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问蟠桃,千年是否熟。瑶池波渺渺,云路阻徐徐。曾许仙娥种,今归灵鹊锄?青鸾应笑我,一醉在尘墟。

要说太岁之神真的出行吗?那么它出行的道路应该有曲折,不应该南北径直走。官长从官舍出行,出行的路也会有曲折。要说天神走的是直道而不拐弯吗?那么,从东西方和四角搬迁的人,仍然会触犯太岁神。

就像官长从南往北走,人们从东往西,从四角相往来,仍然会触犯他一样。如果太岁出行不是走正南正北,那么往南北的搬迁又有什么触犯呢?如果说太岁神是安居不行动的吗?那么,它就应当有宫室营堡,不与人相见,人怎么能够触犯它呢?

如果说太岁神没有形体,和官长不同,像烟云彩虹那样一直贯穿天地,从极北分布到极南吗?那么,从东西搬迁像从四角搬迁的人一样也会触犯它。好像现在人们行走接触到浓雾毒气一样,无论纵横背向面对都会受到伤害。如果太岁神真的像气一样,人们就该碰到它,即使不搬迁,也都会受到伤害。

况且太岁是从属于天的神,与青龙神没有什么不同。青龙神的形体不过几千丈,假如太岁神的形体应当又长又大,增加到几万丈,让太岁的身体遮盖住整个北方,应当说太岁在北方,不应当说太岁只在“子”这一个位置上。

太岁的东边有丑,太岁的西边有亥,说明太岁神并没有将整个北方都盖住,也没有将东西两边的广大区域全部占了,这是很清楚的。如果确定说太岁是在子位,那么只有在大地的中心地区正当子午位置的人不能向南北搬迁罢了,大地的东部地区正当丑、巳位置的地方,大地的西部地区正当亥、未位置的人家,为什么不能向南北搬迁呢?

对于在丑地与亥地的人家,假使太岁在子位的同时还向东西移动的话,那么按说他们不但不能向南北方向搬迁,而且也不能向东西方向搬迁。为什么呢?丑在子的东边,亥在子的西边,丑、亥之地的人家向东西方搬迁,触犯了太岁所在的位置;巳、未之地的人家向东西方搬迁,触犯了太岁所冲的方位。

鹧鸪天寿

阿母蟠桃下记春。长沙星里寿星明。金花罗纸新裁诏,具叶傍行别绶经。

同龙子,祝龟龄。天教二老鬓长青。明年今日称觞处,更有孙枝满谢庭。

这是一首充满祝福与敬意的词作,作者胡于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为母亲送上了一份深情的寿礼。词中不仅洋溢着对母亲长寿安康的美好祝愿,更蕴含着对家族幸福和团圆的热切期盼,展现出一幅温馨祥和、充满亲情的画面。

开篇“阿母蟠桃下记春”便以奇幻而美好的意象引领全篇。蟠桃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仙界珍果,象征着长寿与仙福,其“千年一熟”之说一直被视为长寿的象征。

作者将母亲与蟠桃联系起来,不仅赋予了母亲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更暗示了母亲如同蟠桃一般,具有延年益寿、福泽绵长的特质。“记春”二字则巧妙地点出了母亲的生日,仿佛母亲的生命与春天一同绽放,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紧接着,“长沙星里寿星明”进一步升华了对母亲的祝福。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长沙星”常被视作守护老人的星宿,其光芒闪耀则被视作家族中长辈安康、福寿绵长的吉兆。“寿星明”三字直白而真挚,将母亲比作璀璨的寿星,既突出了母亲在家族中的重要地位,也传达了作者对母亲健康长寿的殷切期望,使得词的意境更加高远而神圣。

下阕转向对具体场景的描绘和祝福的延伸。“金花罗纸新裁诏,具叶傍行别绶经”则更具生活气息与仪式感。金花罗纸是一种精美的纸张,通常用于书写重要的文书或诏令,而“新裁诏”则象征着朝廷对母亲的祝福与封赏,寓意着母亲的德行与地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至于“具叶傍行别绶经”,“绶”是古代用来系官印的丝带,“具叶”与“别绶经”则暗示着母亲虽未入仕途,但德行与智慧足以被世人敬仰,这种描绘既符合古代社会对母亲的尊崇传统,也体现了母亲在家庭与家族中的崇高地位。

“同龙子,祝龟龄”一句则进一步深化了对母亲的祝福。“龙子”暗喻母亲的子孙后代,如同龙的传人般优秀而尊贵;“龟龄”则是以龟的长寿来比喻母亲的生命力,龟在古代被视为长寿的象征,寓意着母亲能够像龟一样,拥有漫长的寿命。

这里的“同龙子”不仅表达了家族成员对母亲的敬爱与祝福,更描绘出一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这种家族的团聚与对长辈的祝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也体现了作者对家庭和谐与团圆的珍视。

最后,“明年今日称觞处,更有孙枝满谢庭”以展望未来的角度收束全篇。这里的“称觞”意为举杯祝酒,是对母亲寿辰庆贺的延续;“孙枝满谢庭”则描绘出子孙满堂、家族繁衍昌盛的喜人景象。“谢庭”本为晋代谢安家族的庭院,后世常用来代指家族庭堂。

作者以“孙枝满谢庭”寓意着家族后继有人、人才辈出,子孙们如同枝繁叶茂的树木一般,为家族的延续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母亲的祝福延伸到了整个家族,更展现出一种对未来家族繁荣昌盛的美好期许,将个人对母亲的敬爱扩展到了对家族兴旺的期望。

整首词通过神话意象、生活场景与美好愿景的交织,营造出一种神圣而温馨的氛围。作者胡于运用丰富的文化典故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将对母亲的敬爱、对家庭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融为一体,使得这首词不仅是一首祝福之词,更是一篇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怀的经典之作。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切换电脑版  返回顶部↑