支持,但也坦诚以他目前的工作强度,无法独自承担照顾婴儿的重任。

夫妻俩一致同意,必须请一个全职住家保姆。

于是,在产假即将结束的前一周,小琴来到了这个家。

一个二十出头、来自邻省农村、家政专业毕业的年轻姑娘。面试时看着手脚麻利、话不多、性格也还算老实,云舒反复考察了几家后,最终定下了她。

交接的那几天,云舒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小琴如何照顾锦书,从喂奶拍嗝的时间、辅食的种类和做法,到换尿布的注意事项、不同哭声代表的可能含义、甚至是锦书为数不多的几个“喜好”比如喜欢听流水声的音乐盒、不喜欢某个特定材质的玩具……她恨不得将所有细节都刻在纸上,反复叮嘱,内心充满了不放心。

林锦书则静静旁观着这一切。

呵,还上什么班啊,不是都嫁入“豪门”当上富太太了吗?

还有什么好拼的,躺平享受就好了呗。

这不就是你想要的吗?

看着云舒焦虑地对着一个陌生女孩交代着关于“自己”的种种细节,她心里只觉得云舒天真。

这个家里,真正了解这具身体里装着什么的,只有她自己。

云舒自以为对她的那些“了解”,不过都是管中窥豹自欺欺人罢了。

至于那个叫小琴的保姆,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既不期待也不排斥。

反正对她来说,谁来照顾都一样,不过是换了个工具人而已。

……

终于,到了云舒回医院报到的那一天。

清晨,她换上了久违的白大褂,对着镜子,深吸一口气,试图找回从前那个冷静、干练的状态。

出门前,她又来到婴儿床边,深深地看了熟睡的女儿一眼,俯身,在她光洁的额头上印下一个极其轻柔、带着无限牵挂的吻。

“宝宝乖,妈妈上班去了。”

然后,她转过身,不再犹豫,拎起包,快步走出了家门,重新奔赴那个属于她的、充满挑战的战场。

留下身后那个小小的婴儿,和一个即将开始运转的、新的家庭照护模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